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對皇子封王,清朝皇子也封王,為什麼明朝王爺氾濫,導致民不聊生,而清朝沒有?

伊機伯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乞丐出身,君臨天下以後,實行分封,用國家財政將自己的子子孫孫奉養起來,保證朱家後人一生衣食無憂。明朝的分封雖說遵循“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蕃而不賜土”的原則,但是明初的藩王都是握有兵權,鎮守軍事要塞的皇子,實際上都有一方封地和子民,所以在朱元璋與太子朱標相繼去世後,出現了靖難之役這樣的皇權政變。

明朝皇室除太子以外的皇子皆封為親王,親王的兒子選出一名世子繼承親王爵位,其他兒子封郡王。郡王的兒子封鎮國將軍,孫子為輔國將軍,曾孫為奉國將軍,之後三代分別為: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而奉國中尉的子孫皆世襲奉國中尉。

由於朱元璋的優待政策,朱家後代什麼也不需要做就專心造人就可以,生多少國家都會好吃好喝的養著,到了明朝後期,朱家後人繁衍到幾十萬之眾,這些王公子弟絲毫不貢獻GDP,還揮霍無度,一度造成了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直接癱瘓了。

清朝入關後,習漢禮,仿明制,但頗善總結前朝教訓,引以為戒。清朝與前朝大肆分封藩王不同,將王爺都留在了京城,所作所為都在天子眼下,旗人子弟驕奢淫逸也只是在京城,未造成全國範圍的惡劣影響,其實清朝不少旗人子弟整天只知道養鳥遛彎鬥蛐蛐。

在王爵的問題上,清朝嚴格控制世襲親王的數量,清初只有八位世襲親王,就是著名的“鐵帽子王”。到了清末,鐵帽子王一共只有十三位。而其他王爺後代若毫無建樹,三代之內就會被逐漸削減成普通旗人。

清朝也給王公子弟提供晉升的機會,立下戰功的宗室子弟有機會封爵封王,如此避免宗室子弟一味追求享樂,不思進取,激發旗人子弟的潛力,為國效忠。

如此看來,清朝的王爺也不輕鬆,難怪穿越小說都要寫回到明朝當王爺,不去清朝呢!

也正是因為封王問題控制的好,供養宗室子弟沒有給清朝經濟帶來危機,清朝也基本沒有過旁系篡位的政變,維持了清朝江山的穩定。


史論縱橫

簡單來說就是反社會進程的制度而已,皇子封王就任藩主,一姓或沾親帶故 家天下分封的劇情,中國歷史太多了,周的春秋戰國、晉的八王之亂、亡唐的藩鎮之亂 等等都是這樣。

為啥明朝皇子封王氾濫會導致民不聊生?

其實要怪只能怪朱元璋那過分寵溺的父愛了。

朱元璋說白了,就是苦出身,父愛母愛啥的親情缺的很重,其次是對地主官吏什麼的嚴重不信任,就跟現在富一代 想方設法彌補子孫,不讓下一代再吃類似苦的,老家長心情是一樣的。

加上幾十年飽受地主官吏的壓迫剝削,對於守天下的職責 本能的選擇了自己的子孫,而對於地主官僚什麼的,本能的是懷疑和排斥,誇張一點 心情不好 二話不說拖出去就砍了,空印、藍玉、胡惟庸等案不都是這樣嗎?

好家長為啥還是制亂之源了?

過分寵溺都是禍啊 ,因為皇子裂土封王,有錢不說,還有兵的呀,當年的天策府上將李世民,不僅可以官吏任免、軍備自主,還可以自主發行貨幣(鑄幣權),實力已經是 不是太子的太子,能不有想法嗎?真太子 能不慌嗎?二者能不幹架嗎?

老朱嫡系的寧、燕、代、晉等兒子,不也是這楊嗎?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個獨立於中央的小軍閥啊,老朱自然不虛,太子朱標當然也不慌,但孫子朱允炆就不好說了呀,一堆怪叔叔虎視眈眈的。

老朱的藩王分封制度,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朱棣奪了親侄子的大位,滅了老朱最愛的朱標一脈,最深的結果就是 “皇明祖訓”後的科學養豬政策,簡單來說 就是 你老子是幹什麼的,你就得是幹什麼的,敢改就是犯罪,你是這塊兒的藩王,你兒子孫子重孫玄孫都是。

你什麼都不用幹,當然你也什麼都不能幹,等著國家朝廷養你就是,而且還不能離開封地,走哪兒 都有一堆人 監視報告,心理也難免不正常,在自己封地裡 小小的為非作歹 也是很常見的,比如 張白圭 張居正的父親 就是被楚王給作弄玩死了的。

而朱棣上位後 也怕別人說他來位不正,藩是削了,但王還不得不保留著,只不過加強了中央集權,加強了藩王監督而已,但這個“科學養豬”的政策卻一直貫徹到明末。

到嘉靖朝的時候,其實這套制度已經出現問題了,簡單來說 朝廷每年的賦稅 光老朱家的“口糧”和朝廷各路官員都要廢掉大半,幹什麼都捉襟見肘的,所以才有了張居正的隆萬大改革,只不過張居正一掛 就被反撲了而已。

N多吸血鬼爬你身上 長年累月的吸血吸膘的,還有以此為禍根引發的種種戰亂,能不“民不聊生”?

不過 要說清朝沒有,我就笑了,只是清朝這方面的危害少一點點

否則那些 不農不工不商的一大群八期貴胄,啥都不幹 只吃朝廷俸銀,還到處鬧事的渣渣,可就太打臉了。

為什麼危害會小一點點了?

因為清朝 在這方面對於歷史有所敬畏和改善,首先是宗室爵位,N多將軍爵位、N多貝子、貝勒的爵位,然後郡王、親王等等,可以從政 可以從兵 立功獲爵,給了你上進、上升的路徑機會。

其次是 把人都圈在北京河北一隅,臭只臭一地,還想要封地?滋不醒你,對比老朱全國到處都有的尷尬,自然影響少一點了,再再其次,清朝的宗人府繼承明朝,但管控要比明朝嚴格的多。

最後要說的是,為啥明朝給人感覺不好,清朝給人感覺好? 那是因為明朝的繼任者滿清 要皇道正統的自然黑,而清朝了?繼承者民國自然要千恩萬謝他們的被迫自主遜位,尤其是前臣子的袁世凱,而新中國了?為了民族大團圓的和諧而已,否則少數名族高考加分等福利, 不就白搞了嗎?


一舟記

明朝與清朝的封王制度極為迥異,也就造成了對民間影響程度的不同。明朝把皇子分封到全國各地,是把附著在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給皇子王爺,有大量的自己的莊園。既為宗室,身份特殊,又山高皇帝遠,缺乏約束,自然會對地方上的行政、司法等方面造成不小的影響,更何況明早期還有很多藩王有帶兵之權,更成了一方的土皇上,而且還造成土地大量兼併,大量農民淪為佃戶。

清朝的封王制度與明朝有很大不同。八旗早年在東北時期的分封,並不是土地,而是人口,八旗中各旗的基本單位是佐領,每300戶為一佐領,比如封一個親王,那麼這個旗下就要有12個佐領的人口成為這個親王的私屬。像雍正當年被封到鑲白旗當王爺,年羹堯家是鑲白旗漢軍旗下的人,正是雍親王被封的若干佐領旗下的人,所以他們家也就成了雍親王家的私臣,只不過還兼任國家的大臣。早年都是因戰功給皇子分封人口,然後聚在一起對各處進行征戰,沒有分封到各地的習慣,又鑑於明朝分封的弊端,所以入關後,清朝的王爺非奉皇命不許出京。有特權,但有很強的約束,畢竟都在天子腳下,縱然擾民,也比在地方上要好的多。


再有,由於滿人有著其獨特的八旗制度,所以土地也分為旗地和民地兩大類,皇帝封與王爵的土地都是旗地,也就是八旗共有的土地。我們都知道清初入關時有一惡政,即圈地,將京師河北的大量土地圈佔為八旗所有,分給各旗,比如有皇子年長,分到鑲藍旗為王爺或貝勒,那麼就在鑲藍旗早年圈佔的土地中劃撥出一塊給這位皇子作為王莊,以供養其生活,公有土地的分配,與民地無干,周邊基本上也都是八旗所圈佔的土地,無法購買,所以也就談不上擾民,或者說,當年在圈地的時候已經一次性擾過了。所以,明清兩代藩王對地方的影響不同,主要是兩個朝代封王制度不同而造成的。


紅小豆館主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明朝末年,民不聊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明朝分封的王室太多,導致朱家子孫殘酷的剝削老百姓,最後官逼民反,到處起義造反,葬送了大明王朝的江山。

然而,清朝也封了很多王爺,但是為什麼沒有遇到明朝末年的這種情況呢?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對封王的標準不同

明朝的封王標準是非常低的,也可以說幾乎沒標準,只要是朱家子弟,一般成年之後都會封王。不管你有沒有能力,只要你是姓朱,而且沒有犯過什麼大罪的話,基本上就是王爺了。而朱家子孫越來越多,所以王爺也因此越來越多,變得氾濫起來。

但是清朝卻大不一樣,和明朝的封王標準高得多。一般情況下,都是比較傑出的子孫才能夠王爺,大多數的皇子王孫的,基本上都是屬於阿哥和貝勒的級別,遠遠沒有封王的資格。如果要封王,必須要對朝廷有所貢獻,或者是才能特別突出,得到皇帝的認可。


對子孫的教育程度不同

明朝的皇帝,真正有很高文化程度的很少,像木匠皇帝朱由校就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文盲皇帝,基本上是看不懂大臣給他的奏摺的,所以魏忠賢才會把持朝政。連皇帝對自己子孫的教育都不重視,就更不用說下面的王爺了,上行下效,所以朱家子孫有很多都是教育程度比較低的。

而清朝則很不同,清朝的皇室對子孫的教育非常的重視,從小就要開始讓每個皇子讀書。像康熙皇帝,自己就說自己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起早貪黑的讀書,而愛新覺羅氏的一些王爺也是如此,對自己的子孫教育程度也是非常的重視。


我的結語

本來很多朱家子孫受教育的程度就不高,而明朝封王的標準也低得可憐,這就是勢必造成了很多王爺都是碌碌無為的寄生蟲,只會殘酷的剝削和壓迫百姓,最終搞的民不聊生,四處起義。

而清朝也許是看到了這是明朝覆滅的重要原因,所以在這一點上克服了明朝的一些弊端,成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老魏聊歷史

正是因為明朝的王爺氾濫,多到成災,這些王爺在每塊封地都作威作福,勞役百姓,百姓苦不堪言,怨氣沖天,實質上也成為明朝滅亡的一個原因,作為緊跟著的又一個王朝,不能不借鑑前朝的得失和教訓。



所以清朝才設立了一個制度,即宗室爵位每一代都要依次遞減,直到成為普通旗人。同時作為對勞苦功高的王爺的褒獎,制定“鐵帽子王”,可以選擇一人一直繼承下去。清初有八個,後來又增加到十三個,這類親王數目很少,因而地位很高。



到了近代,最著名的鐵帽子王,要數恭親王奕訢,作為咸豐帝同父又同一個母親養大的親弟弟,地位尊榮,如今北京還有恭親王府在,原是和珅的府邸,大清末年的興衰,其都有參與,但晚年有一定的意志消沉。


觀聞錄

明朝藩王是長子世襲罔替,餘子降一等。清朝是嫡長子降級繼承、餘子考封,世襲罔替的只有12個鐵帽子王。所以明朝的藩王越來越多,清朝卻可以很好的控制數量,就顯得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