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See You,揭祕ICU

北京東單九號院,是著名的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所在地。百年來,從這裡畢業的莘莘學子,已成為中國醫學界的脊樑。現在,他們又彙集在這裡,為每一位中國老百姓,用平實簡單的語言,做負責任的醫學科普。

近年來,ICU這個名詞已經通過大眾媒體得到廣泛傳播。從出身ICU的臺北市長柯文哲,到火遍朋友圈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再到不久前弗格森老爵爺突發腦溢血手術,成功後也被送進了ICU。ICU似乎離我們很遠,又似乎離我們很近。

但大家都公認的就是,在生命最危急的時刻,ICU將成為守護健康最後的防線。那麼ICU靠什麼起死回生?ICU是不是總能力挽狂瀾?ICU裡如何避免人財兩空?如何選擇要不要進ICU?

這篇推送告訴你!

I See You,揭秘ICU

ICU是重症監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的簡稱,根據專科不同,還會區分為外科ICU (SICU)、內科ICU (MICU)、神經ICU (NICU)、新生兒ICU (NICU)和兒科ICU (PICU)。

01

ICU靠什麼讓病人起死回生?

ICU與普通病房相比最大的差別是人力和設備。

不過ICU並不是儀器設備和高級藥物的簡單堆砌,更重要的其實是人和管理。每張ICU床位平均擁有的醫生和護士人數遠遠多於普通病房,原則上ICU裡一個大夫應當最多管3-4個病人,一個護士最多管2-3人,而且這些大夫和護士是經過專業重症培訓的。

只有掌握專科技術的人員用好高級的設備和恰當的藥物,才能最大程度挽救病人的生命,這兩者缺一不可。

I See You,揭秘ICU

02

ICU是不是總能力挽狂瀾?

當然不是。

危重病人轉入ICU後,有一些能夠好轉,但仍然有相當比例病人會惡化直至死亡。重症醫學業內有一項重要的評價指標是ICU病死率,也就是一段時間內住ICU的病人中死亡或者惡化自動出院的比例,我們病房的粗病死率就常年保持在三四成左右。

如果一個ICU的病死率低,並不一定說明這家ICU水平高,而很可能說明收治的病人太輕了。

總體來說,疾病是否能夠治好,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疾病本身。很多病不治就能好(這個比例其實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另外一些病不論誰治、怎麼治、在哪裡治都能好,還有一些病不論醫護多麼努力、病人和家屬多麼積極,也不論是否轉到全國乃至全球最好的重症監護病房,最終都難逃陰陽相隔的結局,只是推遲了病人離去的時間;剩下的病人才是有可能通過ICU醫護人員和患者及家屬努力而最終轉危為安的病人。

I See You,揭秘ICU

03

哪些病人需要收入ICU?

另一方面,有一些病人病情其實已經處於不可逆的境地,比如伴有全身轉移的晚期腫瘤或無移植機會的終末期器官功能衰竭(腎衰除外),即使收入ICU也很難改變最終結局,但如果本人或家屬仍然希望“搏一把”,ICU也會考慮收治此類病人並實施最後的努力。雖然這些病人收入ICU後常常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些痛苦,即使沒有奇蹟發生,但是對親人來說這些努力可能足以起到很大的安慰作用。

I See You,揭秘ICU

04

ICU是不是很昂貴?

ICU的運轉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和人力,因此費用是比較高的。

ICU的費用與所給予的診治和護理措施有關,國內大多數ICU的費用每天數千至2萬元,其中多數在醫保覆蓋範圍內,不過同樣會涉及一些自費項目,因此具體自付金額很難估計;更難預估的是住院時間,對於大多數危重疾病,無法預測多久能好轉,部分病人會進入“僵持”階段,說好不好,說壞不壞。對大多數家庭來說每天近萬的費用也不會是小數目,當然像2005年哈爾濱天價醫療案500多萬的ICU住院費是極為罕見的。

此外,部分從ICU好轉出院的病人會進入相對較長的失能狀態,從家庭收入來源變成需要花錢照顧的角色,這對很多家庭來說,也意味著相當大的壓力。

I See You,揭秘ICU

05

住ICU有哪些弊端?

這個問題之所以存在,正是因為ICU並不等於保險箱,並不能讓人高枕無憂,而實際上住ICU有很多已知的和未知的弊端。

最大的弊端當然是“治不好,ICU大夫跟家屬一樣,也期望治好每個收治的病人,但是醫學不是萬能的,現實常常事與願違。與“治不好”相輔相成的就是“花錢多”,人財兩空是大家都不願意接受的結果。

其次,對病人來說,住ICU常常是“遭罪”的,尤其是神志清楚的病人,除了疾病本身的症狀外,ICU診治所包括的各種穿刺、置管、翻身和吸痰也常常伴隨著疼痛或不適,病房內24小時不間斷照明、此起彼伏的各種儀器報警聲,都會成為不適的來源,很多病人從ICU轉出後感覺曾去了人間地獄,寧死不來第二次。

再次,ICU不允許家屬長時間陪伴,每天只有半個小時的探視時間。對於最終未能好轉的病人來說,

臨終的這段時間家屬無法陪伴其實是莫大的遺憾

最後,ICU的診療措施和環境本身就是醫源性傷害的來源,比如院內感染、穿刺併發症等等,雖然有很多預防措施,但是這些傷害一旦發生,對於危重病人來說有可能就是致命的。

I See You,揭秘ICU

06

如何選擇要不要進ICU?

這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應當個體化分析。從ICU專科醫生的角度看,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1)年齡和基礎生活質量;

(2)導致本次入院疾病的可逆性以及預期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3)本人和家屬意願;

(4)經濟基礎;

(5)能夠獲得的醫療資源。

其中第2條是核心,但專業性太強,醫患雙方信息不對等的問題極為突出,甚至很多時候醫生也無法準確判斷預後,進一步增加了決策難度。

I See You,揭秘ICU

攝影:翁利

I See You,揭秘ICU

江偉

I See You,揭秘ICU

東單九號院

面向大眾普及的醫學資訊

來自東單三條九號的校友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出品人:東單九號院健康理事會

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歡迎轉發給親朋好友及朋友圈!

“東單九號院”只做科普,不做診療。如有疾病,請儘早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