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点符号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簡憚噠筷樂

艺屿EYESVOT |标点符号

小伙伴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艺屿陪我一起聊聊文化那些事儿。

上古时代

上古时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也很好理解,在当时,书写材料很珍贵,而且在纸还没有发明的时候,在龟甲、兽骨、竹简、木牍等上面书写都是不大容易的事情,书写空间自然是能省则省,这种情况下让标点占了地方,相当不划算。

甲骨
铭文


竹简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也不断地向前发展,这时候人们就发现,由于没有隔断,对同一段文字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由于人们需要表达得更加精确,人们就开始运用简单的标点符号了。

汉朝

在汉朝时一些人开始采用“离经”的方法来断句,郑玄注《礼经》曰:

“离经,断句绝也”

其实也就是两句话之间有一个空格或是一道竖线(|)、短横线(-)。

但是这种方法并没有被普遍地使用。当时还有人在句后画一勾(✔)以作为一种助读标记符号,可视为标点符号的萌芽

东汉

到了东汉这个助读符号“✔”被“、”和“↓”两种符号代替,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

“↓”

“钩识也,居月切”

“、”

“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主庾切”

“、”和“↓”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逗号与句号,一个表示句中停顿,另一个表示句末停顿。

宋朝

到了宋朝人们开始用大中小的圆圈来标读文字,《四书章句集注》中,每章之前用大的“〇”,每句之后用“。”,这就是用来表示语音停顿的句读(duò),

“句”表示语意语气上都比较完整,“读”则表示语意未完的语气停顿,

依然可以看作古代汉语中的句号与逗号。

这一时期还用“∨”或“∧”作为段落号,书中还会在精彩句子旁用空心(○)或实心(●)的圆点做记号。

明代

明代时刊本小说盛行,这时期又多出了两个符号,人名旁边用单直线“│”,地名旁边用双直线“‖”。

现代标点

中国自己的标点符号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我们现在所用的标点源于欧洲,近代随着国门的打开,标点也随之传入。

张德彝

首个引进国外标点符号的是张德彝,他是京师同文馆的首批英文班学生之一,在出访欧美时记录西洋标点:

“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欧美环游记 张德彝

虽然他并不认同西洋标点,认为它过于繁琐,但还是给一些人提供了新的思路。

1897年王炳章草拟了10种标点赢得一些文人的赞同;

严复于1904年写作《英文汉诂》,这是最早应用外国标点于汉语的著述。

陈望道等人也积极推广标点符号。

胡适的《论句读及文字符号》全面阐述了他对句读以及文字符号的理论思考,是新式标点的奠基之作。

《新青年》全部采用白话排印加上新式标点,使得许多本来采用传统竖排的报刊纷纷效仿,对标点符号的推广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北洋政府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发布《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

1924年4月4日《国民党执行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记录》记载:

会议通过了公文使用标点符号的议案,即〈关于本党印刷公文、书籍所用圈点之议案〉,这是第一次官方出面规定使用标点符号。

解放区人民政府

解放区人民政府也于1949年2月制定《华北人民政府公文处理暂行规定》,在公文格式中规定了公文一律加标点符号。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标点符号的完全定型普及,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

《标点符号使用办法》。当时公布时规定了14种: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括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专用号。

之后标点符号又有了新的发展,1990年3月国家文字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修订发行了《标点符号用法》。由原来的14种改为16种,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两种。



随后又经部分修订,1995年12月13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规定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至此,中国标点符号发展得已经很完善了。

点赞、关注、转发,收藏、评论可供选择↓↓↓
艺屿EYESVOT 聊聊艺术那些事儿
下回见……

艺屿EYESVOT

阆中飞帅,来自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阆中古城,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回答,都是知识点,圈起来,以后要考!

我们的老祖宗最早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完全是靠语气助词以及对语法结构的理解来读文章。

所以文章都比较难懂,不但阅读起来很困难,而且很容易产生歧义。

我们小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故事,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就有好几种断句的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所以到了秦汉时期,文人已经开始对于过去的文章进行断句,但是也还是没有专门的标点符号。

到了唐代,开始有文人使用圈和点来标读文章,相当于现在的句号和顿号,但也仅仅只有断句的作用,而没有能够像现在的标点符号那样可以表达语气的符号。

直到近代,随着西学东渐,欧美的标点符号才进入了中国,中国的有识之士才开始洋为中用土洋结合,发展处属于自己的标点符号。

到了现在,标点符号就更加完善了。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标点符号,我们读文章都会是读不懂搞不清辨不明的。

我是阆中飞帅,点关注,不迷路。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