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破解千古歷史之謎,曹操墓有新進展

一代梟雄曹操,其墓地究竟在何處?歷史上眾說紛紜。

數字技術破解千古歷史之謎,曹操墓有新進展

◆曹操歷史畫像

直至2009年,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被確定為曹操,成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數字技術破解千古歷史之謎,曹操墓有新進展

◆pic/網絡圖 高陵墓挖掘現場

而後在2016~2017年間,更是驚訝發現曹操墓墓室中有三具遺骸,其中一副完整的男性遺骸,判定為60歲左右,專家經過多重比對鑑定,“從此墓葬內發現的一個六十歲左右的男性頭骨,基本上和曹操去世的年齡相符,專家認為應是墓主人曹操。”(出自文章《2009年度河南五大考古發現——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

數字技術破解千古歷史之謎,曹操墓有新進展

◆pic/網絡圖 專家在高陵曹操墓進行考古

有人問,為什麼要這樣肆無忌憚的“考古”?古人講究入土為安,挖掘古墓是否會造成對先人的不敬?

  • 墓葬中珍貴的陪葬品作為彼時朝代等級制度、政治制度、經濟、文化、風俗等的體現,對歷史人文研究起到補充說明的極大作用。

就以本次考古來說,“全面揭露了高陵陵園的主要結構,包括內外夯土基槽、神道、東部建築和南部建築等五個部分”,確認了曹操高陵陵園及相關建築遺蹟的存在。

數字技術破解千古歷史之謎,曹操墓有新進展

◆pic/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官微截圖 曹操墓部分建築遺物

梳理史料,發現《三國志》中記載,曹操曾下令明確表示了自己希望的陵墓形制——“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因此,正好為“薄葬”的民間傳說提供了歷史依據

  • 墓葬中的文物材料填補了中國文物史的空缺與墓葬中保存大量的建築、雕塑在內的文物更是在經歷時間流逝、自然災害、人為破壞等等因素,導致許多墓葬中的歷史材料遭到毀壞,乃至流失。

“千本竹簡腐爛剝落,混泥土粘連在一起,外表絮爛不堪,稍微用力就碎成幾截”。這是在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中出土的5000枚竹簡的真實寫照。其中就有《史記》。由於實際史記在成書前,已被大量修改,而海昏侯與史記成書時期極為貼近,出土版本,極可能是史記的最初版。墓中出土的竹簡或成為推翻歷史的重要依據

數字技術破解千古歷史之謎,曹操墓有新進展

◆pic/經過數字化保護的竹簡

時代總在前進更迭,新與舊之間常常牽絆著各種聯繫。賴於信息時代的完善,感受文化精髓的方式,也從實體博物館逐漸被線上博物館代替。

漫遊在海昏侯國場景,指尖一觸感知文物溫度,親身經歷著海昏侯國的興盛與時代人物背後的色彩。

數字技術破解千古歷史之謎,曹操墓有新進展

一批批文化遺產的數字平臺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方便快捷地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資源服務,成為展示中華歷史文化的重要舞臺。而今,“數字”化更是成為生活各領域的存在新形式。

四維時代,一家致力走在前沿的科技企業。去年便已早早提出“數字萬物”的概念,響應了“數字政府”的國家政策。

數字技術破解千古歷史之謎,曹操墓有新進展

◆pic/【數字萬物4DAGE】計劃 發佈會

從過往的一維空間向二維平面的推進,如今,「數字萬物」計劃,必將推動三維交互時代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