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佗为什么没有回援秦国,在岭南自立为王,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大马哈鱼12


秦末,中原大乱,摆在赵佗面前的选择有三个:

1:带兵参加中原混战。但如果不能做中原之王,这样做只会让自已大伤元气。以赵佗的兵力,既救不了秦朝,肯定也做不了中原之王,因为在中原无根基,做个中原的诸侯都极为困难。所以此为下策。2:据郡自守。安静地等中原撕杀,等中原群雄杀得差不多了,尘埃落定,就向最牛的那个(比喻刘邦项羽)称臣纳土,安静地做他们的郡守。这个看上去不好不坏。但赵佗有能力,又远在边陲,刘邦项羽一时也奈何不了他,何必跑那么远去称臣?赵佗也是一代人雄,总有点犯贱的感觉。此为中策。3:做诸侯王。赵佗的资历比刘邦项羽老,又富谋略,加之越地有山谷之险拱卫,他只要有意愿,做诸侯王还是不错的。难道诸侯王不比郡守好?

所以,赵佗做诸侯王,其实是上策之选。

任嚣死后,据汉书载,赵佗〝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己破灭,佗即击并桂林,南海,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赵佗既然杀了秦朝中央派来的官员,本质就成了项羽的反秦同盟军。项羽的志向就是分封制,自已做诸侯老大。所以赵佗既是反秦同盟军,又威胁不了自己老大地位,项羽也就默认了南越国的存在。

但刘邦可不这么想。刘邦想的是大一统,跟项羽不同。公元前202年,刘邦把赵佗的地方封给老战友长沙王吴芮,令吴芮〝王长沙,豫章,桂林,象郡,南海。(见《汉书》)〞,不承认赵佗的合法性。因为吴芮的兵多是越人,刘邦采取的是〝以越制越〞的策略。但刘芮试了几下,发觉他根本不是赵佗的对手。刘邦没法,又不想南越国成为不安定因素。公元前196年,刘邦派陆贾出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等于承认为赵佗的合法性。

赵佗这个南越王,做得比中原诸侯王都滋润,看来他当初不带兵北上中原,确实是最佳选择。

首先,赵佗极有能力。出使南越的陆贾,和赵佗有过深入交谈,对赵佗赞不绝口。他认为赵佗〝贤于萧何,曹参和韩信〞。赵佗自己也很自负,认为他的才能不输刘邦。据《汉书》载,赵佗说:〝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意思是他要是住在中原,天下哪有汉王的份?做为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既然无机会经营中原,做诸侯王当然是最佳选择。

其次,南越国无须服兵役徭役。赵佗名义上是汉下面的诸侯,其实是一种超然的存在。据《汉书》载,淮南王刘安曾上书说:

〝越,方外之地,劗发文身之民也…越人名为藩匠,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用不给上土。〞

但西汉其他诸侯王,则深受赋税徭役之苦。因为西汉统治阶级穷奢极恶,又连年用兵。尤其是和匈奴你死和活的战争,从未停息。汉武帝时,又派李广利率十万大军远征大宛。这些都造成大量的资金和人员的缺口。因征伐匈奴,《汉书》载〝内即愁于征发,民弃郭流亡为盗贼。〞

汉武帝因为缺钱,常以〝列侯坐献黄金酎祭宗庙不如法,夺爵者五六百人。〞(据《汉书》)。献金交得少的,〝王削县,侯免国。〞所谓献金,其实就是诸侯王的人头税,归根结底还是要人民负担。由此对比,南越王该有多幸福。

南越作为一个物产丰富的和平绿洲,又无赋税徭役之苦,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远高于中原,人口增长也比中原快的多。据史书载南海郡人口,西汉时是19613户,94253人,东汉时足71477户,250282人,户增近二倍。与此同时,中原人口却在下降。如河东、上党、太原三郡,西汉时是48557户,1711166人,东汉仅有150667户,898330人,人口少了一半。

无论秦末大乱,还是王莽之乱,南越国都未卷入,国〝际〞国内一片和平。汉末中原入流入南越,带来了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赵佗来者不距,展开胸怀接纳。阮元在所著的《广东通志》中说:

〝(汉末百姓)多入岭表,子孙往往家丐,其流风遗韵,衣冠习气,薰陶渐染,故习渐变。而俗庶几中州。〞

赵佗多智,寿高,活了一百多岁,神仙级的传奇人物。他的存在,保证了南越国的安宁,使南越国成了富甲一方,偏居一偶的稳定之岛。如此等等,都证明他当年不带兵北上中原,是正确的选择。


梭罗的忧伤


根据当时的战争形势,赵佗考虑到秦朝气数已尽等因素,而没有北上回援,虽说他在南越“逍遥法外”,却把南越治理的好好的,为汉朝巩固南方疆域打下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进行了两大军事任务:

一是派大将蒙恬统领30万秦军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

二是派大将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50万大军攻伐岭南,也就是今天的两广及云南和越南等地。

但是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无能,引起天下大乱,各地群雄纷纷而起,秦王朝危在旦夕。驻守于长城的10余万秦军在大将王离的率领下回援关内,可是,在巨鹿之战中与章邯所部,被项羽打败而灭。

而征战岭南的这支军队,由于屠睢在征战中战死,后由任嚣为主将,赵佗为副将。公元前214年,经过努力征战,任嚣和赵佗已基本征服岭南地区。后来秦始皇命令任嚣他们俩就地屯兵驻扎,任任嚣为南海郡尉,赵佗为龙川县令。

公元前208年,任嚣病危,临终前把主帅职务交给了赵佗并交代他说“秦为无道,天下苦之。乱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意思是说:“秦二世昏庸无道,太不像话,弄得狼烟四起,虎争天下,中国混乱,还不知道啥时候能打出个结果来,咱们的任务就是断绝道路阻断交通,别让战火烧到岭南来!”

赵佗继任任嚣的大权之后,撤掉了一批原来的部下,换上自己的亲信。然后跟刘邦以长江以南的五岭地区划界而治,又向广西,云南和越南等地征伐,建立了南越王朝,自称南越武王。

赵佗在南越自立为王,而不挥师北上回援秦王朝,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路途遥远,根本来不及救援

如果从岭南挥师北上回援,算上后勤粮草准备,调集人马,行军北上这些时间,等到达中原地区,起码需要半年以上。再说南方山路多,沿途又有可能遭受蛮族部落骚扰,所以说根本来不及。

二、南越根基还不太稳固,回师勤王,将导致之前对南越的征战前功尽弃

当初征战时遭到了南方部落的激烈抵抗,打下南越实属不易,主将屠睢便是在征战中阵亡,而且统治期间又多次发生地方部族叛乱劫杀官员之事。此时如若赵佗率领秦军撤离,如同舍弃南越,北上又救不了秦王朝,到时候很有可能两头空。

三、南越秦军孝忠于秦朝的将士占少数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六国军队编入了秦军 ,并把其中大部分编入了南征的秦军之中。

所以南越秦军里面,原六国军队人数占多数。这些士兵还没有完全忠诚于秦王朝,北上后,很容易被反秦势力策反,到时候别说救援,反而会成为秦王朝的掘墓人。

总之,南越距离中原路途遥远,而且秦军一时还不能离开南越,打也不一定能打回去,回去了也不一定有他们的地位,而岭南地区,气候温暖,易守难攻。所以,赵佗干脆切断道路,封锁关口,自立为王,这样还对中国的疆域有功劳一些。

南越前后历经五王,立国95年。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派将军,路博德,杨浦等人,兵分四路讨伐南越并将其征服,然后汉武帝在此设置南海、交趾等九郡,至此两广及越南北部地区,再度归于中原王朝统治之下。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前言: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天下大乱的时候,在岭南地区,恰巧是秦军主帅任嚣重病、即将死去之际。任嚣对副将赵佗作了政治遗嘱:“秦政无道,不可救药。”

任嚣要求赵佗稳定军心,封关锁道,隔绝岭南与中原的交通往来,防范中原起义军侵犯岭南。然后整顿内部,埋头发展,自成一国。



(赵佗塑像)

任嚣死后,赵佗依计而行,掌控了岭南的50万秦军,封关闭道,不再与中原往来。不管秦朝的形势多么危急,赵佗都不发兵去援救。

赵佗这样做的原因,我是这样理解的:

首先,当时秦军刚刚平定岭南,百越人心并未真正归附。叛军残余势力还存在,岭南内部并不稳定。一旦秦军主力北上,叛军势力必然会乘机起事,死灰复燃。

而秦军将士大多已经在岭南成家立业,岭南已经成为他们的家。一旦北上中原,叛军进攻,秦军将士们的家属必然会遭殃受害的。

其次,岭南秦军北上,与农民起义军作战;由于二世无道,赵高专权,朝政混乱,作战胜利了,也未必能够得到朝廷的封赏;徒然让将士们流血牺牲。

更严重的是:一旦北上与起义军作战失利了,依朝廷的腐败情况,必然得不到援助;而岭南百越反叛,后方大乱,岭南北上秦军将会进退失据,陷入极为不利的战略境地。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征服岭南百越,秦始皇派出重兵集团。他广泛征调原来六国的人民参加秦军,前往岭南作战。

所以说,岭南这50万秦军中,原来六国的人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人由于亡国时间不长,对秦朝是被迫臣服,心中是怀有亡国之痛的。现在秦朝形势危急,这部分将士内心里肯定是不愿去援救它的。

赵佗如果强行出兵,北上救援的话,恐怕一入中原,就会有大批将士投降起义军,回过头来与秦军作战的。

结语:在分析了天下大势之后,赵佗听从了任嚣的遗言。他在军中铲除了拥护秦朝朝廷的将领,牢牢地握住了兵权。然后下令封关闭道,阻断了岭南和中原的交通。

这以后,赵佗在岭南积极整顿内部政务,发展生产经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传播到岭南各地,为岭南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最后,赵佗个人的威望在岭南地区大大提高,水到渠成,他顺利地自立为王,建立了南越国。

而且,赵佗这个人非常长寿,他一直活到了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在他自立为王之后,曾经跟刘邦、吕雉、汉文帝、汉景帝都打过交道。

刘邦知道岭南不好攻打,就与赵佗通使交好,只要求赵佗承认西汉王朝的正统地位。

不可一世的吕雉,自认为兵仙韩信、勇将彭越都死在自己手里,就没把赵佗放在眼里,发兵攻打南越国,结果大败而归,被赵佗一直打到长沙,很是耀武扬威了一番。


品茗读史


赵佗的五十万大军已经扎根岭南,就是赶回去也也来不及了,天下已大乱,大秦帝国已覆灭。而且始皇大帝经略东南的伟大战略不能付之东流,所以赵伦闭关岭南,称王百越,守住东南是极其英明的。否则我们今天的东部边界不会是这样的。伟大的秦世皇,他的目光深远,是后世诸皇无法企及的,赵佗,南越武王有大功于中华!


千年虫1672


道路险阻而遥远是一个大问题,其次是赵佗等人的野心。第三则是当地越人土著的威胁。

作为县令的赵佗遇到了历史性的机遇:秦乱,他的上司任嚣病得快要死了。“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百胜军节度使


------------图片镇楼------------

图片截取自《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前半部分是汉文帝致信赵佗,后半部分是赵佗回信汉文帝。这段文字,大概率是南越国和汉朝之间关系的最全面体现。

聊赵佗,首先要搞清楚汉朝和南越国的关系,首先要搞清楚汉朝。所以,从汉朝说起。


第一,刘邦是一个迷

各种记载也好、传说也好、故事也好,对刘邦有诸多的描述。比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纯属无知的扯淡。刘邦不同于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帝的,最特别的一点是:“父母不可考”。“父母不可考”不是后世的结论,而是当时的结论。是刘邦当皇帝时,汉朝官方给出的结论。诺大一个刘汉皇族,无法考证皇帝的父母是谁嘛?根本不可能。唯一的真相是:“刘邦父母是谁,不方便公开”。所以,刘邦是一个迷。这一点毋庸置疑。

刘邦对秦朝是非常优待的。善待秦朝最后一个皇帝是子婴,承袭秦朝制度,承袭秦朝服饰等等。还有更匪夷所思,甚至想起来很恐怖的事。

刘邦登基之后,非但没有封养父刘老太翁(相当于现代称呼的刘伯伯,既没有名字,不代表养父姓刘)为太上皇,反而让刘老太翁到骊邑养老。骊邑是秦始皇亲自设立的一个“特区”,专门管理秦始皇陵建造和保护的。刘老太翁到骊邑是养老、还是给秦始皇守陵?网友自己猜吧。总之,刘邦对秦朝之好,远超于我们的想象。但是,一如刘邦的父母不可考,刘邦对南越国的好,也是不可理喻的。刘邦死后,汉朝和南越国之间的关系急转直下,是情理中的事。比如吕后,就很敌视南越国,直接发动了剿灭之战。只是打败了而已。


第二,赵佗也是一个迷

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六国复辟、报仇秦朝,在中华大地上席卷。身为秦军的赵佗,居然遮断五岭,佣兵自重,不回救秦国。秦朝覆灭后,更是自立为王(秦已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粤武王)。吕后对南越国搞“经济封锁”,赵佗立马兵刃相见。抢了财货之后,转头又攻打南越,吞并南越诸国。实在是匪夷所思。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汉朝原本就应该忙下来南越国。而,赵佗称王本质上就是挑战刘汉皇权,汉朝为啥不发兵剿灭了南越国?打不过。

汉朝经济封锁,赵佗已经挥兵攻击了。两家都撕破脸了,为啥不打了?汉朝打不过南越国,南越国为啥不打汉朝?匪夷所思。


第三,汉文帝很务实

汉朝没有剿灭南越国的能力,甚至军事上逐步压缩南越国的能力都没有。而南越国拥有精兵强将,却忙着收复南越诸国、诸部落。汉朝传承至汉文帝,已经是第五任皇帝了。前四位皇帝期间,汉朝与南越国之间文的、武的,都尝试过了。打不过南越国、赵佗又是一个迷。汉文帝很聪慧,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于是,就有了陆贾的南越国之行。

“皇帝谨问南粤王,甚苦心劳意。朕,高皇帝侧室之子,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高皇帝弃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日进不衰,以故悖暴乎治。诸吕为变故乱法,不能独制,乃取它姓子为孝惠皇帝嗣。赖宗庙之灵,功臣之力,诛之已毕。朕以王侯吏不释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朕以王书罢将军博阳侯,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修治先人冢。前日闻王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当其时,长沙苦之,南郡尤甚,虽王之国,庸独利乎!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问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长沙土也’,朕不得擅变焉。吏曰:‘得王之地不足以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为富,服领以南,王自治之。’虽然,王之号为帝。两帝并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争而不让,仁者不为也。愿与王分弃前患,终今以来,通使如故。故使贾驰谕告王朕意,王亦受之,毋为寇灾矣。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遗王。愿王听乐娱忧,存问邻国。”

------------汉文帝致赵佗书------------

汉文帝的诏书有三层意思:其一,简述了高皇帝刘邦以后的权力更迭,申明了自己即位的种种原因;其二,通报了对挑起汉粤争端的长沙将军的罢黜,通报了对赵佗故乡祖陵的修治;其二,表示了恢复汉粤关系,并两家罢兵的真诚意愿,以“吏日”(有人提出)的口吻,试探性提出“服岭以南(长沙以南),王自治之”,也就是说,愿意与南粤赵佗结威松散的诸侯自治关系,实际便是恢复到战国时代楚国对岭南的自治状态。


第四,赵佗回信袒露心声

蛮夷大长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老夫故粤吏也,高皇帝幸赐臣佗玺,以为南粤王,使为外臣,时内贡职。孝惠皇帝即位,义不忍绝,所以赐老夫者厚甚。高后自临用事,近细士,信谗臣,别异蛮夷,出令曰:‘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与牝。’老夫处辟,马、羊、羊齿已长,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内史藩、中尉高、御史平凡三辈上书谢过,皆不反。又风闻老夫父母坟墓已坏削,兄弟宗族已诛论。吏相与议曰:‘今内不得振于汉。外亡以自高异。’故更号为帝,自帝其国,非敢有害于天下也。高皇后闻之大怒,削去南粤之籍,使使不通。老夫窃疑长沙王谗臣,故敢发兵以伐其边。。老夫故敢妄窃帝号,聊以自娱。老夫身定百邑之地,东西南北数千万里,带甲百万有余,然北面而臣事汉,何也?不敢背先人之故。老夫处粤四十九年,于今抱孙焉。然夙兴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汉也。今陛下幸哀怜,复故号,通使汉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号不敢为帝矣!

------------赵佗回书汉文帝------------

1、听说老夫父母的父母都被你们掘了,兄弟宗族都被你们杀了,我才改号称帝的(别找我麻烦,是你们汉朝先惹我的)。

2、老夫定百邑拥有千万里之地,军队百万多。(如此强大的实力)却屈尊以臣子的身份尊汉朝。你以为是咋回事?

3、老夫没成为汉朝的臣子,急的“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者”。


为什么呢?所有这一切的原因就一句话:不敢背先人之故!

一句“不敢背先人之故”,隐藏了多少历史的风云奥秘!

一个不能无视的历史事实是:南越国最终自己覆灭之后,汉朝收回的南越国是“定白邑之地,东西南北书千万里”的南粤国。

若非赵佗,汉朝即便收回南越国,也要面对“且南方卑湿,蛮夷中西有西瓯,其众半羸,南面称王;东有闽粤,其众数千人,亦称王;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亦称王

”的局面。


这,就是赵佗不回救秦朝,反而在岭南自立为王的好处。


沧桑短笛


自立为王就是好处啊。

为什么没回援?有四大原因!

第一、动机不足。赵佗非老秦人,而是赵人。

第二、山河阻隔。南越位于楚地以南,跟秦大本营关中距离甚远。

第三、形势不允许。秦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政府南越,这种占领状态并不稳固,百越土著面服心不服,一旦北伐留守部队减少,土著造反将进退失据。

第四、称王诱惑,在谁手底下当差都不如自己做主自由自在。


长岛男爵


在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赵佗如果率兵回援,很容易就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当时赵佗自立为南粤王,也是经过权衡取舍之后做出的决定。

当初秦始皇派出了一南一北两支大军,是有着自己的战略规划的。

北部蒙恬的那支军队,是原先秦国的正规军。这支军队既担任着防御匈奴的重任,又担任着保卫秦国境内的重任。秦朝修建的直道可以使这支军队迅速地奔赴秦朝境内各地。

和蒙恬的那支军队不同,赵佗的军队大多是由迁徙的六国民众、触犯秦朝律法的罪犯等组成。这支军队的构成主要倾向于开拓南部地区,让他们更容易在那里扎根。从向南部出发那一刻起,就没有想让他们回援秦朝内地。

此时秦朝的局势尚且不明,再加上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到他们赶回去时可能秦朝已经大势已去。如果当地的粤人趁机反叛的话儿,这支军队的处境可就尴尬了!

南部军队在那里立足了十三年,秦朝民众和当地的粤人一起杂居已久,统治基础已经十分牢固了!

所以任嚣临终之时才会对赵佗说:“番禺地区背靠山岭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颇有忠厚人辅助,这也能成一州之主,可以立国

。”由此可见他们已经具备了建国的实力。

回援秦朝则前景莫测,自立建国则立竿见影。所以赵佗就假借防御盗贼的名义切断了道路,然后逐渐地把秦朝官吏都杀掉。等到秦朝灭亡之后,赵佗就马上夺取了桂林郡和象郡,然后自立为南粤王。

自己能够据地称王,谁还会去干那些前途未卜的事儿呢?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赵佗,汉初著名的割据军阀之一,南越政权(不是后来越南的那个南越政权)的“武皇帝”。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攻伐岭南。不久之后,屠睢因滥杀无辜被当地反抗的土著力量所杀。后来,秦始皇又派任嚣顶替了屠睢,仍以赵佗为副将,用了四年多时间基本平定了岭南并在岭南设置了著名的岭南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病重的任嚣头脑却相当清醒,他深知自己带到岭南的这五十万大军对于行将就木的秦王朝而言,不过杯水车薪而已,根本无法挽回秦王朝的颓势。在临终前,任嚣请来了自己的“老战友”赵佗交代身后事。他没有让赵佗回援关中、也没有让赵佗前往中原平叛,而是让赵佗接替自己的职位并建议赵佗拥兵自立,防止中原群雄南下岭南!不久之后,任嚣去世,赵佗下令关闭了五岭的所有关隘,将岭南变为了“真空地带”。继而,赵佗又找借口杀掉了秦王朝安排在岭南三郡的异己官吏、换上了自己的亲信,彻底控制了岭南三郡!

汉王朝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鉴于秦王朝当初平定岭南付出的高昂代价、决定改剿为抚,承认了岭南的事实独立,将赵佗封为了南越王并赐印绶。赵佗也深知自己靠岭南一隅根本正面无力对抗汉王朝,便接受了汉高祖的招安。但汉王朝的触角却始终未能伸入岭南境内,岭南地区依然是赵佗事实上的“独立王国”。

吕后当权之后咄咄逼人、发布了汉王朝与南越边境的长沙国等禁止向南越国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大有以长沙国为跳板、武力吞并南越之心!赵佗大怒,索性宣布脱离汉王朝,自己也当起了“皇帝”、与汉王朝分庭抗礼并发动攻陷了长沙国与南越毗邻的几个县。后来吕后派军队进攻南越,大军却因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纷纷患病,连南岭都未能越过……不久之后,吕后去世,汉王朝陷入了内乱,自顾尚且无暇,岭南的战事也就此作罢。赵佗俨然成了真皇帝一般,开始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了。

汉文帝刘恒即位之后,重新回到了父亲汉高祖的轨道、改剿为抚,先派人修缮了赵佗先人的墓地,又给赵佗就在汉地的堂兄弟们封官授爵,给出了应有的诚意。不久之后,汉文帝遣使南下、与赵佗谈判。经过“友好磋商”之后,赵佗同意去帝号、恢复原来的南越王封号,尊汉王朝为宗主、纳贡称臣。一直到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赵佗一直都对汉王朝称臣,但南越政权依然是事实上的“独立王国”!对内,赵佗依然是南越皇帝;只有对汉王朝上书、纳贡时才使用南越王这个称呼。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赵佗寿终正寝,享年一百余岁。在那个时代,绝对堪称“人瑞”了。

书归正传,正面回答提问者提出的问题。赵佗在秦末天下大乱之时为何选择了拥兵自立而不是回援关中或者前往中原平叛?

秦王朝行将就木、赵佗不愿陪葬

在秦末天下大乱时,任嚣作为一名秦王朝的“中层干部”,眼光远胜于居于庙堂之上的那些个贵族、世家子弟,他深知秦王朝积重难返、行将就木,已经很难恢复往日的荣光了。这也是任嚣临终前建议赵佗拥兵自立的一个重要原因,既然救不了秦王朝,倒不如索性为秦王朝留下这“最后一片净土”。或许任嚣只是想让赵佗继续在岭南打着秦王朝的大旗而已,但赵佗显然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他要的是成为真正的岭南之主!

任嚣死后,赵佗手握五十万大军,绝对堪称一路强势“诸侯”。但是,彼时这五十万大军保住岭南一隅问题不大,想要扑灭秦王朝各地燃起的战火,却近乎杯水车薪。赵佗如果带着这五十万大军回援关中或者前往中原平叛,不仅救不了行将就木的秦王朝,很可能岭南的土著们也会卷土重来,赵佗连自己这最后一片根据地都会失去。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据地,他赵佗又算什么?如果分兵两路,一路回援、一路留守岭南,赵佗手里的五十万大军根本不够……到最后,赵佗恐怕也只能是为秦王朝陪葬了。很显然,他根本不想为秦王朝陪葬。

那么,加入中原各路“诸侯”之间的争斗,博取天下呢?面对西楚霸王项羽的强势,赵佗这五十万大军想要一统天下,难度相当大,恐怕很难做到。如果争不来天下,到头来最好的结局也不过就是裂土封王而已。彼时的赵佗只要固守岭南,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这一切,又何必去冒那么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血本无归”,太得不偿失了……

赵佗本就不是秦人

虽说爱国是无条件的,可爱的那个国必须是自己的祖国,不是吗?可赵佗根本不是秦人!史载,赵佗是恒山(汉王朝为避汉文帝帝讳改称常山)真定人,与三国时期的赵子龙是同乡。这个恒山真定,其实就是大大曾经担任过书记的河北省正定县,在石家庄附近,离陕西、离咸阳还远着呢,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领土。换言之,赵佗是赵国人,根本不是秦人。从赵这个姓氏来看,赵佗很可能也是出身嬴姓赵氏、是赵国的宗室远支。

秦始皇当初是以暴力手段灭掉了关东六国、一统天下,虽然六国百姓最终都成为了秦王朝的子民,其中也不乏赵佗这样在秦王朝出仕为官者。但骨子里,六国百姓对秦国、秦王朝根本没有认同感。在他们心目中,自己根本不是秦人,充其量也就是秦王朝的“二等公民”而已,又怎么会死心塌地为秦王朝卖命?赵佗在如日中天的秦王朝出仕、奔一个锦绣前程可以,但让他为行将就木的秦王朝卖命,那还是算了吧!

五岭道路崎岖、不便大军通行

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五岭、也就是现而今人们常说的南岭山脉是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脉组成的。秦汉时期,这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脉中间的狭长地带就是中原进入岭南的通到。因为秦王朝攻占岭南时间很短,根本没来得及修建驰道等等,在彼时的工程条件下,即便修建、难度也相当大,恐怕并不亚于万里长城。

狭长型地带历来都是行军的危险之境,且不说不便军队展开,只要对手封住了出口、占据了两翼的制高点,很可能就会将正在行军的军队“包饺子”!秦军当初进攻岭南,没少在这方面吃亏,赵佗是亲历者,又怎会不知道其中潜藏的危险?换言之,彼时赵佗手里的五十万大军想要通过越过五岭回援关中或者前往中原,难度是相当大的,而且随时都有可能陷入险境。那么,经灵渠走水路呢?在彼时的形势下,等能够运送五十万大军的船只建造好,恐怕黄花菜早就凉的透透的了……因此,走水路根本行不通。

割据自立的诱惑力太大

在秦王朝攻占岭南之后,赵佗作为攻打岭南的功臣,获得了怎样的待遇呢?说了您别不信,龙川县令!正处级干部。换言之,即便赵佗带着岭南的五十万大军回援关中,“救活”了行将就木的秦王朝,以他彼时的身份,想要裂土封王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秦王朝实行的是郡县制,根本没有裂土封王一说。而割据岭南,赵佗就是“山大王”,是岭南之主!这个诱惑对于赵佗而言,实在太大了。在秦王朝的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下,即便是最高级别的彻侯(汉王朝为避汉武帝帝讳改称通侯、列侯)也没有如此巨大的“食邑”!而且,岭南还不仅仅是赵佗的“食邑”,是可以自己完全做主的“独立王国”,他又为何要去回援关中呢?一个是主、一个是臣,换了您,您将何去何从?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不是赵佗不能回援关中,而是他根本不想。无论从历史、现实还是从主观、客观因素,回援关中或者前往中原平叛都不是赵佗获益最大化的选择。面对行将就木的秦王朝,与其去给它陪葬,倒不如割据自立的,建立自立的“独立王国”,在乱世之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图为赵佗之孙、南越文帝(王)赵眜的陵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