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清代没有昏庸的君主?

卿酒酒是只魅

不是清代没有昏庸君主,而是清代皇帝没有成为昏君的条件。

这个条件是指,他们活着的时候,没人敢骂他们,他们死了以后,大家太忙没时间关注他们。


手机打的,回头再补充。


4月6日晚更新:

真是受宠若惊,我就用手机打了这几个字居然有这么多人来看。。。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得弄清楚昏君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以及是由谁来评判的?

无论古今,说一个皇帝怎么怎么坏的时候,大都是这样形容的:“堪比桀纣”。夏桀实在太遥远,我们就说说大家都熟悉的商纣王——他是怎么成为昏君代言人的。

公元前的一天,有个叫帝辛的大王是当时的天下共主,因为荒淫、残暴、昏庸、无道,被天下人唾弃。周武王顺天应命挥师伐纣,商朝因此而亡。

以上,是大家熟悉的版本。

再来看看《左传》、《荀子·非相篇》、 《史记·殷本纪》版:

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荀子·非相篇》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史记·殷本纪》
昭公四年云:「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昭公十二年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左传》

看完有没有觉得很奇怪,纣王看起来好像还是很厉害的一位君主嘛!至少在蛮荒时代,简直就是完美的国君,并且从《左传》当中“纣克东夷而陨其身”来看,似乎商朝的灭亡跟“帝辛荒淫、残暴、昏庸、无道”完全无关呀!这是怎么回事?why?

帝辛是怎么成为纣王的,核心关键词:牧野之战

公元前的一天,当时的中原之主叫“商”,大王叫做“帝辛”。这是一位十分强势的帝王,他看上了东夷人的地盘——淮河、长江流域的肥沃土地,于是找了个理由:“东夷不听话”,之后就挥军攻打,在这场战争中,帝辛率领的军队占尽了优势,并成功的占领了东夷人的地盘,扩张了领土。而此时的周武王同样在这场战争中看到了机会——朝歌空虚,在姜子牙的支持下,周武王决定对朝歌发起偷袭。战争一触即发,而此时帝辛及他的军队全部都在遥远的淮河、长江流域的某处,距离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十分远,且帝辛在与东夷的战争中也有很大的损失,加上士卒疲累,不得已将奴隶、东夷俘虏约束成军,与周武王进行决战——牧野之战。

战争的结果是很明显的——帝辛输了,所以他就成了昏君代名词,他就成了纣王。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隋炀帝杨广。杨广的谥号是“隋世祖明皇帝”,而“炀”其实是李世民父子对他的蔑称。你就想想,史书公认“美资仪,性敏慧,才华横溢”的晋王怎么可能是昏君?20岁率军灭陈,晋国昙花一现后使华夏再度南北一统的杨广怎么可能是昏君?即位仅五年,使隋朝国势达到中国历史空前鼎盛的杨广怎么可能是昏君?绝望到呐喊出“大好头颅,任谁砍之”的杨广怎么可能是昏君?

说到底,所谓“昏君”其实是没有确切定义的,更多的时候TA甚至只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蔑称罢了。


太晚了,剩下的有人看的话,明天再写。


细思极恐

清代,应该算是历朝历代的怪胎。

一,汉族以外少数民族入土中原,立国最长;
二,接受后世评判的时间最短,因为制度的转换太快,还来不及积累形容词;
三,清代的君主们太注重文字游戏也太霸道,很难留给我们真实的史书记载。


正因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清人在统治力上可谓如履薄冰,他们很怕镇不住这亿万子民,因此在他们潜移默化的皇家意识里一直有忧患意识,这无形中让皇家子弟多了几分警醒。

也正是这种观念之下,清人对于权力很看中,往往一把手一手抓,权力的集中以及对自己正统性的关注,使得臣子不敢揭短不敢死谏,对于古代所谓的昏君那些丑事也就很难得以流传开来,从而营造出一片祥和的场景。

这种结果是,看起来清代的每一任皇帝都没有太出格的举动,但是结果呢?清代不也是一只巨大的纸老虎,作为很大吗?


以目前的迹象看,清末列强割据和以前的五胡乱华有何区别?两晋还可以说是一堆昏君导致的后果,那半殖民地化应该归咎于谁?难道不是清代吗?

或许应该,没有昏君并不是什么荣誉,没有作为才是真正的可怕,而看似没有昏君的清代,却是因为他们的不作为或者是作为错了地方,才使中国落后太多。

只能说也是清代运气不好,赶上了风云变幻的时期,大家都在剧变,如果我们不加快脚步就一定是落后,这个比较是以当代为参照,而不是以古代为参照,所以,清代不算昏庸的皇帝事实上就是彻头彻尾的昏庸了


圭海四记

这个问题还真是有点问题。

要说这个问题,首先要抛开民族偏见,如果不看史实,只是因为明是最后一个汉人皇帝政权,清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就先入为主的认为哪个朝代不好,哪个朝代好,那永远看不到历史的真实。



应该说清代的庸主还是不少,以雍正为界,开创性的有为的有危机感的几个君王之后,从乾隆开始,剩下的基本都是些平庸之主了。

之所以说清代的皇帝整体好于明朝,主要是清朝几乎没有或者说极少有像明朝那几个奇葩的皇帝一样,置朝政不顾,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快乐玩耍之中。比如成化,只恋老女人;正德,只疯玩疯跑;嘉靖,只炼丹;万历,只做宅男;天启,只玩木匠。



当然,清朝也有,比如咸丰、同治这父子俩,都比较好色,但二人也没有好色到完全对国事不管不顾的地步。

明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根本上还是教育的问题。

明朝从一开始就没有落实好对皇子的教育制度,再加上频繁的政治斗争,后宫的腥风血雨,皇帝的废长立宠,导致皇子们的教育被耽搁,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尤其是对继承人没有进行“帝王之术”的教育。



每一个朝代都会吸取前朝的教训来警示本朝,比如明朝就吸取了北宋“纳贡,迁都”的教训,所以做出了“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国策。清朝也吸取了明朝的这个教育问题,对皇子的教育非常严格,甚至出现了道光因为大阿哥奕纬不好好读书顶撞老师而将其踢死这样的事。

当然了,清朝对皇子的教育严格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出于民族自卑,害怕被汉族士大夫瞧不起,这种自卑始终贯穿满清始终。所以康熙乾隆等皇帝,尤其是乾隆才到处卖弄自己的诗才和书法。



清朝的皇子每天早晨4点多就起床,起床后就开始读书,而且读书都是固定的读背数百遍,看清楚,是数百遍,然后再练字,然后再刀马骑射。

即使当了皇帝,每天仍然是早早起床,读前朝实录,批阅奏折。所以说现在的学生动不动就说学习任务重,动不动就太累了,殊不知自古皆是“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皇家尚且如此,百姓庶民还这么矫情,着实不应该。

教育不可轻废,学习从来就没有轻松的!


真历史


“大清无昏君、大清无奸臣!”这句话广为流传!

题主所出的题目中明显出现的错误!

大清十二帝,确实没有几个昏君,但是庸君却是不少的!

第一、有异于历史的

1、大清以前的历代皇朝,都有一个“历史周期律”的循环!从汉朝开始基本都是开国皇帝马上得天下,他的后代都是“黄鼠狼下豆储子--一窝不如一窝”!前几代是勤勉的,中间的开始腐化堕落,最后几代都是荒淫无度糟蹋江山!基本都是从勤勉走向昏庸!这里的昏和庸是指,糊涂愚蠢和毫无才能!

2、清朝的十二帝确实是没有太糊涂和愚蠢的!从顺治到雍正这三位皇帝都还是有所作为的!

自从乾隆开始的清皇帝基本都是才能浅薄,无所作为的“庸”帝!但是他们是没有达到“昏”帝的程度!

第二、挨个说说

1、顺治、康熙、雍正不必多说!

2、从乾隆这个败家子开始“仔买爷田不心痛”!

(1)乾隆数次下江南,每次都是隆重至极。动辄几万人的出行耗费钱粮,弄得沿途百姓鸡犬不宁,随行官员还大肆的收受贿赂!

(2)乾隆把个塞外的小城承德弄得豪华堪比紫禁城,只为他偶尔的去旅游度假!

(3)乾隆只会花他老子留下来的钱,不会挣钱!幸亏当时的番薯种植技术的推广解决的老百姓吃饭的问题!他暂时没有太大的后顾之忧!尤其是历经前几代帝王对北部和西北部的征讨,获得了百年的边境安稳!这就使得他不必太有才,只要不傻就可以混到死!

(4)乾隆临到快禅位的时候还做出了一个害死大清的重大决策!他拒绝了西方善意的通商要求,马格尔尼带来的关于公平的国际贸易通商请求,被乾隆误以为是蛮夷小国的降书顺表,导致他下令将国门关闭,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执政!导致了后来西方改用坚船利炮打开大清国门!

(5)乾隆除了爱旅游,爱生孩子以外还喜欢作诗,据说他一生有三万首诗文!可惜都不咋地!他的墨宝也是遍地横流!

就这几点说明乾隆是个有点才学但是目光短浅的一般的皇帝!不算昏!但是是个庸帝!


3、嘉庆这个等了很久才熬出头的皇帝,

(1)他一辈子最大的亮点就是杀了他爹给他留下的“储蓄罐”和珅!和珅摔倒-嘉庆吃饱!更何况是杀了和珅啊!

(2)倒霉的嘉庆给他的老子乾隆光擦屁股了,他阿玛欠的债,他开始偿还了!他爹几乎耗空了国库的储备。

(3)本来天智不高的嘉庆,从登记后就开始忙于平定国内不断的农民起义。九年时间平定白莲教,耗费了2-3亿两白银,使得本来就面临枯竭的大清国库底朝天了!这还只是一个白莲教闹得,平定其他的起义耗费加起来不少于白莲教的调费!

面临这些国内纷乱的国事,嘉庆自然是忙得手忙脚乱!他想“昏”都没有机会!所以他不是昏君!

(4)但是嘉庆是个庸君!嘉庆皇帝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两个字,是嘉庆皇帝的主要性格特点。尤其是嘉庆在对外政策上继续执行他阿玛的错误政令,继续闭关锁国!

(5)嘉庆就是个倒霉蛋!他上边是“康乾盛世”,他下边是“道咸衰世”!在他手中大清开始了急速的衰败!

(6)另外嘉庆死在了避暑山庄,国家这么乱他还去避暑旅游!

嘉庆不是昏君,是个地道的庸君!

4、道光皇帝是个吝啬鬼!

(1)他天天穿补丁衣服!他老婆过寿居然请大伙吃炸酱面!这样一个皇帝知道倡导节约,就证明他还是有理想有抱负的!

(2)但是道光的资质不高,面对社会积重的弊端,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是掩耳盗铃的继续任其发展!这就使得大清和同时代的列强的差距越来越大!

(3)道光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理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面对西方强敌的进攻他没有坚决的抵抗到底,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道光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让道光遗臭万年!

(4)在经历了耻辱后道光没有知耻后勇,反而倒是苟安姑息苟且的活着。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措施。

(5)就个人品行来说,道光在清朝乃至中国历代帝王中,绝非贪暴、淫逸之君,相反,其“俭德”向为旧史家所津津乐道。道光治理朝政,也称得上勤、谨。如果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标准来衡量,道光大概不失为有德之君。

5、咸丰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的对朝政改革。

(1)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咸丰朝以后也因企图重新扭转对内交外困的局面而开启洋务运动,他试图打开国门,可惜晚了!西方侵略者的鸦片已经泛滥成灾了!

(2)国内的邪教组织“太平天国”严格意义上是毒害的中华民族了!更是让大清王朝进入急速衰败的阶段!咸丰能够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子军足以证明他不“昏”!而且不“庸”!但是咸丰时期面对的是“三千年之未有强敌”的进犯!咸丰时期签订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3)可惜咸丰只活了31岁!他不是昏君和庸君,只是生不逢时!咸丰帝的资质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他重用汉族大臣,严惩贪污腐败,改革力度超过了嘉庆、道光两代君主。从个人际遇来说,在历代帝王之中,咸丰帝的命运差不多是最惨的一位。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让他赶上了;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让他摊上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没落也让他碰上了,他驾驭的又是一条已经航行了二百年的千疮百孔的破船。他无处回避,责无旁贷又无力回天,为此痛心疾首,抱终身之恨。


6、同治这个短命鬼!

因为汉臣的努力出现的一个“同治中兴”!功劳真不是他的!他六岁登基,19岁就挂了!在位那几年他除了学习以外应该没有干啥事情!他娘都替他办了!连娶媳妇他都不如意!看在他处于学习阶段,就不算昏君了,也不是庸君,他就没有可以评价的事!垂帘听政是他的悲哀!一个嫖娼的皇帝!


7、光绪是在孤独中长大的

(1)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辞训斥,没有母爱,饮食寒暖没有人真心去细心照料,应倡导应禁忌之事,无人去指点揭示。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愈治的病根。

(2)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连自己的老婆都保护不了的一个皇帝!

因为慈禧的存在光绪变得无足轻重!他不是昏庸的君主!因为他就没有自己真正的行驶过自己的权利!可悲的一个皇帝!

8、宣统是个中国历史上最“牛”的皇帝!

(1)他是最后一个封建帝王!他是一个登基三次,退位三次的皇帝!他是一个没有埋葬在皇家陵寝的皇帝!

(2)不管因为啥!溥仪三次登基就说明他再利用一切的机会复辟,也算勤勉了!但是他自始至终就没有行驶过皇帝的权利!一个最可悲的皇帝!!!

第三、种种的原因,有外力、有内力、有女人造成了大清真的是没有昏君!可是上面那几个皇帝毒害了中华,使中华民族遭受了未有的屈辱!他们都是昏君,有罪的昏君!


杜陵闲人

说实话,清朝这一朝代虽然在历史上名声非常不好,痛失尊严,各种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可是说到清王朝的帝王有没有昏君这一说法上,观点尚算是比较统一的,那就是清王朝几乎没有什么昏庸的君主,不过平庸之君却是不少。

清朝共有12帝王,入关之前有两个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都是满清崛起的定鼎者,他们无疑是雄才伟略之君;顺治皇帝虽然是开国之君,却也是因为豪格和多尔衮争权的一个政治产物,能力是不及前两位的,也就算一个中规中矩的皇帝;从康熙、雍正到乾隆,这是清王朝历史巅峰时期,他们缔造了康乾盛世,是清王朝最有影响力的三位帝王;嘉庆皇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帝王,能力平庸,却尚算是尽心竭力,这一点道光皇帝倒是和其相似,这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君主,鸦片战争就是这一时期开始的,可以说他是有心无力;咸丰皇帝想力挽狂澜却无力回天,也就骄奢淫逸了,至于同治皇帝、光绪皇帝时期却是由慈禧太后专政,他们也就是两个提线木偶,金銮殿上的傀儡罢了;而说到宣统皇帝,幼年继位,三年之后就出现了辛亥革命,清王朝自此倒台。

我们综上来看,的确清王朝的皇帝前六个尚算不错,而后六个就是名副其实的平庸之君了,而之所以出现没有昏君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教育的关系而导致,皇子们从小就要学习汉、蒙、满多种语言,学习四书五经,诗书礼仪等等各种学识,一年除了特定的几天之外,几乎都在学业和武术之上,他们并不是立嫡立长,而是立贤,所以能够成为皇帝的,都算是皇子中表现不错的,因此没有出现昏君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只不过清王朝碰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的是整个世界大潮,而以他们平庸的能力和手腕以及短视的眼界,也就只能看着清王朝慢慢的沦丧而无能为力了。


历史风云天下


历史爱好者MY

清代有这种昏庸的主儿,只是昏庸的不如天启这个木匠皇帝有花样,比如咸丰吧。

第一,什么不好学什么。

声色犬马样样都学,还喜欢吸食鸦片,美其名曰“福寿膏”,因为祖制,妃子侍寝时间有限,所以这个皇上就跑到圆明园去酒池肉林,逃离制服的束缚,美人有四春,什么海棠春,这个春,那个春,居然还有寡妇。



第二,毫无君主气概。

外国侵略者都打到家门口了,居然携老婆孩子跑到避暑山庄过大寿,三十岁还过什么寿?那时候北京生灵涂炭,圆明园也毁了,他居然还能坦然的看戏别说皇帝,就算普通人家被土匪祸害了,也不会像他那样不在乎吧?

第三,没有杀伐决断的帝王气。

他这个皇帝,如果不是他那个老师杜受田,也当不上皇帝,杜受田为了一己私欲,让他在道光面前装孝顺,装仁义,最后道光选择了他。然而他自己身体熬坏后,死之前也没有杀伐决断的勇气,明知道慈禧有野心,却只是留给慈安一道圣旨,慈安的性子能制得住吗?不光慈安,八大臣也没用,要是能效仿汉武帝,也不至于被这个妖婆子祸害国家。



当然清朝皇帝虽然不说像天启皇帝那样会想鬼点子,但是比较平庸,皇子们必须晚上四五点起来学习,一年正经假期就一天,所以不是那么的胡闹,但是明朝其实皇帝也不是太赖,总体不错,只是晚年不行,都说万历皇帝不上朝怎么样,你看人家大权都攥在手里,没一个敢动的,明朝的内阁很厉害,有问题,商量好了问皇帝,皇帝觉得行就办,不行再讨论,所以办事机构比清朝要好,清朝主要还是皇帝说了算。

清朝敢直言纳谏,位居高位的谏臣很少,基本没有,别被电视剧骗了,而明朝,万历被骂的都不跟大臣见面,但是也不敢杀谏臣,最多来个梃仗,因为那时候这是对尊严的侮辱。

历朝历代,除了开国皇帝和只有偶尔出现的中兴,其余的能做个守成君主就不错,所谓《明史》也是清朝改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统治。


卿酒酒是只魅

昏,就是糊涂、不明事理的意思;庸,就是平庸、没能力的意思。

要照这个概念来看,清朝怎么就没有昏庸的君主呢?


所以我猜题主可能是想表达:清朝没有懒惰的君主。

这点我倒是认同,清朝皇帝规矩严,叫大起的时候凌晨三四点就得预备了,臣工的每一本奏折都要亲自阅览,还要给出朱批,经常一干就干到深夜。


但是不做事是不勤勉,这固然不好,但做了好多错事、没必要的事,这就叫昏庸了。

有句话说得好,选择大于努力,用这话来形容清朝的君主们,很贴切。


达摩说

什么?清朝没昏君?只是没有正臣指出当朝皇帝的错误而已!

现有李世民般的明君,后有魏征般的直臣。清朝一个魏征都没有还敢说自己都是明君?还能要点脸吗?

明朝著名“昏君”嘉靖皇帝,面对海瑞的直言敢谏,居然没有杀他?如果海瑞遇上康熙雍正之类的明君,恐怕一个错别字都要杀头吧?

清朝十个皇帝,我给你讲讲他们都这么昏的。

1,顺治。

顺治,福临,20年少年天子,从小叫南怀仁“法码”,就是爷爷。可是这个小孙子真孙子!他眼中萨满更发达,而传教士老爷爷的那些科学技术,根本不重要。

另外,顺治不仅宠爱董鄂妃,还养了两个男宠,对此专门找汤若望忏悔。这点事,放在那个朝代都是“荒淫无耻”的铁证,唯独清朝不是。


2,康熙。

在清粉眼中,康熙是千古一帝。呵呵。

康熙平三藩一直被认为是丰功伟绩。可是,明明可以和平解决的内乱,非要打8年的战争,这是明君所为吗?如果吴三桂蓄谋已久要造反,朱由榔哪那么容易死?

康熙接触到了俄罗斯强大力量,却不知道向俄罗斯学习,这一点,明末的昏君们比他强。

3,雍正。

雍正是传统意义上的暴君,最近几年再袁腾飞等人的吹捧下,成了最敬业的皇帝。

雍正昏不昏?恐怕是有点的,单说曾静案,雍正对弑父杀兄屠弟逼母多项罪名一一驳斥。这件事,真做的不聪明。

乾隆一上台,赶快叫停了曾静的巡回演讲,但雍正的暴君之名已经天下皆知了!

4,乾隆。

英国第一次鼓起勇气与“很难打交道”的满清直接对话,遭遇到乾隆极其傲慢的拒绝。

井底之蛙,夜郎自大,学过一点儿童启蒙的童话故事就知道的道理,“十全老人”乾隆居然不知道?

天哪!这是要多蠢啊!

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真的是无力吐槽了!

清朝的十个皇帝捆一块,也比不上一个慈禧。洋务运动的慈禧盛世,可不是吹的!


历史知事


这可能和非嫡长子继承制有关系。嫡长子继承制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一个双刃剑。虽然可以相对较好的预防争储而祸起萧墙,维持政局稳定。但是同时有个弊端,嫡长子没有选择性,全靠天意,太子的先天资质无法选择,唯一能做的就是后天塑造。司马家的傻儿子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先天严重不足,后天再怎么塑造也白搭……而且,后天塑造也存在问题,名分已定,只要熬死老爹,自己就是皇帝。而且太子自古就是高风险职业,费尽心机讨好老爹,防着明枪暗箭,保住位子就很不容易了。太子们还会有多用心去提高自身素质?慢慢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熬死老爹就是胜利。所以,很多以嫡长子身份成功继位的太子们都比较庸,至于昏,相对庸更少一些。当然,这里面也有好的,但比例比较小。而清朝除了胤礽一个太子,没有明立的太子,前期实力角逐后妥协的产物顺治不算,除了咸丰就一个儿子没得选,还有后面的光绪、宣统有慈禧维护自身权力的私心成分,皇帝选择还是多了很多,虽然不可避免增添了儿子争储的烦恼,但是可以不用拘泥嫡长子,选择一个相对有能力的继承人。这种方法的弊端还是有,一个就是儿子争储,康熙皇帝深有体会。二个就是儿子就那么几个,如果都不行呢?只能矮子里选个稍微高些的。同时,毕竟皇帝自己也有好恶,选出来的未必就是最有能力的(比如道光皇帝选择咸丰而不是恭藩)。但是,这比嫡长子继承制有个兜底的好处,就是至少不会选择昏聩无用的。所以,清代的皇帝虽然资质各有优劣,但是总体还都比较勤政,没有再出现司马家的傻儿子和老朱家的小木匠,更没有再出现刘子业那样乱伦嗜血的恶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