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抬旗”“降旗”“换旗”都有怎样的含义?

曾经原来都是那么虚伪


众所周知,满人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凝聚自身力量,团结新征服的蒙古人、汉人,先后建立了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而八旗内部又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别,其中正黄、镶黄、正白三旗为上三旗,剩余的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凡是入了旗的人都隶属旗籍,而旗籍也是可以变动的,主要有改旗和抬旗。

所谓的改旗指的是在同等旗内调动,即在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的各自上三旗之间调动,或者是下五旗之间调动。当然在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三者之间相互调动也属于改旗。

抬旗也是改旗的一种,但它是向上晋升的一种方式。内务府旗下的包衣三旗抬入八旗,下五旗抬入上三旗,汉军旗抬入满洲旗都属于抬旗。被抬旗者要么是凭借军功,要么是倚靠恩宠。但是抬旗的并不是整个家族,一般只限于本支子孙。如慈禧皇太后本属满洲镶蓝旗人,入宫生子后,被咸丰皇帝抬旗入了满洲镶黄旗。


老照片


赵培文,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牛录制度上组建黄、白、蓝、红四旗,1615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其中黄、白、蓝用红缘,红用白缘,由此组建八旗,在入关后,以正黄、镶黄、正白为上三旗,有清帝直接掌控,余下五旗为下五旗,同时在清太宗皇太极期间还增设了汉八旗、蒙古八旗。八旗制度其性质为清代满族的社会及军事组织。

清太宗皇太极

而八旗制度也是一种相对开放的制度,八旗各旗间的人员可以互相流动,即“抬旗”、“降旗”、“换旗”,通过旗员之间的流动可以加强各旗之间的人员流动和沟通,同时“抬旗”、“降旗”、“换旗”促成内部形成竞争,以此保持八旗的“活力”。

“抬旗”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为若其原先为八旗下五旗帜,就将其旗籍升至上三旗,若其为非满族人是汉人或是蒙古人,可以由汉八旗或蒙八旗升制满八旗。第二种“抬旗”形式则为包衣入旗,而包衣在满语意为奴才,而包衣奴才若想实现“抬旗”只有通过立军功或对清廷有功绩才能批准其“抬旗”,如工部尚书阿桂,应平定新疆和回族叛乱有功,由正蓝旗“抬旗”至正白旗,再如雍正皇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其原籍为满八旗正黄旗包衣,因其身份“抬旗”为镶黄旗。

八旗

有升自然就有降,“降旗”主要指的是旗员由于罪、过,由其上三旗旗籍降至下五旗,或由满八旗降至汉八旗、蒙八旗。《忆先伯父毓贤》一文中提到:“道光二十年,时值选秀之际,叶赫颜扎·毓贤的姑母因不愿入宫选秀,被家中长辈强迫入选,在进宫途中于轿内用刀剪自尽,被朝廷降罪剥夺了毓贤家族世袭的子爵,并降入内务府,编入正黄旗”。和珅因受乾隆皇帝宠爱因此由满洲正红旗“抬旗”至满洲正黄旗,但在被嘉庆皇帝赐死后,其被“降旗”至满洲正红旗。

在“抬旗”、“降旗”之外,还有八旗旗员之间的平行流动,也就是“换旗”,通过这种平行流动,以达到八旗间的互相沟通,如郭络罗·常书,根据《清史稿》史记载其“常书兄弟事太祖,分领其故部,为牛录额真。八旗制定,隶满洲镶黄旗,旋改隶镶白旗。常书兄弟皆卒于太祖朝,扬书之丧,太祖亲临焉。常书子布哈图、察哈喇,并为牛录额真无所表见,隶镶白旗”。而清太宗皇太极也正是通过“换旗”,直接将正黄、镶黄旗收归囊下,成为两旗旗主。而“换旗”除加强各旗之间的原因外,若别旗旗员不足,也会通过“换旗”以达到补充旗员目的。

八旗官员

通过“抬旗”、“降旗”、“换旗”,清达到了八旗人员之间的互相融合,保持活力的目的,不光强化了其统治,更是实现了满、汉、蒙、三族间的间接融合交流。

1.陈力:《清初改旗制度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年第2期。

2.陈力:《清朝抬旗、降旗、换旗述论》,《历史档案》2017年第4期限。

3.杜家骥:《清代八旗制度中的“抬旗”》,《史学集刊》1991年第4期。

4.赵尔巽:《清史稿》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季我努学社


抬旗、降旗、换旗,是清朝八旗(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内部流动制度。抬旗与降旗是纵向流动,抬是向上升,降是向下降;换旗则是横向转换。

何谓抬旗?“抬”即由下往上升,对于旗人而言,抬旗是旗人荣升和改变身份、地位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显赫的荣耀,也是皇帝褒奖、酬劳、激励八旗子弟之举,大抵有三种形式。

一是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

顺治以后,由皇帝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被称为上三旗;其他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称为下五旗,想要从下五旗抬入上三旗,都是要对皇帝有恩或为皇帝立功的,“或以功,或以恩,或以佐领,或以族,或以支,皆出特命”。

二是由内务府包衣三旗抬入外八旗(八旗满洲、八旗汉军)。

包衣旗人世代为家奴,身份和地位较低,其中由内务府管理的包衣三旗(由原来上三旗的包衣组成),有较多机会抬入外八旗,所需条件一般是有功或皇帝恩宠,“至于建立功勋,或上承恩眷,则有由内务府旗下抬入满洲八旗者”,再或者包衣旗人做官达到一定品级。

三是由八旗汉军、八旗蒙古抬入八旗满洲。

后宫女子一旦成为皇后或皇贵妃,其家族就可以抬到上三旗之中,以便与皇帝门当户对,“下五旗满洲,或皇后、皇贵妃母族,例得抬入上三旗”,也就是俗语所言“两蓝抬两黄,跟着皇后娘”。普通八旗蒙古和汉军欲抬入满洲旗分之中,一般需要立有功勋。“至蒙、汉军大臣著有功绩,或拨入本旗满洲,或抬入上三旗满洲。”

何谓降旗?有上就有下,有升便有降,降旗一般是旗人因咎或受牵连,会被皇帝从以降旗处理,或上三旗打入下五旗,或从外八旗编入包衣旗,或由满洲旗降至蒙古旗与汉军旗,降旗与抬旗的渠道正好相反,就无需详细解释了。

何谓换旗?八旗制度中,抬旗与降旗是纵向上下流动,换旗则是平行流动。换旗的原因比较复杂,也比较频繁,有的旗人是因为家族人丁繁衍,朝廷将余丁安排至其他旗分之中;有的是作为对旗人的处分;有的是因上层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引起;有的则因为军事换防移驻需要。

总体来说,清朝的换旗比抬旗、降旗更频繁,范围更广,打破了八旗制度中旗分与旗色的鸿沟,促进了旗与旗之间的交流,也有助于皇帝对八旗的掌控。

最后说明一句,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满洲仅仅是政治符号,与民族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就是说八旗满洲中会有汉族、蒙古族人,八旗汉军、八旗蒙古中也会有满族人,这种趋势越到后来越强化,以致旗人更重视旗民(旗人与非旗人)之分,而并非旗人内部之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要理解抬旗、降旗、换旗的含义,首先要搞清楚八旗的组成。

所谓的八旗指的是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这八旗。

清朝八旗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满八旗比蒙八旗、汉八旗的地位高些;

满八旗中直接听命于皇帝的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称为上三旗,剩余的五旗被称为下五旗,上三旗的待遇和地位高于下五旗。


抬旗,顾名思义,就是将旗人的身份由低抬高,从此拥有更加显赫的身份、更优厚的待遇,是全族的荣耀,是皇帝嘉奖八旗子弟的一种手段。

基本上就是满八旗中的下五旗抬到上三旗、蒙八旗和汉八旗抬入满八旗这两种形式。一般来讲,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的都是表彰屡立战功、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家族,由旁支变成皇帝嫡系,对个人的仕途以及整个家族的前途都是受益无限的。

满八旗的内部抬旗还属于体制内的升迁,而由外八旗迁入满八旗就是质的飞越了。这种情况多见于新帝登基表彰太后母族,或者皇帝封赏盛宠的妃子母族。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本属汉军正蓝旗,康熙登基后抬入满洲镶黄旗;嘉庆生母孝仪纯皇后,深受乾隆喜爱的令妃娘娘,从汉军正黄旗抬入了满洲镶黄旗。话说回来,就算被抬旗了身份还不是不如纯正的满军旗尊贵,令妃也是因为这个出身一生无缘皇后之位。


此外,八旗中还有一群特殊群体叫做内务府三旗,就是上三旗的包衣奴才的统称。八旗都有自己的包衣奴才,因为上三旗归皇帝直属,上三旗的包衣奴才要负责皇宫的吃穿用度,伺候皇宫里主子们,内务府包衣家的女儿可以参加宫女的选拨,命好的话还能混个妃嫔当当。伺候在皇帝跟前,平步青云的机会较多,表现出色的会被升入外八旗甚至满八旗,脱离奴籍做人上人。

总结来说,抬旗的顺序就是内务府三旗—外八旗—满八旗—上三旗,那么降旗就是惩戒犯错的旗人,基本顺序就是上三旗降到下五旗,满八旗降至外八旗。

满八旗中有汉人、蒙古人,而外八旗中也有不少满族子弟,就是因功过进行抬旗、降旗的结果。

至于换旗,就是八旗间的平调,频率远高于抬旗、降旗。朝廷出于军事需要、平衡各旗人口、势力等等原因经常需要换旗。换旗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促进八旗间的交流,有利于皇权统治。


史论纵横


清代八旗里有不少相关术语,也有不少是民间的说法,而在官方或者学术上并不认为是正确的,这里都分别说一下。

抬旗:指原本属于待遇稍差之旗分,因故被抬升等级,进入待遇稍好之旗分。如镶红旗包衣因为立功被抬进镶红旗旗分佐领,又如下五旗被抬入上三旗,都称之为“抬旗”,这是一种恩荣。

降旗:清代官方和学术上都没有降旗这一称呼,民国之后,民间有一些降旗的说法,比如说颜仪民有《忆先伯父毓贤》一文,认为其家因为选秀被降旗,其实他家本来就是内务府的,并不存在这么一个“降旗”事件。

罚入或归旗:与实际上并不存在的“降旗”相对,官方有“罚入”和“归旗”两种说法。罚入是指,旗分佐领下人犯罪,被罚入包衣辛者库,称之为罚入。归旗是指,原本下五旗的旗人因故抬旗到上三旗,但是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被敕令回归原旗,称为归旗。

换旗:指的是清初八旗不稳定的时候,因为八旗佐领或者旗色调换,而导致旗籍更变。比如说清初曾经有过数次旗色调换,雍正时期汉军也有“均齐化”运动,这些旗籍变动都不是立功或者犯错所带来的,不存在恩荣或者处罚的初衷,所以叫“换旗”。

另外还有两个词汇,题主没说,我补全一下,一个是开户,一个是入旗。

开户,指的是八旗奴仆,因为立功,从八旗户下人得到法律上的开户权利,独立成新的户口,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

入旗,指的是原本并非八旗之人,也并非八旗户下人,因为一些缘故被敕令入旗。民间一般把这个称为“抬旗”,其实只是入旗而已。


橘玄雅


你好,我是庆字辈儿。

努尔哈赤建州诸部后建立八旗制度,初建四旗,为整黄、整白、整红、整蓝四旗,意思是整个旗都是黄色或者白色的,习惯称呼为正黄旗、正白旗等等。

后来增添的四旗,就是将原来的整黄、整白、整红、整蓝的旗帜周围镶上一条边,黄、白、蓝三色旗帜镶红边,红色旗帜镶白边。

比如镶红边的黄旗称为镶边黄旗,习称镶黄旗,俗写厢黄旗。

以上就是所谓的八旗。

八旗中正黄、镶黄由皇帝统领,其他六旗由皇帝子侄统领,后来顺治八年摄政王多尔衮去世,正白旗从此被顺治帝收回,与正黄、镶黄两旗合成上三旗,其他的为下五旗。

但是在后期八旗子弟和满族人不是一个概念。

简单点说,八旗子弟是为清朝打下江山的那20万人的后裔,里面有满族、汉族和蒙古族、鄂温克、达斡尔、锡伯、朝鲜族和一些维吾尔族、俄罗斯族人等。

后来分为的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

但是上三旗包衣汉姓人即内府世仆,旗籍为八旗满洲。


首先说抬旗,是为了提高出身而抬升旗籍的制度。

康熙朝后,皇后(包括被追封皇后)和贵妃及其母家在下五旗者,皆编入上三旗以提高身份,这就是抬旗。

在《清史稿》卷294《田文镜传》中记载,雍正五年,时任河南巡抚加兵部尚书的正蓝旗军人田文镜,因为政绩突出,“命抬入正黄旗”。

其次是降旗,上面那个是受到嘉奖,那这个肯定是受处罚。比如说你犯错误了,本是上三旗的,直接把你降为下五旗。

然后是换旗,比如你本来是正白旗的,给你换到正蓝旗去。

最后我记得还有一种是出旗,指的是本是旗人,但是想做普通百姓,可以脱离八旗,不承担义务,也不再获得八旗福利。

八旗汉军都统等上奏称:京师八旗汉军中情愿出旗为民者共1939647人,其中有官员身份者达14178名,包括现职官员2213名。其余为"现食钱粮"的马步兵、拜唐阿,并告休、参革官员,以及闲散。

庆字辈儿


 八旗制度是清朝颇有特色的一项综合性制度,也是一项相对开放的制度,改旗制度就是其中重要表现之一。在八旗内部,有纵向的流动,如抬旗与降旗,也有横向的转换,此为换旗。八旗制度内部的改旗,一方面是制度上的流动性加强了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汉军、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了八旗整体性;另一方面,改旗制度的存在,形成了八旗内部的竞争机制,增加了八旗制度的活力与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