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蜀汉第一功的邓艾冤死,为何直到晋武帝时才昭雪还留下了个尾巴

三国时期公元263年(魏景元四年,蜀汉景耀七年、炎兴元年,吴永安六年),魏国实际统治者司马昭为了以建不世之功来化解和掩饰之前弑君废君(高贵乡公曹髦)的道德和政治困境,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西路邓艾军30000多人出狄道(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主攻沓中(今甘肃省甘南自治州舟曲县)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军30000多人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东路钟会军主力100000余人,再分三路分别从斜谷(今陕西省秦岭眉县段,即褒斜谷)、骆谷(北口位于今陕西省周至县西南骆峪,南口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傥水河口,即傥骆道)、子午谷(北起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南秦岭山中,南至今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主攻汉中。

蜀汉接连失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阳平关(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乐城、汉城等城池后,蜀汉主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自唐至清的许多史籍中使用的“剑阁”、“剑门”之名均指剑门关一地,在民国改剑州为剑阁县后,“剑阁”才专指县名)险道为屏障,对魏军主力进行战略阻击。

灭蜀汉第一功的邓艾冤死,为何直到晋武帝时才昭雪还留下了个尾巴

(魏军三路进攻蜀汉)

司马昭的宏观战略本来是想以邓艾的西路军和诸葛绪的中路军牵制姜维主力,然后由钟会率领东路军(也是从洛阳出发的魏军主力)逐次攻克汉中等地,承担灭蜀的主要任务。

未料想姜维用军事上的谋略晃飞中路诸葛绪军,直驱东路抵挡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于是,钟会大军攻下汉中后,恰好被回援的蜀军阻于剑门关外,不得前进,双方形成僵持局面。

在这个彼此僵持的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了一条奇策,建议:

从阴平由邪径(小道)经汉德阳亭(今四川剑阁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绵阳东),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指蜀汉军)必还,则(钟)会方轨(两车并行)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灭蜀汉第一功的邓艾冤死,为何直到晋武帝时才昭雪还留下了个尾巴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邓艾父子剧照)

换句话说,邓艾的建议就是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魏军主力和蜀汉军主力相持于剑阁之时,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小道,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位于今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他果然这么执行了,之后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领的军队,进而攻占涪城(今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进逼蜀汉都城成都。蜀汉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遂向魏军投降,并下旨命令姜维等部也投降魏军。

灭蜀汉第一功的邓艾冤死,为何直到晋武帝时才昭雪还留下了个尾巴

(阴平古道全长265公里,合三国时的里制正好约700里)

灭蜀汉第一功的邓艾冤死,为何直到晋武帝时才昭雪还留下了个尾巴

(包括南线作战形势的魏灭蜀汉地图)

灭蜀汉第一功的邓艾冤死,为何直到晋武帝时才昭雪还留下了个尾巴

(后主刘禅在其老师、大臣谯周的怂恿下投降)

邓艾在奇袭途中,身先士卒取毡自裹滚下悬崖,为全军探险开路,其智勇兼备,令人折服。

邓艾为魏国,也为司马氏集团立了大功,理应受到大大的封赏和进一步重用,可是不曾想不但没有这样,反而却惨遭杀身之祸。

灭蜀汉第一功的邓艾冤死,为何直到晋武帝时才昭雪还留下了个尾巴

(邓艾字士载,钟会字士季,因为他们的字里面都有个“士”字,所以叫“二士争功”)

景元四年(263)的伐蜀汉之役,在功成之后却因为邓艾、钟会两人的自相残杀,酿成了一出“二士争功、同归于尽”的悲剧。这段史事本身就为人熟知,经过《三国演义》和其衍生的文艺影视左偏的进一步演绎,更加成为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故事。

因为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人所共知,人们到头来却忽视了其中一个细节——那就是企图谋反的钟会自然咎由自取,而立下大功且冤死的邓艾直到西晋通过禅代取代魏国之后,也就是在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那里,也没有得到平反昭雪。

泰始元年(265),西晋建立,晋武帝诏曰:

昔太尉王凌谋废齐王,而王竟不足以守位。征西将军邓艾,

矜功失节,实应大辟。然被书之日,罢遣人众,束手受罪,比于求生遂为恶者,诚复不同。今大赦得还,若无子孙者听使立后,令祭祀不绝。

王凌是淮南三叛中的第一人,其目标是推翻司马氏的统治,对于司马氏来说,其罪孽当然比邓艾的所谓“骄傲自恃,专断独行”深重得多,但在这个诏书中,明显无罪的邓艾虽然被允许立后,但还是强调他的所谓“矜功失节,实应大辟”,对政敌王凌如此宽厚,对旧部邓艾如此吝啬,堪称非常奇葩了。

泰始三年(267),曾经担任邓艾镇西司马,从邓艾破蜀有功,封关内侯,此时担任议郎的段灼曾经上表晋武帝为邓艾鸣冤:

故征西将军邓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三族之诛,臣窃悼之。惜哉,言艾之反也!以艾性刚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协同朋类,轻犯雅俗,失君子之心,故莫肯理之。

臣敢昧死言艾所以不反之状。

……艾步乘不满二万,束马悬车,自投死地,勇气陵云,将士乘势,故能使刘禅震怖,君臣面缚。军不逾时,而巴、蜀荡定,此艾固足以彰先帝之善任矣。

艾功名已成,亦当书之竹帛,传祚万世。七十老公,复何所求哉?!艾以禅初降,远郡未附,矫令承制,权安社稷。虽违常科,有合古义,原心定罪,事可详论。故镇西将军钟会,有吞天下之心,恐艾威名,知必不同,因其疑似,构成其事。艾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此贾谊所以慷慨于汉文,天下之事可为痛哭者,良有以也。

陛下龙兴,阐弘大度,受诛之家,不拘叙用,听艾立后,祭祀不绝。昔秦人怜白起之无罪,吴人伤子胥之冤酷,皆为之立祠。天下之人为艾悼心痛恨,亦由是也。谓可听艾门生故吏收艾尸柩,归葬旧墓,还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继封其后,使艾阖棺定谥,死无所恨。赦冤魂于黄泉,收信义于后世,则天下徇名之士,思立功之臣,必投汤火,乐为陛下死矣!

灭蜀汉第一功的邓艾冤死,为何直到晋武帝时才昭雪还留下了个尾巴

(段灼把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都搬了出来为邓艾辩诬,因为最早提拔邓艾的是司马懿)

段灼已经把话说到了根子上——“七十老公,复何所求哉?!”道出了邓艾根本没有谋反的动机;在魏晋嬗变的过程中被司马氏杀害的那些大臣名士的后代在晋朝开国后都得到进用擢升,而立下大功的邓艾的冤狱却根本无人理会,天下之不公莫过于此!


不过,虽然段灼说得情理兼备,也非常为晋武帝司马炎设身处地着想,但是司马炎还是没有理会邓艾的冤狱。

直到泰始九年(273),晋武帝司马炎才下诏说:

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其以嫡孙朗为郎中。

这次昭雪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前蜀汉尚书令樊建对司马炎的劝谏,一个被邓艾灭国的蜀汉大臣为他说话,也可见邓艾之冤已经到了何等地步。

我们注意到司马炎的这次诏书也还是留了尾巴,邓艾有功勋是被承认的,但是有罪也是被肯定的,只是从他认罪态度好(不逃刑)角度着眼,表示怜悯,才让其孙子当上了郎中这样并不高的官职——事实上,终西晋一朝,邓艾也没有完全彻底地得到平反昭雪。

灭蜀汉第一功的邓艾冤死,为何直到晋武帝时才昭雪还留下了个尾巴

(邓艾在原来司马昭的理想规划中是辅佐钟会立功的偏师,他独得大功打乱了领导的布局同僚的期望)

原因何在?!

为邓艾说话的段灼提到的所谓邓艾“性刚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协同朋类,轻犯雅俗,失君子之心”,说的其实就是邓艾和魏国后期以及西晋的最核心统治集团不是气类相同的一种人,立下不世之功当到太尉这样三公的官职,邓艾本质上还是被歧视的。

灭蜀汉第一功的邓艾冤死,为何直到晋武帝时才昭雪还留下了个尾巴

(邓艾的口吃使得他和玄谈格格不入,也不会被司马氏集团核心引为同类)

因此,真正谋反的钟会,其家族得到了网开一面的处置——除了一个养子钟邕随钟会作乱,一同被杀外,钟会养子钟毅和侄子钟峻、钟辿本也都下狱应论死罪,但司马昭代表魏帝曹奂下诏,说念及钟繇、钟毓的功劳,仅处死钟毅和钟邕诸子,赦免了钟峻、钟辿,有官爵者如故,还默认向雄给钟会收尸——

而未尝谋反的邓艾在洛阳的儿子全部被斩首,并把其他(未成年)的子孙流放到西域,几近斩草除根。

也就是说,世家大族的钟会(包括王凌、诸葛诞等)即使是敌人,也罪止于一身,而必须保全其家族;而放牛娃出身的邓艾即使不是敌人,说杀也就杀了,如果平反昭雪要涉及利益集团的不满,那不平反昭雪也没什么关系。

西晋建立,靠的是这套逻辑,西晋灭亡,因为的也是这套逻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