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4)秦朝時期,我國貨幣得到統一

前文說到,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出現了多幣制並存的局面。如果楚國人要把自己的牛牽到秦國去賣,得到的是圜錢。而圜錢在本諸侯國無法使用,因為楚國流通的是蟻鼻錢。這時多種貨幣同時流通的缺點顯而易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結束了各諸侯國各自為政、長期割據的局面。出於國家統一的需要,秦王嬴政推行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其中包括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等。

中國貨幣(4)秦朝時期,我國貨幣得到統一

秦始皇統一貨幣

始皇帝下令廢除了原各國的舊幣,統一使用秦國原有貨幣——圜錢。並下令實行貨幣的統一形制、統一重量、統一鑄造模型和統一鑄造官署等。

至此以後,把貨幣一律稱為“錢”,一直沿用至今。

在形制上,秦王規定,全國的貨幣只有兩種,一種是黃金,為上幣;一種是方孔圓形的銅錢,為下幣。上幣使用很少,下面重點講述下幣。

方孔圓形的銅錢形制雖是沿襲戰國時期的圜錢,但有所不同的是,將圓孔銅錢全部改為方孔銅錢。

中國貨幣(4)秦朝時期,我國貨幣得到統一

圓形方孔銅錢

用方孔圓形錢代替圓孔圓形錢,有以下三大優點:

一是錢要以繩或木貫穿,以便於攜帶和流通。而要使它貫串得比較牢固,不容易晃盪挪動,方形的孔則更符合這種要求。

二是最初的圓形錢有鑄4個字的,也有鑄6個字的。統一貨幣以後,秦錢鑄為方孔,分列“半兩”兩個字於方孔兩邊,既便於識別,又較美觀勻稱。

三是秦錢貯藏規定“千錢一畚”,製為方孔,以木或繩貫之,就能比較固定,也是儲存上的一種最大便利。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圓形方孔錢從秦代定製起,直至清代末期都一直沿用。所以,我們現在見到的許多保存下來的“銅錢”,絕大部分是圓形方孔的。

在重量上,秦始皇規定,貨幣的重量一律為“半兩”,並在方孔的左右兩邊分別鑄有“半”和“兩”兩個字。這裡的半兩,相當於當時的12銖,秦制24銖等於一兩。所以我們現在習慣稱秦時的銅錢為“秦半兩”。

中國貨幣(4)秦朝時期,我國貨幣得到統一

秦半兩

另外,秦始皇還規定,用“容”來作為錢範鑄錢,並且由朝廷統一鑄造錢幣,不許民間私鑄,這就實現了鑄造模型和鑄造官署的統一。

秦始皇在貨幣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極大地便利了全國各地之間的商品交換,促進了當時經濟的繁榮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