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標點符號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簡憚噠筷樂

藝嶼EYESVOT |標點符號

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藝嶼陪我一起聊聊文化那些事兒。

上古時代

上古時代是沒有標點符號的,這也很好理解,在當時,書寫材料很珍貴,而且在紙還沒有發明的時候,在龜甲、獸骨、竹簡、木牘等上面書寫都是不大容易的事情,書寫空間自然是能省則省,這種情況下讓標點佔了地方,相當不划算。

甲骨
銘文


竹簡



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語言也不斷地向前發展,這時候人們就發現,由於沒有隔斷,對同一段文字可能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解,由於人們需要表達得更加精確,人們就開始運用簡單的標點符號了。

漢朝

在漢朝時一些人開始採用“離經”的方法來斷句,鄭玄注《禮經》曰:

“離經,斷句絕也”

其實也就是兩句話之間有一個空格或是一道豎線(|)、短橫線(-)。

但是這種方法並沒有被普遍地使用。當時還有人在句後畫一勾(✔)以作為一種助讀標記符號,可視為標點符號的萌芽

東漢

到了東漢這個助讀符號“✔”被“、”和“↓”兩種符號代替,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

“↓”

“鉤識也,居月切”

“、”

“有所絕止,而識之也,主庾切”

“、”和“↓”大致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逗號與句號,一個表示句中停頓,另一個表示句末停頓。

宋朝

到了宋朝人們開始用大中小的圓圈來標讀文字,《四書章句集註》中,每章之前用大的“〇”,每句之後用“。”,這就是用來表示語音停頓的句讀(duò),

“句”表示語意語氣上都比較完整,“讀”則表示語意未完的語氣停頓,

依然可以看作古代漢語中的句號與逗號。

這一時期還用“∨”或“∧”作為段落號,書中還會在精彩句子旁用空心(○)或實心(●)的圓點做記號。

明代

明代時刊本小說盛行,這時期又多出了兩個符號,人名旁邊用單直線“│”,地名旁邊用雙直線“‖”。

現代標點

中國自己的標點符號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我們現在所用的標點源於歐洲,近代隨著國門的打開,標點也隨之傳入。

張德彝

首個引進國外標點符號的是張德彝,他是京師同文館的首批英文班學生之一,在出訪歐美時記錄西洋標點:

“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如果句意義足,則記。;意未足,則記,;意雖不足,而義與上句黏合,則記;;又意未足,外補充一句,則記:;語之詫異歎賞者,則記!;問句則記?;引證典據,於句之前後記“”;另加註解,於句之前後記();又於兩段相連之處,則加一橫如——。”

歐美環遊記 張德彝

雖然他並不認同西洋標點,認為它過於繁瑣,但還是給一些人提供了新的思路。

1897年王炳章草擬了10種標點贏得一些文人的贊同;

嚴復於1904年寫作《英文漢詁》,這是最早應用外國標點於漢語的著述。

陳望道等人也積極推廣標點符號。

胡適的《論句讀及文字符號》全面闡述了他對句讀以及文字符號的理論思考,是新式標點的奠基之作。

《新青年》全部採用白話排印加上新式標點,使得許多本來採用傳統豎排的報刊紛紛效仿,對標點符號的推廣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北洋政府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發佈《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誕生。

1924年4月4日《國民黨執行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記錄》記載:

會議通過了公文使用標點符號的議案,即〈關於本黨印刷公文、書籍所用圈點之議案〉,這是第一次官方出面規定使用標點符號。

解放區人民政府

解放區人民政府也於1949年2月制定《華北人民政府公文處理暫行規定》,在公文格式中規定了公文一律加標點符號。

新中國成立

新中國成立後,標點符號的完全定型普及,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佈了

《標點符號使用辦法》。當時公佈時規定了14種:句號、問號、歎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括號、引號、破折號、省略號、著重號、書名號、專用號。

之後標點符號又有了新的發展,1990年3月國家文字委員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修訂發行了《標點符號用法》。由原來的14種改為16種,增加了連接號(—)和間隔號(·)兩種。



隨後又經部分修訂,1995年12月13日國家技術監督局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規定常用的標點符號有16種,分點號和標號兩大類。至此,中國標點符號發展得已經很完善了。

點贊、關注、轉發,收藏、評論可供選擇↓↓↓
藝嶼EYESVOT 聊聊藝術那些事兒
下回見……

藝嶼EYESVOT

閬中飛帥,來自有著2300多年曆史的閬中古城,不一樣的視角,不一樣的回答,都是知識點,圈起來,以後要考!

我們的老祖宗最早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

完全是靠語氣助詞以及對語法結構的理解來讀文章。

所以文章都比較難懂,不但閱讀起來很困難,而且很容易產生歧義。

我們小時候經常聽見這樣的故事,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就有好幾種斷句的方法,就會產生不同的意思。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所以到了秦漢時期,文人已經開始對於過去的文章進行斷句,但是也還是沒有專門的標點符號。

到了唐代,開始有文人使用圈和點來標讀文章,相當於現在的句號和頓號,但也僅僅只有斷句的作用,而沒有能夠像現在的標點符號那樣可以表達語氣的符號。

直到近代,隨著西學東漸,歐美的標點符號才進入了中國,中國的有識之士才開始洋為中用土洋結合,發展處屬於自己的標點符號。

到了現在,標點符號就更加完善了。

可以想見,如果沒有標點符號,我們讀文章都會是讀不懂搞不清辨不明的。

我是閬中飛帥,點關注,不迷路。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