警惕金誠集團5700億政府訂單成龐氏騙局道具

最近,浙江證監局對浙江金觀誠基金銷售公司做出了暫停辦理基金銷售認購和申購業務6個月的監督管理措施。這家公司所屬的金誠集團,自稱是一家綜合性現代城市發展集團,在8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座城市設有分支機構,擁有港股上市公司金誠控股等5家公眾公司。公司對外宣稱,政府項目簽約量超過5700億元。證券時報對此提出了強烈質疑。

政企合作的PPP模式,這些年一直是政策鼓勵的方向,自然也得到了很多地方政府青睞,符合地方上想要大力推進工程項目建設的期待。金誠集團作為一個賣理財產品的金融公司,在業界名氣並不大,卻公然宣稱,一年新增3900億元訂單,政府總訂單達5700億元。讓人不得不懷疑,這是否為了售賣理財產品編造的美麗謊言。浙江證監局之前對其現場檢查時,竟吃了閉門羹,更加重了外界懷疑。

5700億PPP項目訂單,這個數據倘若屬實,僅次於中國建築集團、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國內排行第三。問題是,名不見經傳的金誠集團拿什麼比肩大型央企?A股上市公司單個PPP項目平均金額僅為25.28億元,金誠集團單個項目平均投資額竟高達162.5億元。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這都是一個“水淋淋”的數字。

事實上,金誠集團5700億元訂單根本無據可查,大多數PPP項目均停留在框架協議或口頭約定層面,尚未正式立項,更未進入動工階段。憑藉這些並不具備任何法律約束力的或有項目,金誠集團在各種渠道頻繁渲染拿單能力,並以PPP項目名義發行基金,如此操作手法的安全性,不得不令人生疑。

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最終能夠真正做成PPP項目到底有多少?沒人知道。有些企業,卻抓住地方政府求發展的心理,先把“水淋淋”的空口合同簽了再說,把泡泡吹起來後,直接拿去圈錢,這已經把PPP模式做歪了。金誠集團對外宣稱的5700億元政府訂單,到底有幾分可信度,不能稀裡糊塗,應該詳細調查。

因為這些泡泡,正是其出售理財產品的最大噱頭,這和當年某些企業利用“巴鐵項目”出售理財產品,是完全一樣的套路。只不過,PPP項目因為有地方政府背書,更具迷惑性與誘惑力。投入血汗錢的普通公眾哪裡知道,所謂的PPP大項目,很可能只是一張好看的廢紙。

為了實施和推進項目建設,被廣泛應用的PPP融資模式,是我國公共投資領域投融資體制改革的一個發展方向。但是,地方利用社會資本謀求發展的衝動,要謹防被別有用心的企業利用,尤其是,那些八字沒一撇的PPP項目,還有可能成為龐氏騙局的道具。相關部門急需對PPP項目流程嚴格規範,企業不能拿著毫無約束力的框架協議,就去忽悠圈錢。

政企合作PPP項目,不能成為售賣理財產品的噱頭,更不能成為龐氏騙局的道具。金誠集團謎一般的5700億元政府訂單,是一隻值得解剖的“麻雀”,應該給公眾一個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