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平臺的供應鏈變革,如何重塑“新物流”?

主持嘉賓 | 董中浪(普洛斯戰略顧問、隱山資本合夥人)

對話嘉賓 | 冷靜(愛庫存聯合創始人)

王琦(唯捷城配創始人)

梁佳(中商惠民倉配總經理)

肖振東(深圳凱東源物流董事長)

「碰貨為先,節點為王,技術驅動」是普洛斯戰略顧問、隱山資本合夥人董中浪去年運聯峰會上提出來的最核心的三點判斷。回頭來看,這三句話意味深長,他們的組合到底跟新商流的發展有什麼樣的關係?

B2B平臺的供應鏈變革,如何重塑“新物流”?

1、新商流下的B2B是渠道的變革

過去的幾十年裡,整個傳統分銷渠道不斷地更新迭代。到今天,新零售環境下,無論「人、貨、場」三個要素如何排列,其中反映在新商流場景下的特徵就是「全渠道」。如今湧現出來的大批S2B、B2B玩家,他們在玩什麼?

董中浪:記得去年我去美國,發現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亞馬遜25%的品牌是自有品牌。現在大家看到的無論是S2B還是B2B平臺,我認為某種程度上都是B2C的人拿到流量之後,對上游品牌商的一個切入。

太陽底下無新事,最終大家都希望能有品牌,希望用產品力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B2B就應運而生。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是怎麼做的?

B2B平臺的供應鏈變革,如何重塑“新物流”?

普洛斯戰略顧問、隱山資本合夥人 董中浪

愛庫存不是一個B2C的平臺,目前以服裝庫存產品作為切入點,主要做的是B2B。在平臺下面有3萬多個職業代購,他們可以在我們平臺下單。我們按照天貓的訂單給到品牌方,品牌方分揀好商品之後,我們的物流合作商會到指定品牌倉庫去取貨發出。我們的小B是二次物流,由這些代購再發給他們的C端。

從去年9月份正式上線,愛庫存到現在也就半年多的時間。內測的三個月,第一個月銷售額不到60萬元,第二個月不到500萬元,第三個月1000多萬元。目前有1000多個服裝品牌商跟我們合作,預計今年6月銷售額能過億。

B2B平臺的供應鏈變革,如何重塑“新物流”?

愛庫存聯合創始人 冷靜

梁佳:中商惠民服務的客戶,現在主要是城市裡面的社區綜合店鋪和便利店。通過整合這些資源,壓縮整個中間環節,進而提升B2B在快消品領域或者超市、便利店貨物的運作效率,提升整個商品流通,提升終端服務。

中商惠民的核心是要搭建三個平臺。第一個是整合社區的電子商務平臺,第二個是城市的微物流體系,第三個是做社區便民的綜合平臺。

王琦:唯捷城配是一家物流公司,搬貨送貨,服務的客戶群比較簡單。一條線是商超,向上就是經銷商。另一條線是餐飲,終端的如星巴克,向上是有菜這樣的公司。

B2B是通過線上的訂單平臺提高專業效率,通過線下的統倉共配提高交付效率。唯捷這兩年給B2B企業提供倉配服務的過程中,感受到城配市場正在從過去農業化的經營向工業化的運營轉變。

第一,讓過去的無序或者非計劃性,儘量變得計劃性更強。傳統的很多快消品,通過平臺,線下的物流可以變成即時的傳遞,相當於把非計劃性的事情,變得計劃性更強一些。

第二,變得更高效。我們給一家餐飲B2B企業在上海提供統倉共配服務時,他們用28000㎡的倉,每天出庫的峰值是410臺車左右,大概13個小時;而我們現在用4500㎡的倉,只用了他們四分之一都不到的資源。

第三,持續的優化能力。我們B2B發展很快,怎麼能夠更好地建立信任很重要。剛才說的那個倉只有9個碼頭,裝貨時間每天只有3—3.5個小時,早期裝60多臺車就累得夠嗆,現在可以裝到300個車。

第四,優化庫存的能力。早期客戶庫存平均的週轉天數是29.7天,現在已經降到9.2天。

B2B平臺的供應鏈變革,如何重塑“新物流”?

唯捷城配創始人 王琦

肖振東:我從1998年開始做經銷商,2006年轉成物流商,所以有經銷賣貨的基礎和經驗。凱東源是一家通過物流去碰商流的企業,通過互聯網工具,然後注入金融。我們有一個小四流:商流、物流、信息流、現金流。從管貨、分揀、配送到代售貨,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

因為渠道在變,渠道在扁平化,這個過程中需要凱東源這個角色來賦能、降低風險。

B2B平臺的供應鏈變革,如何重塑“新物流”?

深圳凱東源物流董事長 肖振東

2、B2B平臺未來的核心是供應鏈

董中浪:新商流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塊是B2B怎麼認識自己的核心能力。現在所有的B2B平臺都得到一個共識,供應鏈能力是自己最核心的,也就是說他希望把這個價值鏈拉長。那麼,各位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冷靜:首先我不認為我自己有能力把這件事情幹好,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是肯定的。我們自己去建物流的能力,這件事情不太靠譜,所以我更傾向於找合作伙伴。我也非常認同您說的,B2B平臺的核心能力在供應鏈,包括我們自己的控貨能力。

除了有物流配送的需求,我們倉儲的需求也很強烈。在倉儲方面,我們需要具備快進快出的能力。因為我們做的是限時特賣,品牌方跟我的合作,一個活動只做一到兩天,一般幾萬件衣服要在一天內銷售完。但如果不具備快進快出的倉配能力,就自己去構建這個能力,顯然不靠譜,我肯定優先找具備這樣能力的合作伙伴。

王琦:我個人從來不想太多的事,很多客戶誘惑我說,我的物流給你做了,你幫我把貨做得深一點。但我肯定不會碰貨,原因有三點:

■ 第一,商流和物流是兩個生意,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跨界的。

■ 第二,一旦我碰了那個生意,我的很多客戶就跑掉了,我們一做以後客戶就沒生意了。去碰貨的時候,一定要預計風險,碰貨帶來的收益能不能抵消物流的客戶流失?我既然是做服務的就不要去做交易了,所以我覺得我沒必要去碰貨。

■ 第三,單純的物流市場足夠大。我在物流待了快20年,到今天還沒完全看懂,這是一個博大精深的行業,有無數探索、成長和獲得利益的機會。我就去鋪一條馬路,然後所有人都能走。

梁佳:中商惠民定位於要建立終端的三個平臺,無論是電子商務還是物流的,主要是做城市內部的、社區便民的服務。基於此,B2B是為了達成這個願望必須要走的很重要的一步。為了走好這一步,物流確實是供應鏈中核心的競爭力,代表著終端服務的穩定與高效,甚至說是非常可控的一個通道。

同時,惠民一開始就碰了商流,而且到現在為止沒有絲毫的退縮。商流、物流、資金流,甚至有一個趨勢就是商流和物流要嘗試融合。而這個融合並不是在服務端的融合,而是在成本上。

比如說去年北京著了三把火,帶來的是在整個城配裡面不動產的變化,不動產的變化帶來的是成本結構的變化,這個成本結構直接帶來供應鏈裡巨大的攪動。對於企業而言,代表背後實實在在的不是服務發生了多麼核心的變化,而是在客戶感知不大的情況下,我到底多花了多少錢。所以,我們不再單純的只看供應鏈,也不再單純的只看內部的倉配,而是做大B2B的通道。我們可能需要和B2C去搶,趕在資本進來之前,完成對傳統渠道的升級。

B2B平臺的供應鏈變革,如何重塑“新物流”?

中商惠民倉配總經理 梁佳

肖振東:從做經銷商衍生到物流,我非常清楚品牌商的痛點在哪裡。比如說品牌商近十年被電商的打擊,他的產品在電商平臺銷售,要收他十幾個點的物流費用,快消品的貨值不高,基本是賣一箱虧一箱。

近些年,他們也在做一些改革,比如渠道扁平化,這對我來講就有了機會。從原來的省級代理到一個鎮或者是一個街道的配送,一般都有三級代理,跟我合作之後變成只有一級代理。我可以從甲方直接把貨送到最靠近終端的那個客戶,服務到可以減掉兩層代理。

如今,凱東源在做全國佈局,全國化的品牌可以很快介入。比如我們3月26日成都公司開業,這兩個股東合作完之後的銷售額是1100萬的物流收入,通過一個多月我們幫他接了2600萬的業務,我們給他的賦能大於他之前跟我合作的存量部分。所以這麼快的拓展速度,來自於我們對倉配一體化的理解,對品牌商痛點的理解,凱東源可以給他們賦能,這樣就有我們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