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危急,赵佗当时为什么不带兵北上?

古今梦回

赵佗为什么不带兵北上,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当时各方的情况。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作出了北方防御匈奴,南方统一岭南的决定,开始了平定南越的准备。

第一次南越之战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雎为主将,赵佗为副将,共率军五十万,进攻南越诸地。

公元前214年,屠雎在广东西江的三罗地区率军作战时,中了埋伏,身中毒箭而亡,军队也损失巨大,五十万大军只剩下了二十万不到。

第二次南越之战

公元前214年,屠雎战死后,秦始皇命任嚣接替屠雎,加派十万军队,和赵佗一起,继续对南越诸部作战,并在名义上完成了岭南各地的统一。

注意,此时在岭南的秦军,名义上也只有三十万不到了,更不要说实际的军队数量。

第三次南越之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崩于沙丘,胡亥继位,赵高主政。

同一年,赵佗率岭南的秦军,开始了平定岭南瓯骆地区的瓯骆之战。

陈胜、吴广起义揭开反秦战争的序幕

公元前209年,即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这年秋天,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项羽、刘邦等义军相继起义,中原地区陷入混乱。

我们了解了当时的情况,来尝试分析一下,当时驻南越的秦军,为什么不北上救援。

我个人认为主要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岭南初定,民心不稳。

在前210年时,赵佗还在打瓯骆之战,说明当时南越地区的部分部落并没有完全臣服秦朝。

当时,那些已经被征服的部落,也有可能随时反叛。因为屠雎在世时屠杀了不少南越本地人,屠雎战死时,双方军队都损失惨重,加上任嚣后续的征伐战争,仇恨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完全平息的。

任嚣、赵佗为了稳定南越的局势,也在不断的请求秦政府迁徙中原民众到南越地区,与南越本地人杂居、通婚,用以稳定局势,他们需要时间来解决这些遗留问题。

二、岭南秦军不足,没法分兵。

我们前面已经介绍了,第一次攻岭南时的五十万秦军,在屠雎战死时,损失了三十余万。虽然任嚣又带来十万军队,南方军队总共也不到三十万。

根据相关史料的综合分析,在岭南的秦军,其中有五分之一以上是征调的楚人。如果带这部分士兵回去,会不会趁机反叛;如果这部分军队留在岭南驻防,那会不会趁主帅北上之机,在岭南反叛作乱。

而且岭南区域也非常广阔,这些秦军留下稳定局势,兵力也并不是非常宽裕。

岭南兵力的不足,让岭南秦军没办法分兵回北方救援。

三、任嚣在纠结。

陈胜、吴广等的起义,任嚣是知道原因的。他非常清楚秦二世的残暴行为,以及赵高把持朝政,污蔑陷害排除异己的情况,所以,他非常担忧,如果自己率军北上,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再加上我们前面所说的两个因素,任嚣是非常纠结的。

任嚣非常清楚,如果率军北上,不一定能起到预期的作用,却很可能被赵高陷害致死。如果他知道自己深得信任,比如始皇帝还在,那么放弃岭南,全力北上救援,是有可能的。

正是这个原因,他把守卫岭南放到了第一位,但是内心还是在煎熬的。推测任嚣正是因为这些煎熬,很快就病倒了。

下图是位于现在广州越秀区的任嚣墓正门

四、任嚣嘱托赵佗割据固守。

公元前208年,即陈胜、吴广起义的第二年,任嚣病情加重,做出了以保住岭南为主的决定。

任嚣把赵佗召到了面前说,秦朝推行暴虐无道的政策,天下百姓对此感到怨恨,现在义军四起,中原纷乱,强盗的军队有可能会来侵占我们的土地,攻打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

因此,任嚣让赵佗封锁从中原进入南越的道路,并让赵佗做好割据一方的准备。

之后,任嚣就任命赵佗代理了南海郡的职务,并颁发了任命文书。

这时,任嚣作为南方秦军的主帅,已经不打算北上了。

五、赵佗有自立之心。

赵佗在接受任嚣的任命后,如果他有北上的想法,也是可以实施的,但是他没有。

赵佗听取了任嚣的建议,封锁了进入南越地区的各条道路。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任嚣病死。

同一年,赵佗开始诛杀秦政府之前任命的官吏,并在当地人民的拥护下,自称为“南越武王”。

下图是南越王博物馆珍藏的南越王金缕玉衣

南方的几十万秦军之所以没有北上救援,正是当时的南方秦军主帅,任嚣和赵佗,在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后,认为守住岭南才是最佳的行动策略,进而作出了原地驻守的决定所导致的。


奕天读历史

对于当时秦朝危机,任嚣赵佗为什么按兵不动坐视不理,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史称有三十万大军的赵佗,如果及时回援,或许秦王朝就不会覆灭。那么,当时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呢?


第一,赵佗到底有多人马。秦朝时进行了三次对南越的战争,最后取得了胜利。史称所谓的第一次50万和最后的30万恐都有出入。在历次对南越的作战中都损失惨重,伤亡过半,即使有后续的补充,实际兵力恐有限,很难达到30万之众。如果发兵北上,南越刚刚平定,人心不定仍存在反叛势力,势必要留足本地驻防人马,实际能够北上的人马有限,不足以支持消灭反秦势力。

第二,秦朝有严格的兵力调动制度,没有朝廷的调动命令,任嚣赵佗不敢私自北上。当时赵高对秦二世封锁消息,义军都要进关了秦二世尚不知情,更不会调动南越的军队平叛。

第三,任嚣赵佗早有自立之心。自秦始皇去世后,二世继位众多大臣心存疑虑,更对赵高把持朝政,排斥异已滥杀无辜敢怒不敢言。任嚣赵佗对此一定了如指掌,与其被赵高排挤诬陷,倒不如在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南越自立为王。

所以说,赵佗没有北上,其中一定有其难言之隐,或许就根本没有打算北上救援。


无奈且向上

大家好,我是唐人聊历史,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关注。

关于这个问题,秦国危急,赵佗当时为什么不带兵北上,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赵高当权,残害忠良


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染病,病逝在沙丘,秦始皇本打算传位给扶苏公子,却不想赵高李斯串通一气,让胡亥当了皇帝。胡亥平日荒废朝政,所有军政大事都交由赵高打理,赵高借此机会铲除自己的政敌,蒙恬李斯都先后死于他手。正是因为此,赵佗十分犹豫不决,担心自己也会被赵高迫害。

二、秦军战败太快,赵佗未想到


起义军虽然势大,可大部分都不是正规军,这样的起义军在赵佗他们眼里就是简直可以用乌合之众来形容,而反观秦军这边,名将云集。按照赵佗他们估计,即使秦军会败,也不会战败如此之快,结果事情发展超出了赵佗的预料。

三、受秦始皇大一统思想影响


公元前22年,秦始皇派李信率20万大军攻打楚国,结果大败而归。秦始皇意识到楚国虽然已经很弱小,但是要灭楚国,却仍然不是易事。他请王翦率60万军队攻楚国,不过你们知道吗,这六十万军队很多是从国内临时征兵,防卫匈奴的30万大军没有动一兵一卒。而这时候赵佗面对的情况也是差不多,赵佗率50万大军历经千辛万苦才将岭南纳入秦国版图,若此时北上,岭南可能会脱离帝国的掌控。


唐人聊历史

第一,赵佗兵力有限,虽然当时赵佗号称五十万大军,但是有很多都是随军家属,能够作战的军队并不多。

第二,秦始皇命令赵佗等率军驻守岭南,是为了扎根岭南,是岭南成为真正的秦朝国土,命令赵佗等不得返回。

第三,秦末战争纷起,道路阻隔,赵佗对中原消息闭塞,不十分清楚中原的情况。

第四,山高皇帝远,赵佗不愿意出兵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