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邲之战,晋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JAYNEE318


晋、楚长期争霸,邲之战便是两国间的一次大战役;此战以晋国失败告终。

鲁宣公十二年(前597)春,楚庄王因郑国叛楚从晋,遂发兵攻郑。围攻三个月,郑襄公肉袒出降。六月,晋国中军主帅荀林父率领中、上、下三军救郑,进抵黄河边。荀林父闻知郑国已经归附楚国,便打算撤军,得到上、下两军将领的支持。中军副帅先縠抗命,独自率领本部兵马渡河而进。荀林父和其他各军将领担心先縠孤军深入有危,也只好跟着率军渡过了黄河,驻军于敖山与鄗山之间(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晋军前临二山,背靠黄河,与楚军隔荥泽原野对峙。

郑国的使者皇戌来到晋军中,极言:郑国归附楚国是为了保存国家,对晋国并非三心二意;楚军频胜而骄、师老气衰、又不设防,若晋军攻之于前,郑军继援于后,楚军必败!楚庄王又派人以修好为名前往晋军营探察意向与虚实,接着复遣使同晋军求和,卑辞谦语以骄之。荀林父本不愿同楚开战,见楚主动求和,遂答应并定下了结盟的日期。

晋军将领魏锜与赵旃皆因为晋景公未能满足他们索要高官的欲望,一心想让晋军失败以解恨,于是分别借出使楚军的名义前去单车挑战,袭击楚军以破坏和议。荀林父害怕这两个家伙激怒楚军影响和谈,赶忙派出战车前去接回他们。楚军望见战车荡起的飞尘,误以为是晋军前来进攻,急忙出兵列阵迎战。邲之战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打响了。荀林父正等着楚人前来结盟,见楚军如同潮水一般杀来,顿时惊慌失措,赶忙击鼓高呼道:“先渡河者有赏。”意思是想让士兵逃命,保存有生力量。中军、下军争相上船逃命,先抢上船的士兵便挥刀砍那些攀着船舷想登船的人的手,船舱上的断指多得都能用手捧起来。唯有上军主帅士会早有防备,故得全师而还。

总结晋军失败之因,主要应有三:

一、荀林父不具备主帅的威望与能力。作为晋军最高指挥官,荀林父智不能料敌,才不能御将。他既无威严而压服不住副手先縠,任其抗命胡为,带乱了全军;又无将略,优柔寡断,战和不定;临战之时,手忙脚乱,不思组织力量积极御敌,却错发渡河逃命的指令,致使局面一发而不可收拾。

二、一些晋军将领素质不高,刚愎怀私。副帅先縠(晋元帅先轸孙)恃祖威而骄横抗命,魏锜、赵旃因欲壑难填而怀恨使坏。这几个“官三代”,毫无国家意识,一个因无知而无畏,两个因私欲而吃里爬外,晋军失败亦不意外。

三、楚庄王不愧为“春秋五霸”之一,计谋高晋多筹。楚军扎营于郔(今河南郑州市南),占据战场主动权,同时放风“饮马于河而归”来麻痹晋军;派遣郑使忽悠晋人;派人深入晋营探察意向及动态;假意同晋军求和以骄敌;求和之时又派出勇士单车挑战晋军,以搅乱晋军将帅之决心。几步高棋落子,楚国稳居先手,胜券在握。

邲之战,缘起于晋、楚对郑国控制权的争夺;郑国之得失,实为晋、楚两国霸权消长之关键。此役楚胜,楚庄王因此争得中原之霸权。晋败,失去了对中原的控制,晋景公将战败之责归咎于先縠,遂杀之,并尽灭其族;而晋政日紊。


风光艺境


邲之战,发生在公元前597年。这场战争的起因,是楚国在围攻了数月后,攻下了郑国,令郑襄公肉袒牵羊而降。

此时,晋国才刚出兵救援,军队恰好到达黄河边。晋国中军主帅荀林父想要退兵,可是中军佐士縠却坚决要迎击楚军。为了达到目的,士縠不惜独自率领所属部队渡过了黄河。无奈之下,荀林父不得不命令全体晋国随同士縠过河。

开战前主将的不和,预示着晋军内部已产生了裂痕。事实上,这不过是晋军内部结党营私、勾心斗角的序幕。

渡过黄河后,晋国各军将领依然是各怀鬼胎;甚至有人因为没有谋取到相应的官职,恨不得晋军大败于楚。因此,在遇上楚军后,晋军内部互相拆台的现象极为严重。这样的情况下,当双方军队在邲展开决战时,晋军不败才怪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邲之战中晋军大败,有内因有外因,二者在多年前就已埋下了祸根。


晋国与楚国邲之战失败的外因,是把秦国这一强大的盟友变成了敌人。

晋国与秦国反目成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公元前627年的崤之战。崤之战,传统上都被视作先轸的战功。但崤之战过后,却使得秦晋两国从盟友彻底变成了敌人。为报复崤之战,秦穆公先后发动彭衙之战(公元前625年)、王官之战(公元前624年);秦康公时期,为报复令狐之役,先后发起了武城之役(公元前619年)、北征之役(公元前617年)、河曲之役(公元前615年)等等。秦国在晋国西部发起大规模的报复性战争,严重消耗了晋国国力。

自从崤之战与秦国决裂后,晋国在中原与楚国的争霸就越来越力不从心。公元前624年~公元前623年间,楚国围攻江国。在此期间,晋国两次派军前往救援。可是,因为秦国始终在背后牵制着晋军主力,使得晋国的这两次救援都无功而返,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江国被楚国所吞并。江国的失去,证明了秦国对于晋国的重要性。

秦穆公死后,继位的秦康公更进一步,干脆与楚国联盟,共同来对抗晋国。秦国此举,当然就给晋国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公元前608年,意识到秦国重要性的晋人,试图与秦国议和。但是,晋国赵穿却出了一个歪主意——前往攻打秦国盟国,逼秦人主动来求和。结果,赵穿攻打了秦国盟国,秦共公却根本没有理睬晋人。

晋国此举,在秦人心头又新增一桩仇恨,两国和好彻底无望了。


外因虽然重要,但内因始终是决定性的。

邲之战中,晋军内部人心四分五裂的状态,正应了管仲的那句话:“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然而造成晋国内部这种人心涣散的罪魁祸首,正是执掌晋国国政长达二十年之久的赵盾。

公元前621年,在董之蒐上,赵盾被晋襄公正式任命为中军主帅,成为晋国正卿,开始了他二十年专政生涯。

在他做上正卿之位的当年,就因为改立国君的争议,与狐射姑产生矛盾。赵盾派人刺杀了狐射姑所拥立的公子乐;狐射姑则派人杀死支持赵盾当正卿的阳处父。随后,赵盾将刺杀阳处父的凶手绳之于法,狐射姑被迫逃亡狄国。

狐射姑逃亡后,赵盾就将推荐他做卿士的先克越级提拔,接替狐射姑做晋国中军佐。这引起了晋国其他几位卿士的不满。

公元前618年1月,对赵盾用人不满的先都、箕郑、士縠、梁益耳等人再次作乱,将先克杀死。在诛杀了这几位作乱的大臣后,赵盾又把臾骈、栾盾、郤缺、胥甲四人提拔成晋卿。这四位大臣中,臾骈就是赵盾的亲信;胥甲之父胥臣与赵盾之父赵衰一样,都是跟随晋文公流亡海外的臣子的代表;郤缺是罪臣郤芮之子,是由胥臣举荐才得以出仕,如今赵盾又将他提拔为晋卿,当然也会对赵盾言听计从。

因此,这次调整过后,晋国六卿至少有四位是赵盾同党。

公元前608年,因为胥甲在八年前河曲之战时不愿追击秦军,赵盾又突然放逐了胥甲,而让他儿子胥克接替了下军佐之位。可在河曲之战中严重违抗军令的赵盾堂兄弟赵穿,赵盾却轻轻地放过了。同罪却不同命,这让晋国内部很多人心生不满。

赵盾执政二十年,晋国卿士之间共发生了三次内乱。从这三次内乱来看,赵盾利用这些内乱来结党营私、打压异己的迹象极为明显。正因为如此,在赵盾执政的二十年内,晋国大臣结党营私、勾心斗角的弊病越来越严重。

最终,在邲之战中,“利出三孔”的晋国军队即便实力强过楚军,却仍然被“力出一孔”的楚军所击败。


以上,就是晋国邲之战失败的内因与外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