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殺人的規律,寬厚只留給人才

曹操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他是個奸詐多疑又狂妄的形象;但在當今的不少歷史劇裡,曹操文韜武略,登高必賦,形象很正面。單說用人這一方面,對曹操的評價也各有不同。實際上,曹操如何用人,又為何殺人,可以梳理出一定的規律性。

曹操殺人的規律,寬厚只留給人才

青少年時代的曹操,最大的心結無疑是家庭出身問題。他的父親曹嵩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東漢末年,宦官把持朝政。曹騰在宮中做事30多年,經歷4位皇帝,為人比較收斂,並能推薦賢人。曹嵩也很謙卑低調,雖說花錢買了一個太尉,但在官場人緣一直不錯。

曹操可以說出身豪門,但總歸是宦官之後,在時人眼中仍為“寒族”。這種社會地位使他自尊心極強,並且積極進取。

他酷愛讀書,經史典籍廣泛涉獵,尤其愛讀軍事著作,在詩歌、書法、音樂方面的作品幾乎能與名家媲美。曹操的父祖都不是文化人,他能取得這些文學成就,一方面因其自身的天賦和努力,另一方面也因為他非常注意結交名士。

蔡邕(yōng讀“庸”)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曹操非常敬重他,常向他請教。曹操統一北方後,見蔡邕沒有子嗣,便用重金將他的女兒蔡琰(音yǎn讀“演”

)從匈奴那裡贖回,又嫁給董祀(注:當時曹操的一個屯田都尉)。可見他非常看重與名士蔡邕的交往。此外,曹操早年的很多密友都是名士,比如大名士袁紹、以俠義聞名的張邈(音miǎo讀“秒”)等。

但這些名士果真欣賞曹操嗎?不一定。許劭(音shào讀“邵”)是當時的名士,也是著名的人物評論家,據說,他每月都要對當時的重要人物進行一次品評,人稱“月旦評”。曹操曾經置辦厚禮很謙遜地求許劭為他談相,但許劭看不起他,不肯說。最後,曹操找了一件事威脅許劭,他不得已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這才高興地走了。

官渡之戰(注:曹操軍與袁紹軍的戰略決戰)中,“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替袁紹寫了一篇討伐檄文——《為袁紹檄豫州文》,裡面是這麼罵曹操的:曹操的祖父曹騰是臭名彰著的中常侍之一,與左倌、徐璜(東漢末期的宦官)這些妖孽,興風作浪,傷害百姓;曹操的父親曹嵩,小時候不過是一個要飯的孩子,被曹騰收養,貪瀆財貨,買得官位;曹操本人也是盜竊權位,擅作威福。

這樣的話從袁紹嘴裡說出來,至少表明了一些正牌名士心裡真正的看法,只是翻臉之前,他們不說而已。

曹操殺人的規律,寬厚只留給人才

在東漢末年的亂局之中,曹操能贏,除了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外,還贏在胸襟氣度上。

公元194年,曹操征討陶謙時,好友張邈與部將陳宮背叛了他,投奔了呂布,整個兗州幾乎全部響應,只剩三座城的將領願意跟隨曹操。他的幕僚畢諶的母親、弟弟、妻兒都被張邈劫持了,曹操於是對畢諶說:“你的老母親在張邈那兒,你可以離去。”畢諶信誓旦旦地說絕無二心,曹操信以為真,感動得眼淚都流下來了。可畢諶一出門,就跑到張邈那裡去了。

等到曹操擊破呂布,活捉畢諶,大家都替畢諶捏了一把汗,曹操卻說:“作為人,他能孝順自己的親人,不也會忠於君主的嗎?這正是我想要的人才啊。”結果,他不僅沒殺畢諶,還任命他為兗州下屬的魯國相。

類似的情況還有魏種和臧霸。魏種是被曹操舉薦而走上仕途的,所以曹操算得上他的恩公。兗州之叛中,曹操自信地說:“唯魏種且不棄孤也。”結果,魏種最後也叛變了,讓曹操顏面掃地。他大怒:一定不會放過魏種!後來,曹操活捉了魏種,又憐惜他是一個人才,“釋其縛而用之”,讓他作了河內太守,再也不提叛變的事。

公元198年,曹操戰呂布時,割據一方的臧霸曾帶兵協助呂布。等到呂布戰敗,臧霸就逃走了。後來曹操擒住臧霸,卻赦免了他,還任命他為琅琊相,委之以青徐(古代青州和徐州的並稱)方面的軍務。

後來,背叛曹操的部將徐翕(音xī讀“希”)、毛暉逃亡到臧霸那裡,曹操讓人傳話給臧霸,讓他送二人的項上人頭來。臧霸回覆說:“以前我之所以能自立一方,就是因為絕不做不義之事。雖然我受主公之恩,不該違命,但一個追求王霸之業的君主,應能曉之以義!”

曹操聽到這些話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讚歎臧霸有俠義之風,就任命徐翕、毛暉為郡守。當然,臧霸也投桃報李,後來曹操與袁紹相拒,臧霸將精兵投入青州,所以曹操才能不用顧念東方,專心應付袁紹。

這些例子並不能說明曹操有多麼仁厚,因為他的寬厚總是給予他心目中的人才。他的過人之處就是很看重人才。對曹操來說,真正的人才,才要特殊對待,即使他們名聲不好,品行不端,甚至不仁不義,他都能大度包容,大膽駕馭。

曹操殺人的規律,寬厚只留給人才

那麼,什麼情況下曹操會表現得特別狹隘、惡意殺人呢?一種情況是面對不願意繼續為自己效力的謀士。

官渡之戰後,曹操曾想收留袁紹帳下謀士沮授,但沮授考慮到家人和財產都在河北,不敢背叛袁紹。曹操與沮授有舊,見他不肯加入自己的陣營,感到可惜,但仍然厚待他。可當他發現沮授密謀逃回袁紹陣營,就把他殺了。

另外一類被殺的,就是看不起曹操的名士,因為他們觸及到了曹操青年時代的隱痛。

名士許攸(音yōu讀“優”)就是其中之一。他年輕時與曹操交好,後來成為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他的家人因犯法而被捕,他因此背袁投曹。他曾設計幫曹操偷襲袁軍屯糧之所烏巢,袁紹因此大敗。在征服冀州的過程中,他也有引導之功。但這個人狂妄自大,不分場合直呼曹操小名,還常對曹操說:“阿瞞,沒有我,你得不到冀州。”

曹操表面上嬉笑著贊同,但心裡頗有芥蒂。一日,曹操大將許褚騎馬入鄴城東門,正遇許攸,許攸對他說:“汝等無我,安能出入此門乎?”有人將這件事告訴了曹操,於是,許攸被收押,最終被殺。

“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更是不把曹操放在眼裡。孔融與名士禰衡關係很好,曾鄭重地向曹操推薦禰衡,為此還專門寫了一篇《薦禰衡表》。但禰衡恃才傲物,也看不上曹操,他在點評曹操新組建的領導班子時口出狂言,說:“陳群(名士陳寔之孫)、司馬朗(司馬懿之兄)不過是屠夫之流,荀彧只配給人哭喪,趙融只配監廚請客。”他看得上的只有孔融和楊修,其餘人都是碌碌之輩,不足道也。

因為孔融的推薦,曹操想見一見禰衡,但禰衡稱病不往。曹操心中惱恨,就以禰衡擅長擊鼓為名,封他為鼓史。宴請賓客之時,曹操讓鼓史為大家鼓曲助興,鼓史們都換上了專門的制服,唯有禰衡沒有換裝就上場了。受到下吏責問時,禰衡當場一件一件脫光衣服,赤身裸體,不緊不慢地換上制服,接著擊鼓。曹操自嘲說,沒想到被這小子羞辱了一番,後來就把他遣送給了劉表。

因為禰衡的事,曹操已經對孔融心有芥蒂。《資治通鑑》記載,孔融並沒有因此收斂,反而倚仗自己的才幹與名望,屢次戲弄、嘲笑曹操,還隨便發表議論,多與曹操意見不合。曹操表面上容忍他的言行,而心裡十分厭惡。

官渡之戰後,曹操為節約糧食而禁酒,孔融不僅上書反對,還帶頭違抗。不僅如此,曹操發現孔融的議論範圍越來越廣,對孔融更加忌憚。與孔融一向不睦的郗慮趁機給曹操吹耳邊風,羅織了不少孔融的罪狀。曹操於是下令逮捕孔融,連他的妻子兒女也一起處死了。

對於看不起自己的文人,曹操動輒用權力的手段消滅對方,是很不仁厚的。大約這也是後人“畏其威而不懷其德”的緣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