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怎么训练孩子读懂题?

爱熊猫的小姐姐


作为学生,做作业或者考试过程中,要完成作业或者是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前提是必须会读题目,必须读懂题,理解题目含义,知道题目要求,才能有效完成作业,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小孩不认真读题的具体表现。

(1)、小孩在做作业或考试中,有些小孩根本不看题目,直接去做作业或者在考试中直接去答题。

(2)、看题目不认真,一目带过根本就不理解题目意思,不清楚题目要求下,直接做作业直接在考试中答题。

(3)、虽然看题目了,但在没有真正理解题目意思,根本不了解题目具体要求下,直接去做作业直接在考试中作答。



二、不认真读题的影响。

(1)、在做作业和考试时,不认真读题,就不知道题目所问所求,盲目作答往往会出错,直接影响到成绩。

(2)、这种不认真读题做法若长期坚持,就是一种不良习惯的养成,与能否正确完成作业,与考试能否正确作答有着密切关系。

(3)、是自己对待学业的一种表现,不认真读题往往体现出对待学习不认真不够重视。



三、怎么训练?

(1)、老师在课堂上要多教小孩如果去读题,让小孩从读题中知道题目所问所求,让小孩撑握答题技巧。

(2)、要反复读题,从反复读题中找出题目关键字关键词,了解题目意思找准题目要求,结合题目意思及要求去作答。

(3)、家长要加强指导,通过举例教学方式,让小孩懂得如何从一条题目中找到题目的关键字、词,让小孩怎么去理解题目要求,怎么找答题突破口,从加强指导中让小孩学会读题读懂题。

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育儿知识帮助解决育儿难题。(文:源于创作,图:源于网络。)


2019小二谈育儿


你好,我是桦霖妈妈。

作为一个家有一年级、二年级俩娃的家长,陪作业的时候发现,孩子读不懂题才是作业不会做的关键。

1、教会孩子题目常用字。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很多字都不认识。特别是第一个月,几乎没几个认识的字,但是只要家长把题目读一遍,孩子很快就能领会题目的意思,并且能很快把答案写出来。所以我做了一件事,把经常在题目里的一些字特别挑出来,单独写了一张A4纸,写上拼音组上词,每天教孩子读几遍。很快,大部分的题目孩子都能读出来了。

2、让孩子指读题目。

在开始陪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用手指一个字一个字的指着读给孩子听,然后让孩子自己再指读一遍,要让孩子做到不漏掉题目的每一个,养成孩子细心的习惯。要知道,中国文字多一字少一字意思天差地别。孩子经常题目做错,很大部分都出在没有认真读题,一略而过,少看了那么几个字,导致理解错了题目意思。

3、平时多阅读

有些题目,即使读给孩子听了,孩子还是不懂题目是什么意思。这就跟平时的词汇积累有关系了。有些词汇组合在一起,孩子 就是不明白什么意思,需要家长掰碎了解释给孩子听。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关于训练孩子读懂题的一些小方法。其实这些方法同样可以用于领孩子阅读入门中。


桦霖妈妈


家有二年级孩子,关于读懂题,也是有一番心得体验。

在女儿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问题女儿会做,但却做不好做不对,仔细一了解,发现原来是读题上出现了问题。

所以,第一个需要明确的是,如果孩子这一题做错,先别急着批评,让孩子自己读一读,告诉我们这道题问的是什么?

女儿把自己理解的题意告诉我们,我们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于是给予纠正。这个过程里,她有一个理解的过程,而我们的纠正是建立在她做错的这部分。

有这个过程之后,很快一些常见题她就不会犯错,比如常见的选择题、是非题、多项选择题等等,题型是相对比较固定的。

第二个,则是孩子一些字不认识,对很多内容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这同样是可以举一反三,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让孩子试错的过程。

在做一些看图写话或者回答一些复杂一些问题的时候,找到孩子常犯的错误,之后我们可以重点来帮孩子去改变。

我们要有一个重要的心理预期,那就是:

孩子读不懂题是正常的,有问题就去面对,并且帮助孩子去解决,这个过程就是学习和成长。

那种孩子不能犯错,或者是这么简单的问题还会错的想法,很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为了不错更加不敢尝试。


第三,孩子读不懂题的背后,是词汇量掌握不够,阅读能力不足的体现。

从长远来看,需要从识字和阅读方面来入手。这些自然最好是从陪伴孩子来作亲子共读来入手,通过每天和孩子阅读,来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词汇量。而阅读过程中再有一些互动与交流,对孩子的读题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好处。


庭爸,7岁女儿的奶爸,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70后大叔,有爱有思考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转发、点赞和评论,如果想要育儿干货,可以关注我后私信:育儿秘籍,我将送你一份很落地和实用的育儿秘籍。更多育儿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


庭爸谈育儿


您好,我是暖爸!

这个阶段的孩子,应该是刚上小学。

上小学不懂题的情况,基本是属于两种情况:

1、不认字

2、认字后的不理解

所以,只要解决了孩子识字和理解的问题孩子就能读懂题了。

但是,我个人不建议过早识字,有些孩子较早上幼小衔接班,认识了很多字,一二年级成绩不错,但是到了三五年级就被那些没有上过幼小衔接班的孩子反超了。

建议:识字最好从5-7岁开始

针对没有上过幼小衔接班,但是一年级的题读不懂怎么办?

到了孩子可以识字的年龄,就要开始训练孩子识字了,所以识字不是要早,而是要刚刚好。

有的父母,到了孩子上学的年龄,就觉得轻松了,不教孩子识字了。其实,刚好相反,这个时候可以教孩子多识字。因为这个时候,他们识字的能力很强。

1、特定时间识字

如7:00-7:30为识字时间

2、设立小目标

如识字目标3000个,分成小目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学习

3、不要过分在意成绩

这段时间里,孩子可能因为不识字成绩不好,但是不要紧,等他们都识字了自然就好了

4、让孩子通过写作来交流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可以鼓励孩子们多以写作的方式来交流。不一定他的写作非要多么好,形式怎样,多写就可以,不一定要加入多少基础知识的写作,用孩子能表达的方式写作,甚至涂鸦、画画都可以。

5、读题练习

一开始可以念给孩子听,他们一听就懂了,然后让他们自己念题给自己听,最后他们自己就会了


暖遇亲子学习社区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1.有4个盘子,每个盘子里面装了5个苹果,盘子外面还多了3个苹果,请问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一个会做的孩子会知道:4*5+3=23个苹果。
2.二年级一班的小朋友来排队,排了4排,每排有5个同学,还有3个同学没有排进去,请问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很多情况下家长会发现自己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刚开始接触这类型题目的时候,孩子会做上面的第一题,却不会做下面这第二题。在家长眼中,这两道题目换汤不换药,区别不大,但是对于孩子来讲却有着天壤之别,我想这也是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数学作业容易生气的原因之一。

家长们要知道,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孩子学习不认真,而是他的理解能力有限,他没有读懂题目。作为过来人,我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几个关于训练孩子读懂题目的小技巧。

1.理解题意的前提是有足够的识字量和数学语言转换能力。

小学3年级之前,孩子的应用题需要书写单位,学校老师和家长会告诉孩子“多少的后面的那个字就是单位”,这样看似简单的解决了孩子理解上面的问题,但也会出现乌龙,就比如下面这道题目:

一包糖果2元,如果我们需要购买3包糖果需要多少钱?

孩子没有接触乘法之前,解题方法是需要买几包就把每一包的钱加起来,但是这种情况之下孩子会出现2种错误,一种是直接“3+2”的算法,一种是直接把结果后面的单位“元”写成了“钱”

如果孩子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足够的情况之下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那我们可以通过日常图文结合的绘本,边听故事边看图边理解文字来训练孩子的这一能力。

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方式往往还是依靠具体的现象或者是物体,很难理解比较抽象或者是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我们在选择孩子的课外读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否具体生动、贴近生活,在我看来其中故事性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外加一两句简单描述的绘本是较好的选择。

2.选好读物还要有正确阅读方法

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还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独立而灵活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在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可以用手指逐字读给孩子听,用手指或者是肢体的动作吸引孩子关注每一个字形,这样孩子才会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将声音和眼前的字形对应起来,这样孩子在生活中不同语境下的同一个字有一定的亲切感,才能不断加深,丰富对孩子这些字的理解。

3.好的阅读方法也要随时应变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文字积累的之后,家长就可以开始慢慢的放手让孩子将被动输入的方式转化成主动的输出模式阅读,根据我的经验来讲可以,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积累来循序渐进的转换阅读方式:从单纯的家长朗读,到让孩子自己大声朗读,再到让孩子复述,最后是亲子讨论

4.数学文字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有了文字积累和思维能力之后,就需要家长引导孩子把文字转换成数学语言。方法不一,就好比家长在买东西的时候可以利用数学知识:

“买一盒饮料3元,一包糖果2元,如果你只有4块钱能把两样都买下来吗?”

让孩子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孩子把难以理解的题目生活化,抽象的题目具体化,自然而然孩子理解题目的能力就会有所提升啦


我是十安妈妈,以上便是我的经验所谈,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十安妈妈


孩子做作业,家长一看很简单的题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觉得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事实上,我们要把自己放到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


在小学阶段,各个学科之间是互通的,语文是各个学科之首。因为阅读理解能力低,识字量少,就会容易导致做数学的时候看不懂题目。


那平时应该怎样训练孩子的阅读理解呢?




让孩子自己读题,不要代劳,不要一看孩子没理解,赶紧念一遍,在你的带领下,孩子是理解了,可是下次还是不会。只有多放手,把问题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来解决,才能够让孩子激发潜力,思考问题。



平时和孩子一起阅读,读完一个故事让他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训练他的表达能力。孩子做题时让他自己把题目读完,再让他讲出题目的要求。如果理解的不对,就要求他再读一遍,再讲一遍。


在他动笔前说说解题思路,自己是准备怎样做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题目变得有趣。把孩子在学校里学过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如,一年级有归类题。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把蔬菜,水果,生活用品等,在平时进行归类,平时有意识的提问黄瓜是水果还是蔬菜?西瓜呢?


学习了钟表的认识,每天和孩子一起看看现在几点钟,让孩子更好地认识时间。

学习了钱的知识,和孩子一起去买东西的时候让孩子付钱,让他自己算账。

学习了长度,让他自己量一下家里的物品,都有多长。

学习了形状,和他一起找找,平时生活中的物品都是什么形状。

学习了数量,可以和孩子一起数数。

在生活中,让孩子爱上学习,有助于培养他的学习兴趣。


家长有耐心,平时多带领孩子一起练习,读题能力会越来越好的。


加油心叶


低年级的孩子考试的时候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审题不清,我家孩子扣分也多。怎样训练孩子读懂题目,我是从以下几点来着手的:


1、读题之前首先要扫清生字障碍,如果孩子识字量不够,家长要从旁辅导,逐字逐句地读给孩子听。而后让孩子自己再读一遍,弄清楚题目的意思。


2、其次,搞清楚题目给出的条件,划出关键字。尤其是在写作文的时候这点特别要注意,读懂条件,弄清题材,才不会下笔离题万里。另外教孩子将自己容易出错的、看漏的地方都标记出来,这样做题的时候就不会犯低级错误,比如把钩打成横线等等。


3、如果此时孩子已经明白了,就可以下笔写。如果孩子还一脸疑惑,家长可以让孩子再读一遍题目,仔细品味一番题目真正要考的知识点是哪里。大多数的题目孩子经过这样两次来回,都是能够解决的。实在不会做的,家长再给予提示。最后教孩子检查有没有漏做的地方。


4、平时多做些相关的练习题,同一种类型的题目做多了,孩子自然能够融会贯通。


5、家长多多鼓励孩子,逐渐放手。


6、多读书,丰富词汇量。词汇量大的孩子,见识广,理解能力强。


养成好习惯,孩子的成绩才会越来越棒。家长要学会引导,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当他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的时候,他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总之一句话,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

我是轻烟说育儿,专注育儿理念的传播,欢迎关注交流!


轻烟说育儿


在应试教育下,避免不了题海战术,然而你一味的追求数量,不读题,不审题,也是白搭,可见读懂题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那怎么做才会读懂题目中真正的含义呢?

1.加大阅读量

在现在的教育改革中,阅读被提上了名单,因为它不仅在今后的学习里,代表了你的学识深度和宽度,而且也是你人生路途上真正的朋友,因此很多的孩子们都开始注意到了它的重要性。就拿我来举例,在过去的教育里,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没有提出阅读要求,就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因此读懂题上面吃了很大的亏,总感觉题能读懂我,我读不懂它,尤其在应运题上面,更是完全懵圈。所以阅读量的上去,你的审题、解题才不会吃力,考试当中也会得心应手。

2.反复去抠字眼隐身含义

有些题目的类型,你虽读懂了,但是并不代表你真正的理解,因为有些题,就是为了迷惑你的,你稍不注意,就掉入人家的陷进里,所以审题要一字一句的去抠,不要轻轻带过,这样的审题习惯养成,对今后的学业,也是有害无利的。可见那个良好的习惯,都是从当下的小事开始,不要急于求成。


随性淡然


在每次的考试和作业中我们总是能够发现,许多孩子的错误都是因为读题不准确,凭着自己的第一映像而直接判断,导致在检查时也不能够发现错误。但是,只要教师把题目着重的再读一遍的时,或者带领孩子重新做一遍时,孩子才能发现错误。于是,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往往会认为,孩子太粗心、太马虎了。但是,到底是不是因为孩子粗心、马虎才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呢?其实不然,这主要是因为孩子的审题能力薄弱才导致的。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培养出来的,它需要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漫长过程。从低段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

1动口阅读 读题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第一步。苏霍姆林基说过:“阅读能教给他们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可见阅读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只有通过读题,才能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的思考作准备。由于年级段的不同,孩子的阅读题目的能力水平也不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要求他们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理解能力薄弱我们就必需采取一些有计划、有目的的读题方法的指导。认真读题,读准题目。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我经常发现许多同学喜欢直接用眼睛扫一遍题目就急于动笔,根本就不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他们平时经常做的题目,但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 例如有这样一个道题:有21盆花,送给幼儿园一些还剩7盆,送给幼儿园多少盆? 对于这个题目大部分同学都只粗略的看了一眼就开始做题了。因为孩子们刚刚经历了7的乘法口诀,所以大部分孩子直接就写出了21除以7等于3。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差错,就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让他们在读题时,读懂题目所给的条件,读清题目问的问题,要逐字逐句的理解清楚后再开始答题。另外,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2动手做题,动眼观察 孩子的审题能力的培养不光在于让他们去读题,还要让他们去多做题目。低年级的题目大部分很雷同,有一定的规律性,只要多看写题目,多认识些题目,就能根据一些规律找到解题的方法。 如:每个花坛栽6棵花,3个花坛共栽多少棵花?每个花坛栽6棵花,18棵花栽了多少个花坛? 3个花坛栽了18棵花,平均每个花坛栽多少棵?这些题目大意是相同的,学生做多了,会自然而然的解答,并且找到它的规律性。所以,孩子接触的题目多了,在另一个方面来讲也是有利于审题能力的培养。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低年级题目大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 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观察要有针对性。比如在学习《认识乘法》时,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孩子通过观察知道了鸡是3只3 只在一起的,兔子是2只2只在一起的。这就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主要的信息,以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数量间的特点和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简练明确,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要指向清晰,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画面,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3动手操作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低年级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 摆摆放放。在低年级,有许多实际问题的信息需要到情境图中数一数得到。比如:《平均分》中,求10个圆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几份;10个圆片,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如果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往往会出现分现象,从而导致解题错误。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先自己用圆片分一分,然后在独自填写。在操作时提醒学生注意比较每次操作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正确的分,仔细审题的目的。 折折剪剪。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折折剪剪的过 程中,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如: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次可以得到哪些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等等。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折折拼拼,帮助学生有效地


面对现实13的嘟嘟


孩子读懂数学题,就是所谓的数字阅读能力。

数字阅读能力,是将数字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能力。


数字阅读、与抽象思维、空间想象、逻辑思维等等,都属于数学的底层能力。

但是不要被这些看似高深的字眼所吓倒,因为所有这些能力,都在孩子小时候的数学启蒙阶段都可以涉及到。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


为什么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数学启蒙老师,这是因为:

  1. 【情感诉求】

孩子只有在感到安全的地方才有可能投入学习。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曾指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和社会上的根本诉求就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一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从父母这里开始了追寻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而这两种感觉的底色便是一个孩子从家庭和父母那里得到的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会学习更专心,学得也更轻松。


2. 【生理原因】

人大脑的三个部分,爬虫脑、边缘脑、新皮质是分先后顺序发育完全的。负责处理语言学习、情感发展的是第二部分大脑边缘脑。它的发育完成在4岁左右。


4岁以后,才开始新皮质的发育。新皮质部分也被很多人称作是理性脑,也就是负责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功能。


但是4岁,又只是一个很宽泛的年龄,实际上,孩子在早几年的发育阶段都很不同,而且这也特别正常。


因此,把孩子放进一个虽然同龄、但很可能还不在一个发育阶段的班级里,对孩子来说并不是最优解。


3.【效果最佳】

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用。与其让孩子在课堂上看黑板,在本子上去使劲儿学习,默写好几遍去记忆,不如家长与孩子沉浸在生活中去学习,让孩子去实际操练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3-4岁孩子的注意力,自然时间只有十几分钟,放在课堂上几十分钟无疑是拔苗助长,打压积极性和兴趣。不如在生活中,10分钟左右的互动的效果,要比班上几十分钟有效的多。


孩子从具体事物到数字抽象这个过渡阶段,不是上几堂课就解决的能力。而是需要在大量的生活实际场景中,不断启发,不断引导慢慢才能建立起来。


这些特点都最终指向,启蒙孩子数学的最佳方式就是在家里,由家长亲自来做的效果最好。


也许有些家长感到发怵,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承担起孩子数学启蒙的“重任”。其实,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基本的数学能力大部分家长在生活中都已经在使用。数学启蒙并不是被妖魔化了的那么难。


数字阅读能力

锻炼孩子的数字阅读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故事中融入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进行分析。


让两个孩子自己分饼干,一共有多少,每个人能分到多少。让孩子自己付款冰激凌,给5元,冰激凌多少钱,会找回来多少。


在城市里开车的车速是多少,在高速上的车速是多少,相差多少。


开50公里10分钟可以到达一个地方,如果开车100公里需要多久。


生活中充满了与数字息息相关的场景。


对孩子数字阅读思维的启蒙,不但让孩子在上学做应用题时,对题目的理解会有很大帮助。反过来,也是为孩子的建模能力打基础。


(建模就是把实际情况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对真实的实际生活场用数字进行还原。这虽然是高阶数学中的能力,但是它起始于数字阅读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