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清代沒有昏庸的君主?

卿酒酒是隻魅

不是清代沒有昏庸君主,而是清代皇帝沒有成為昏君的條件。

這個條件是指,他們活著的時候,沒人敢罵他們,他們死了以後,大家太忙沒時間關注他們。


手機打的,回頭再補充。


4月6日晚更新:

真是受寵若驚,我就用手機打了這幾個字居然有這麼多人來看。。。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得弄清楚昏君的定義到底是什麼?以及是由誰來評判的?

無論古今,說一個皇帝怎麼怎麼壞的時候,大都是這樣形容的:“堪比桀紂”。夏桀實在太遙遠,我們就說說大家都熟悉的商紂王——他是怎麼成為昏君代言人的。

公元前的一天,有個叫帝辛的大王是當時的天下共主,因為荒淫、殘暴、昏庸、無道,被天下人唾棄。周武王順天應命揮師伐紂,商朝因此而亡。

以上,是大家熟悉的版本。

再來看看《左傳》、《荀子·非相篇》、 《史記·殷本紀》版:

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荀子·非相篇》
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史記·殷本紀》
昭公四年雲:「商紂為黎之搜,東夷叛之」,昭公十二年曰:「紂克東夷而隕其身」。——《左傳》

看完有沒有覺得很奇怪,紂王看起來好像還是很厲害的一位君主嘛!至少在蠻荒時代,簡直就是完美的國君,並且從《左傳》當中“紂克東夷而隕其身”來看,似乎商朝的滅亡跟“帝辛荒淫、殘暴、昏庸、無道”完全無關呀!這是怎麼回事?why?

帝辛是怎麼成為紂王的,核心關鍵詞:牧野之戰

公元前的一天,當時的中原之主叫“商”,大王叫做“帝辛”。這是一位十分強勢的帝王,他看上了東夷人的地盤——淮河、長江流域的肥沃土地,於是找了個理由:“東夷不聽話”,之後就揮軍攻打,在這場戰爭中,帝辛率領的軍隊佔盡了優勢,併成功的佔領了東夷人的地盤,擴張了領土。而此時的周武王同樣在這場戰爭中看到了機會——朝歌空虛,在姜子牙的支持下,周武王決定對朝歌發起偷襲。戰爭一觸即發,而此時帝辛及他的軍隊全部都在遙遠的淮河、長江流域的某處,距離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十分遠,且帝辛在與東夷的戰爭中也有很大的損失,加上士卒疲累,不得已將奴隸、東夷俘虜約束成軍,與周武王進行決戰——牧野之戰。

戰爭的結果是很明顯的——帝辛輸了,所以他就成了昏君代名詞,他就成了紂王。

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比如隋煬帝楊廣。楊廣的諡號是“隋世祖明皇帝”,而“煬”其實是李世民父子對他的蔑稱。你就想想,史書公認“美資儀,性敏慧,才華橫溢”的晉王怎麼可能是昏君?20歲率軍滅陳,晉國曇花一現後使華夏再度南北一統的楊廣怎麼可能是昏君?即位僅五年,使隋朝國勢達到中國歷史空前鼎盛的楊廣怎麼可能是昏君?絕望到吶喊出“大好頭顱,任誰砍之”的楊廣怎麼可能是昏君?

說到底,所謂“昏君”其實是沒有確切定義的,更多的時候TA甚至只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蔑稱罷了。


太晚了,剩下的有人看的話,明天再寫。


細思極恐

清代,應該算是歷朝歷代的怪胎。

一,漢族以外少數民族入土中原,立國最長;
二,接受後世評判的時間最短,因為制度的轉換太快,還來不及積累形容詞;
三,清代的君主們太注重文字遊戲也太霸道,很難留給我們真實的史書記載。


正因為少數人統治多數人,清人在統治力上可謂如履薄冰,他們很怕鎮不住這億萬子民,因此在他們潛移默化的皇家意識裡一直有憂患意識,這無形中讓皇家子弟多了幾分警醒。

也正是這種觀念之下,清人對於權力很看中,往往一把手一手抓,權力的集中以及對自己正統性的關注,使得臣子不敢揭短不敢死諫,對於古代所謂的昏君那些醜事也就很難得以流傳開來,從而營造出一片祥和的場景。

這種結果是,看起來清代的每一任皇帝都沒有太出格的舉動,但是結果呢?清代不也是一隻巨大的紙老虎,作為很大嗎?


以目前的跡象看,清末列強割據和以前的五胡亂華有何區別?兩晉還可以說是一堆昏君導致的後果,那半殖民地化應該歸咎於誰?難道不是清代嗎?

或許應該,沒有昏君並不是什麼榮譽,沒有作為才是真正的可怕,而看似沒有昏君的清代,卻是因為他們的不作為或者是作為錯了地方,才使中國落後太多。

只能說也是清代運氣不好,趕上了風雲變幻的時期,大家都在劇變,如果我們不加快腳步就一定是落後,這個比較是以當代為參照,而不是以古代為參照,所以,清代不算昏庸的皇帝事實上就是徹頭徹尾的昏庸了


圭海四記

這個問題還真是有點問題。

要說這個問題,首先要拋開民族偏見,如果不看史實,只是因為明是最後一個漢人皇帝政權,清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就先入為主的認為哪個朝代不好,哪個朝代好,那永遠看不到歷史的真實。



應該說清代的庸主還是不少,以雍正為界,開創性的有為的有危機感的幾個君王之後,從乾隆開始,剩下的基本都是些平庸之主了。

之所以說清代的皇帝整體好於明朝,主要是清朝幾乎沒有或者說極少有像明朝那幾個奇葩的皇帝一樣,置朝政不顧,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快樂玩耍之中。比如成化,只戀老女人;正德,只瘋玩瘋跑;嘉靖,只煉丹;萬曆,只做宅男;天啟,只玩木匠。



當然,清朝也有,比如咸豐、同治這父子倆,都比較好色,但二人也沒有好色到完全對國事不管不顧的地步。

明清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呢?根本上還是教育的問題。

明朝從一開始就沒有落實好對皇子的教育制度,再加上頻繁的政治鬥爭,後宮的腥風血雨,皇帝的廢長立寵,導致皇子們的教育被耽擱,沒有進行全面系統的教育,尤其是對繼承人沒有進行“帝王之術”的教育。



每一個朝代都會吸取前朝的教訓來警示本朝,比如明朝就吸取了北宋“納貢,遷都”的教訓,所以做出了“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國策。清朝也吸取了明朝的這個教育問題,對皇子的教育非常嚴格,甚至出現了道光因為大阿哥奕緯不好好讀書頂撞老師而將其踢死這樣的事。

當然了,清朝對皇子的教育嚴格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出於民族自卑,害怕被漢族士大夫瞧不起,這種自卑始終貫穿滿清始終。所以康熙乾隆等皇帝,尤其是乾隆才到處賣弄自己的詩才和書法。



清朝的皇子每天早晨4點多就起床,起床後就開始讀書,而且讀書都是固定的讀背數百遍,看清楚,是數百遍,然後再練字,然後再刀馬騎射。

即使當了皇帝,每天仍然是早早起床,讀前朝實錄,批閱奏摺。所以說現在的學生動不動就說學習任務重,動不動就太累了,殊不知自古皆是“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皇家尚且如此,百姓庶民還這麼矯情,著實不應該。

教育不可輕廢,學習從來就沒有輕鬆的!


真歷史


“大清無昏君、大清無奸臣!”這句話廣為流傳!

題主所出的題目中明顯出現的錯誤!

大清十二帝,確實沒有幾個昏君,但是庸君卻是不少的!

第一、有異於歷史的

1、大清以前的歷代皇朝,都有一個“歷史週期律”的循環!從漢朝開始基本都是開國皇帝馬上得天下,他的後代都是“黃鼠狼下豆儲子--一窩不如一窩”!前幾代是勤勉的,中間的開始腐化墮落,最後幾代都是荒淫無度糟蹋江山!基本都是從勤勉走向昏庸!這裡的昏和庸是指,糊塗愚蠢和毫無才能!

2、清朝的十二帝確實是沒有太糊塗和愚蠢的!從順治到雍正這三位皇帝都還是有所作為的!

自從乾隆開始的清皇帝基本都是才能淺薄,無所作為的“庸”帝!但是他們是沒有達到“昏”帝的程度!

第二、挨個說說

1、順治、康熙、雍正不必多說!

2、從乾隆這個敗家子開始“仔買爺田不心痛”!

(1)乾隆數次下江南,每次都是隆重至極。動輒幾萬人的出行耗費錢糧,弄得沿途百姓雞犬不寧,隨行官員還大肆的收受賄賂!

(2)乾隆把個塞外的小城承德弄得豪華堪比紫禁城,只為他偶爾的去旅遊度假!

(3)乾隆只會花他老子留下來的錢,不會掙錢!幸虧當時的番薯種植技術的推廣解決的老百姓吃飯的問題!他暫時沒有太大的後顧之憂!尤其是歷經前幾代帝王對北部和西北部的征討,獲得了百年的邊境安穩!這就使得他不必太有才,只要不傻就可以混到死!

(4)乾隆臨到快禪位的時候還做出了一個害死大清的重大決策!他拒絕了西方善意的通商要求,馬格爾尼帶來的關於公平的國際貿易通商請求,被乾隆誤以為是蠻夷小國的降書順表,導致他下令將國門關閉,開始了“閉關鎖國”的執政!導致了後來西方改用堅船利炮打開大清國門!

(5)乾隆除了愛旅遊,愛生孩子以外還喜歡作詩,據說他一生有三萬首詩文!可惜都不咋地!他的墨寶也是遍地橫流!

就這幾點說明乾隆是個有點才學但是目光短淺的一般的皇帝!不算昏!但是是個庸帝!


3、嘉慶這個等了很久才熬出頭的皇帝,

(1)他一輩子最大的亮點就是殺了他爹給他留下的“儲蓄罐”和珅!和珅摔倒-嘉慶吃飽!更何況是殺了和珅啊!

(2)倒黴的嘉慶給他的老子乾隆光擦屁股了,他阿瑪欠的債,他開始償還了!他爹幾乎耗空了國庫的儲備。

(3)本來天智不高的嘉慶,從登記後就開始忙於平定國內不斷的農民起義。九年時間平定白蓮教,耗費了2-3億兩白銀,使得本來就面臨枯竭的大清國庫底朝天了!這還只是一個白蓮教鬧得,平定其他的起義耗費加起來不少於白蓮教的調費!

面臨這些國內紛亂的國事,嘉慶自然是忙得手忙腳亂!他想“昏”都沒有機會!所以他不是昏君!

(4)但是嘉慶是個庸君!嘉慶皇帝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於作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兩個字,是嘉慶皇帝的主要性格特點。尤其是嘉慶在對外政策上繼續執行他阿瑪的錯誤政令,繼續閉關鎖國!

(5)嘉慶就是個倒黴蛋!他上邊是“康乾盛世”,他下邊是“道鹹衰世”!在他手中大清開始了急速的衰敗!

(6)另外嘉慶死在了避暑山莊,國家這麼亂他還去避暑旅遊!

嘉慶不是昏君,是個地道的庸君!

4、道光皇帝是個吝嗇鬼!

(1)他天天穿補丁衣服!他老婆過壽居然請大夥吃炸醬麵!這樣一個皇帝知道倡導節約,就證明他還是有理想有抱負的!

(2)但是道光的資質不高,面對社會積重的弊端,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只是掩耳盜鈴的繼續任其發展!這就使得大清和同時代的列強的差距越來越大!

(3)道光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頓吏治,整理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是面對西方強敵的進攻他沒有堅決的抵抗到底,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道光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讓道光遺臭萬年!

(4)在經歷了恥辱後道光沒有知恥後勇,反而倒是苟安姑息苟且的活著。沒有任何學習西方,振興王朝的措施。

(5)就個人品行來說,道光在清朝乃至中國曆代帝王中,絕非貪暴、淫逸之君,相反,其“儉德”向為舊史家所津津樂道。道光治理朝政,也稱得上勤、謹。如果按照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標準來衡量,道光大概不失為有德之君。

5、咸豐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大手筆的對朝政改革。

(1)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咸豐帝頗思除弊求治。他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咸豐朝以後也因企圖重新扭轉對內交外困的局面而開啟洋務運動,他試圖打開國門,可惜晚了!西方侵略者的鴉片已經氾濫成災了!

(2)國內的邪教組織“太平天國”嚴格意義上是毒害的中華民族了!更是讓大清王朝進入急速衰敗的階段!咸豐能夠鎮壓太平天國和捻子軍足以證明他不“昏”!而且不“庸”!但是咸豐時期面對的是“三千年之未有強敵”的進犯!咸豐時期簽訂了一系列的喪權辱國的條約!

(3)可惜咸豐只活了31歲!他不是昏君和庸君,只是生不逢時!咸豐帝的資質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他重用漢族大臣,嚴懲貪汙腐敗,改革力度超過了嘉慶、道光兩代君主。從個人際遇來說,在歷代帝王之中,咸豐帝的命運差不多是最慘的一位。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讓他趕上了;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讓他攤上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沒落也讓他碰上了,他駕馭的又是一條已經航行了二百年的千瘡百孔的破船。他無處迴避,責無旁貸又無力迴天,為此痛心疾首,抱終身之恨。


6、同治這個短命鬼!

因為漢臣的努力出現的一個“同治中興”!功勞真不是他的!他六歲登基,19歲就掛了!在位那幾年他除了學習以外應該沒有幹啥事情!他娘都替他辦了!連娶媳婦他都不如意!看在他處於學習階段,就不算昏君了,也不是庸君,他就沒有可以評價的事!垂簾聽政是他的悲哀!一個嫖娼的皇帝!


7、光緒是在孤獨中長大的

(1)繁瑣的宮中禮節,慈禧經常不斷的嚴辭訓斥,沒有母愛,飲食寒暖沒有人真心去細心照料,應倡導應禁忌之事,無人去指點揭示。沒有童年的歡樂,致使他從小就心情抑鬱,精神不快,造成身體積弱,難以抵擋疾病的侵襲,留下了難以愈治的病根。

(2)中日甲午戰爭中,光緒極力主戰,反對妥協,但終因朝廷腐敗,而以清朝戰敗告終。痛定思痛,他極力支持維新派變法以圖強,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卻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光緒帝打算依靠袁世凱牽制住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這一股勢力,但反被袁世凱出賣,從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臺。連自己的老婆都保護不了的一個皇帝!

因為慈禧的存在光緒變得無足輕重!他不是昏庸的君主!因為他就沒有自己真正的行駛過自己的權利!可悲的一個皇帝!

8、宣統是個中國歷史上最“牛”的皇帝!

(1)他是最後一個封建帝王!他是一個登基三次,退位三次的皇帝!他是一個沒有埋葬在皇家陵寢的皇帝!

(2)不管因為啥!溥儀三次登基就說明他再利用一切的機會復辟,也算勤勉了!但是他自始至終就沒有行駛過皇帝的權利!一個最可悲的皇帝!!!

第三、種種的原因,有外力、有內力、有女人造成了大清真的是沒有昏君!可是上面那幾個皇帝毒害了中華,使中華民族遭受了未有的屈辱!他們都是昏君,有罪的昏君!


杜陵閒人

說實話,清朝這一朝代雖然在歷史上名聲非常不好,痛失尊嚴,各種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可是說到清王朝的帝王有沒有昏君這一說法上,觀點尚算是比較統一的,那就是清王朝幾乎沒有什麼昏庸的君主,不過平庸之君卻是不少。

清朝共有12帝王,入關之前有兩個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都是滿清崛起的定鼎者,他們無疑是雄才偉略之君;順治皇帝雖然是開國之君,卻也是因為豪格和多爾袞爭權的一個政治產物,能力是不及前兩位的,也就算一箇中規中矩的皇帝;從康熙、雍正到乾隆,這是清王朝歷史巔峰時期,他們締造了康乾盛世,是清王朝最有影響力的三位帝王;嘉慶皇帝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帝王,能力平庸,卻尚算是盡心竭力,這一點道光皇帝倒是和其相似,這是一個勤儉節約的君主,鴉片戰爭就是這一時期開始的,可以說他是有心無力;咸豐皇帝想力挽狂瀾卻無力迴天,也就驕奢淫逸了,至於同治皇帝、光緒皇帝時期卻是由慈禧太后專政,他們也就是兩個提線木偶,金鑾殿上的傀儡罷了;而說到宣統皇帝,幼年繼位,三年之後就出現了辛亥革命,清王朝自此倒臺。

我們綜上來看,的確清王朝的皇帝前六個尚算不錯,而後六個就是名副其實的平庸之君了,而之所以出現沒有昏君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教育的關係而導致,皇子們從小就要學習漢、蒙、滿多種語言,學習四書五經,詩書禮儀等等各種學識,一年除了特定的幾天之外,幾乎都在學業和武術之上,他們並不是立嫡立長,而是立賢,所以能夠成為皇帝的,都算是皇子中表現不錯的,因此沒有出現昏君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只不過清王朝碰到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面對的是整個世界大潮,而以他們平庸的能力和手腕以及短視的眼界,也就只能看著清王朝慢慢的淪喪而無能為力了。


歷史風雲天下


歷史愛好者MY

清代有這種昏庸的主兒,只是昏庸的不如天啟這個木匠皇帝有花樣,比如咸豐吧。

第一,什麼不好學什麼。

聲色犬馬樣樣都學,還喜歡吸食鴉片,美其名曰“福壽膏”,因為祖制,妃子侍寢時間有限,所以這個皇上就跑到圓明園去酒池肉林,逃離制服的束縛,美人有四春,什麼海棠春,這個春,那個春,居然還有寡婦。



第二,毫無君主氣概。

外國侵略者都打到家門口了,居然攜老婆孩子跑到避暑山莊過大壽,三十歲還過什麼壽?那時候北京生靈塗炭,圓明園也毀了,他居然還能坦然的看戲別說皇帝,就算普通人家被土匪禍害了,也不會像他那樣不在乎吧?

第三,沒有殺伐決斷的帝王氣。

他這個皇帝,如果不是他那個老師杜受田,也當不上皇帝,杜受田為了一己私慾,讓他在道光面前裝孝順,裝仁義,最後道光選擇了他。然而他自己身體熬壞後,死之前也沒有殺伐決斷的勇氣,明知道慈禧有野心,卻只是留給慈安一道聖旨,慈安的性子能製得住嗎?不光慈安,八大臣也沒用,要是能效仿漢武帝,也不至於被這個妖婆子禍害國家。



當然清朝皇帝雖然不說像天啟皇帝那樣會想鬼點子,但是比較平庸,皇子們必須晚上四五點起來學習,一年正經假期就一天,所以不是那麼的胡鬧,但是明朝其實皇帝也不是太賴,總體不錯,只是晚年不行,都說萬曆皇帝不上朝怎麼樣,你看人家大權都攥在手裡,沒一個敢動的,明朝的內閣很厲害,有問題,商量好了問皇帝,皇帝覺得行就辦,不行再討論,所以辦事機構比清朝要好,清朝主要還是皇帝說了算。

清朝敢直言納諫,位居高位的諫臣很少,基本沒有,別被電視劇騙了,而明朝,萬曆被罵的都不跟大臣見面,但是也不敢殺諫臣,最多來個梃仗,因為那時候這是對尊嚴的侮辱。

歷朝歷代,除了開國皇帝和只有偶爾出現的中興,其餘的能做個守成君主就不錯,所謂《明史》也是清朝改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統治。


卿酒酒是隻魅

昏,就是糊塗、不明事理的意思;庸,就是平庸、沒能力的意思。

要照這個概念來看,清朝怎麼就沒有昏庸的君主呢?


所以我猜題主可能是想表達:清朝沒有懶惰的君主。

這點我倒是認同,清朝皇帝規矩嚴,叫大起的時候凌晨三四點就得預備了,臣工的每一本奏摺都要親自閱覽,還要給出硃批,經常一干就幹到深夜。


但是不做事是不勤勉,這固然不好,但做了好多錯事、沒必要的事,這就叫昏庸了。

有句話說得好,選擇大於努力,用這話來形容清朝的君主們,很貼切。


達摩說

什麼?清朝沒昏君?只是沒有正臣指出當朝皇帝的錯誤而已!

現有李世民般的明君,後有魏徵般的直臣。清朝一個魏徵都沒有還敢說自己都是明君?還能要點臉嗎?

明朝著名“昏君”嘉靖皇帝,面對海瑞的直言敢諫,居然沒有殺他?如果海瑞遇上康熙雍正之類的明君,恐怕一個錯別字都要殺頭吧?

清朝十個皇帝,我給你講講他們都這麼昏的。

1,順治。

順治,福臨,20年少年天子,從小叫南懷仁“法碼”,就是爺爺。可是這個小孫子真孫子!他眼中薩滿更發達,而傳教士老爺爺的那些科學技術,根本不重要。

另外,順治不僅寵愛董鄂妃,還養了兩個男寵,對此專門找湯若望懺悔。這點事,放在那個朝代都是“荒淫無恥”的鐵證,唯獨清朝不是。


2,康熙。

在清粉眼中,康熙是千古一帝。呵呵。

康熙平三藩一直被認為是豐功偉績。可是,明明可以和平解決的內亂,非要打8年的戰爭,這是明君所為嗎?如果吳三桂蓄謀已久要造反,朱由榔哪那麼容易死?

康熙接觸到了俄羅斯強大力量,卻不知道向俄羅斯學習,這一點,明末的昏君們比他強。

3,雍正。

雍正是傳統意義上的暴君,最近幾年再袁騰飛等人的吹捧下,成了最敬業的皇帝。

雍正昏不昏?恐怕是有點的,單說曾靜案,雍正對弒父殺兄屠弟逼母多項罪名一一駁斥。這件事,真做的不聰明。

乾隆一上臺,趕快叫停了曾靜的巡迴演講,但雍正的暴君之名已經天下皆知了!

4,乾隆。

英國第一次鼓起勇氣與“很難打交道”的滿清直接對話,遭遇到乾隆極其傲慢的拒絕。

井底之蛙,夜郎自大,學過一點兒童啟蒙的童話故事就知道的道理,“十全老人”乾隆居然不知道?

天哪!這是要多蠢啊!

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真的是無力吐槽了!

清朝的十個皇帝捆一塊,也比不上一個慈禧。洋務運動的慈禧盛世,可不是吹的!


歷史知事


這可能和非嫡長子繼承製有關係。嫡長子繼承製這個東西本身就是一個雙刃劍。雖然可以相對較好的預防爭儲而禍起蕭牆,維持政局穩定。但是同時有個弊端,嫡長子沒有選擇性,全靠天意,太子的先天資質無法選擇,唯一能做的就是後天塑造。司馬家的傻兒子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先天嚴重不足,後天再怎麼塑造也白搭……而且,後天塑造也存在問題,名分已定,只要熬死老爹,自己就是皇帝。而且太子自古就是高風險職業,費盡心機討好老爹,防著明槍暗箭,保住位子就很不容易了。太子們還會有多用心去提高自身素質?慢慢熬,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熬死老爹就是勝利。所以,很多以嫡長子身份成功繼位的太子們都比較庸,至於昏,相對庸更少一些。當然,這裡面也有好的,但比例比較小。而清朝除了胤礽一個太子,沒有明立的太子,前期實力角逐後妥協的產物順治不算,除了咸豐就一個兒子沒得選,還有後面的光緒、宣統有慈禧維護自身權力的私心成分,皇帝選擇還是多了很多,雖然不可避免增添了兒子爭儲的煩惱,但是可以不用拘泥嫡長子,選擇一個相對有能力的繼承人。這種方法的弊端還是有,一個就是兒子爭儲,康熙皇帝深有體會。二個就是兒子就那麼幾個,如果都不行呢?只能矮子裡選個稍微高些的。同時,畢竟皇帝自己也有好惡,選出來的未必就是最有能力的(比如道光皇帝選擇咸豐而不是恭藩)。但是,這比嫡長子繼承製有個兜底的好處,就是至少不會選擇昏聵無用的。所以,清代的皇帝雖然資質各有優劣,但是總體還都比較勤政,沒有再出現司馬家的傻兒子和老朱家的小木匠,更沒有再出現劉子業那樣亂倫嗜血的惡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