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二戰太平洋戰場日本海軍飛行員的損失會遠大於美軍?

張毅誠

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日本海軍飛機防護太差,座機被命中後飛行員的存活率明顯低於美軍;二是日軍海上搜救力量薄弱,喪失戰場控制權後日本飛行員更是掉一個少一個;三是日本海軍對飛行員的培訓、保護和替換遠不如美國海軍,開戰時的那批一線飛行員損失殆盡後,補充的飛行員素質遠低於美軍。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航空兵裝備的零式和96式艦載戰鬥機性能優於美國海軍的主力戰鬥機F4F“野貓”和F2A“水牛”,但防護能力很差。以零式戰鬥機為例,由於日本的航空發動機底子薄,為保證格鬥性能和續航能力,零式戰機在設計的時候極力降低機身重量,沒有任何裝甲保護飛行員和油箱,也沒有油箱自封裝置和滅火設備,被擊中後極易起火,生存能力差。

除了艦載戰鬥機,日本海軍的97式艦載攻擊機和99式俯衝轟炸機也沒什麼防護能力。尤其是99式俯衝轟炸機,綽號“空中棺材”,即使在太平洋戰爭後期轉作自殺飛機,其成功率也是最低的,就是因為沒有裝甲一打就爆。而美國的SBD“無畏”俯衝轟炸機防護裝甲厚,火力強,載彈量接近99式的兩倍。

海上搜救能力的差距也不難理解,本來戰場上不利的一方救援己方落水人員的機會就更少。中途島戰役之後,美軍開始取得海上優勢,戰鬥獲勝後救援機會自然更多。美軍還在戰場救援體系中投入了更多的資源,儘可能讓有經驗的飛行員重新投入戰鬥。1944年,美國海軍陸續組建了六個全職的救援航空隊,而日本屢屢失利撤退,兩者的差距越拉越大。

日本海軍實現所謂的“精兵政策”,所有優秀飛行員都調到航空母艦的艦載機聯隊,幾乎沒有優秀飛行員擔任飛行教官去培訓預備役飛行員。這就造成了一線飛行員素質很高,但後備人員嚴重不足的局面,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戰損持續不斷卻很難得到合格飛行員的補充。

尤其是中途島戰役之後,日本海軍最優秀的飛行員全部在一線血戰,損失慘重,而當教官的都是些二流的飛行員,教出來的學員多是二三流甚至不入流,導致日本海航的素質直線下降。而美軍飛行員一般執行50次任務後,就被要求退出一線去擔任飛行教官,將他們的豐富經驗傳授給學員。再加上戰爭後期美軍在飛機質量和數量上的優勢,日本海軍的飛機就不得不扮演火雞的角色了。


復興軍事

為什麼二戰太平洋的日本海軍飛行員的損失比例,要遠遠高於美國海軍飛行員?

東亞人(或者說大儒家文化圈)普遍認為被俘虜是可恥的,是,丟臉的,所以寧願自殺也不願意被俘虜。面對各種困境,多半會殊死一搏。

(自願的殊死一搏是值得歌頌的。日本那種強制性那就是坑了)

歐美人普遍認為被俘虜了就被俘虜了唄,就能有什麼事兒?到時候讓國家出錢,或者自己家裡出錢,把自己救出來就得了。


(這也和歐洲從前的戰爭,都是貴族之間的戰爭有關,一般不會下殺手。而且就算貴族被俘虜了,也會好吃好喝的,然後賣上好價錢。)

這樣一來麼,那就很尷尬了。


再加上美國的飛行員被擊落以後,會有潛艇專門負責打撈跳傘飛行員的任務。而且航母上面為了激勵潛艇和驅逐艦撈飛行員。你們打撈都飛行員有多重,我們就送多重的冰淇淋。

而日本飛行員,自生自滅吧

所以美國的飛行員的存活率可不是比日本的高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