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溥儀不退位,不簽退位詔書,歷史走向會如何?

571226719

溥儀不退位不會左右歷史的走向,反而會招致愛新覺羅家族的滿門抄斬!

我是荒野歷史,對於清朝的研究比較多的是放在甲午戰爭上,然而末代皇帝溥儀最近也讓我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不是因為他多麼有才華而是我對他的人格產生了質疑。人們都說溥儀是一個時代的悲哀因為他的一生不是在主宰時代,而是時代在主宰他。我卻不以為然!


首先我要說的是溥儀退不退位並不是溥儀所能決定的,因為他登基時才三歲朝政由他的父親攝政王載灃把握,載灃辭職後溥儀也才不到6歲掌握政權的又變成了隆裕太后,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一再逼宮,作為女人的隆裕太后和一個年僅6歲的皇帝經常是被逼得報團大哭。載灃退休後朝政軍事大權悉數落入袁世凱之手,加上袁世凱與革命軍的利益交換,擁護清王朝的新軍盡數倒戈!此時的清廷已是大廈將傾。


作為母親的隆裕太后,想要保住母子性命只能無奈選擇投降。假設隆裕太后垂死掙扎不僅會讓北洋新軍血洗紫禁城還會讓愛新覺羅家族陷入被屠殺的深淵,清廷的迂腐已經讓底層的人民怒不可揭,革命成為人民心之所向,此時逆流而行清廷只會招來人民憤怒!到那時北洋新軍同革命軍一同攻入紫禁城不光文武百官會被斬殺,隆裕與溥儀也難逃一死!

當然有人會說

袁世凱為了壓制革命軍不會對清廷下死手,然而革命軍在袁世凱年前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難敵北洋新軍。袁世凱完全可以以清廷的名義先滅革命軍再轉而血洗紫禁城,這樣他的利益也將會最大化,袁世凱沒有這麼做因為他所長要的也是一個共和的中國!



荒野歷史

清朝末年,對於清王朝控制下的整個中國未來走向大體有兩種: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派以袁世凱為首的君主立憲改良派。本來君主立憲的走向是最為明朗的,但隨著清廷主要掌權皇族的一再敷衍,其實際是阻礙君主立憲。這引起全國資產階級的不滿,為逼迫朝廷儘快君主立憲,發動所謂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初衷是逼迫清廷讓步,將君主立憲實際性的展開。

辛亥革命打響之後的幾個月內,南方革命黨派與北方清廷新軍進行了多次談判。其中尤為重要的一條談判內容就是皇帝是否退位,是否優待皇室。此時,

袁世凱作為清廷權力的實際掌握者,其控制的新軍與南方革命黨派軍事力量持平。在辛亥革命之後的數十天內,出現這樣詭異的格局。南方革命黨人推選黎元洪為大都督,成立中華民國。而北方仍為皇帝治下的清王朝。此時清廷面對的有兩條道路。

第一條:退位,確保優待皇室。歷史證明,溥儀宣佈退位,得到民國政府優待。只是後來溥儀為張勳所誤,試圖復辟,後被馮玉祥趕出故宮。

第二條:拒不退位,死磕到底。此時的清王朝,實際權力在袁世凱的掌控之中,清朝新軍力量不容小覷。假使皇室拒不退位,而袁世凱又政治立場堅決。那麼,後來的歷史走向只能是南北內戰。短時間內,南北雙方力量持恆,不會出現太大的政治變革,只能維持南方中華民國,北方清王朝的局面。

但隨著南方革命的成功,北方必受影響。長時間來看,北方早晚會出現一個北方版的辛亥革命。屆時南北雙方政治意圖吻合,也就重新統一,建立中華民國。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清王朝拒絕退位可以暫時延緩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步伐,但其決定不了歷史走向。即使不退位,也會淹沒在歷史進程中,自取滅亡。


君之所見

溥儀,1906年生,1909年即位,大概3歲。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溥儀便宣佈退位,此時的溥儀才不過6歲。

一個6歲的孩子,能知道什麼。想想我們自己6歲的時候,是不是都還在媽媽的懷裡撒嬌。隆裕太后和溥儀,孤兒寡母的,只能依靠外人 這個外人就是袁世凱。


此時的大清帝國,朝政基本掌握在袁世凱的手裡。通過小站練兵,大清帝國的八旗鐵騎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袁世凱的新軍。

從某種意義來說,溥儀只是個幌子,袁世凱才是真正的實權人物。辛亥革命爆發後,溥儀籤不簽退位詔書都一樣,因為袁世凱已經和革命黨人談好了條件了,退位詔書只不過是一張紙。

即使隆裕太后和皇室貴族堅決不簽訂詔書,對於歷史根本就不會有任何影響,手握重兵的袁世凱可以有一百種方法去簽訂這個詔書,大不了就用武力。當年司馬炎是如何對待高貴鄉公曹髦,血淋淋的例子。



說白了,這個題目本身就是個偽命題。退位詔書這個事情,溥儀或者說隆裕太后是非簽不可的,因為他沒有拒絕的能力。


小鎮月明

清朝滅亡的時候,不管溥儀退不退位,是否簽退位詔書,都沒什麼區別,只是溥儀負隅頑抗的話,可能要死的難堪點。他知趣地體面退位,還享受了民國政府給的優待。每年還有400萬兩銀子用,另外宮廷衛隊、服務人員等都歸他使用,皇家的名號仍然使用,私有財產和皇室陵寢得到保護,簡直與英女王無異。

當時的天下大勢,清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了,除了袁世凱及北洋系另立山頭外,原來由大清任命的各省總督巡撫也早與清政府離心離德,除了極少數如張勳這樣的人,清王朝想東山再起完全不可能了。哪怕是張勳想復辟,也是居心不良,借復辟控制朝政而已,談不上說對清朝忠心耿耿。

如果溥儀拒不退位,那麼等待他的有可能遭到滅門之禍。雖然20世紀初社會文明程度已相對較高,但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可不是那麼溫馨的。十月革命後,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七口就被滅門。清儀如果不主動退出,下場將與沙皇無異。

所以,不論溥儀如何選擇,對後世的歷史走向沒有太大影響。至於溥儀後來投靠日本建立偽滿洲國,並沒有什麼作用,即使溥儀早死了,日本人也可以隨便拖個清皇族後裔當傀儡。


華哥雜談

如果溥儀不退位,那麼它肯定,也只能是傀儡皇帝,並且會出現有像袁世凱這樣的野心家操縱政治局面。滿清也只是名存實亡。



我們縱觀溥儀從出生到當偽滿洲國皇帝,他的一生都被操縱,只是因為自己是清朝最後的皇帝,它就註定是政治的犧牲品。



不退位也會遲早有人逼他退位。因為權力集中在各地強勢的軍閥手上,依然阻止不了清王朝的覆滅以及中國的割據局面。因為清朝那個時候已經控制不了全國的局面,從武昌起義後各省份的紛紛宣告獨立我們就可以看出。



溥儀退位與否依然改變不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因為歷史的發展的必然性,封建社會已經走向衰老,倒下只是時間問題。



歷史本來不容假設,因為我們是站在一個過來者的角度來看待的問題。如果一定要假設,一定要放到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下進行考慮。


簡單的小童鞋

這種幾乎不可能。清朝那個時候除非慈禧在世,有可能延緩滅亡的時間,卻無法阻止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清朝那個時候,已經將兵權都交給了袁世凱,北洋軍只聽袁世凱的話,根本連清王室的話,根本就調不動北洋軍了。何況,清朝此時的國庫基本也是囊中羞澀。僅有的一點錢也讓隆裕給了袁世凱辦新軍了。而清王室之中,能善於駕馭袁世凱的慈禧早就去世了。以載灃和隆裕的政治水平,怎麼可能玩的過袁某人呢。更有甚者,此時的袁世凱二度出山,手握軍權,就是清王室也不敢奈何於他。南方的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在這種情勢之下,還需要袁世凱來苦撐危局,清王室的滅亡只是大廈將傾,就像一個四面透風的屋子,上面透風漏雨,經不起風吹雨打了。溥儀最多隻是個象徵性的皇帝,並沒有實權。而且他和他的祖先康熙比起來,根本就不值一提。還只是個孩子。只有順應潮流,才能保住身家性命。籤不籤都得籤。這由不得他了。況且中國每次改朝換代,末代君主能夠有好下場的並不多。而溥儀也是無辜的,是歷史的受害者。但是無論袁世凱還是蔣介石,都沒有準備把他殺了。這已經很不錯了。中國歷史民主化進程會繼續下去,中國的未來可以肯定還是民主共和政體。因為辛亥革命,喚醒了中國人追求民族的思潮。這是不可阻擋不可逆轉的潮流。任何想獨裁復辟的封建思想,到最後都只能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灘上了。也就是說決定歷史走向的不是溥儀等人所能決定的。而是辛亥革命已經使民主化的潮流深入人心。所以到後來才有像毛澤東周恩來等無數優秀青年走上了為勞苦大眾謀幸福的職業革命家。為了改變少數人剝削大多數人,為了勞苦大眾可以享受到應有的尊嚴和福利而奮鬥的偉大歷史變革。


薛仔雲

當時,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已經是清朝最後的主力軍了。溥儀同不同意沒意義,因為他還是個小孩!一個吃奶的孩子懂什麼?他懂你不給他餵奶,他就哭!他就不同意!!哈哈。再者,滿清也沒有實力去拒絕袁世凱的提議。

袁世凱和革命黨在南方打了個平分秋色。革命雖然勢頭正猛,但是孫中山這樣的民族領袖明白,當時起義的水份多。而,中國的廣大百姓對於革命還是不瞭解。

讀魯迅的文章,你就知道當時社會的愚昧和無知。

感謝孫中山先生的大義!讓出總統職位給袁世凱。中山先生不愧是國父。沒有他的付出,中國可能會直接走向分裂割據。帝國主義勢力可能真的會扶持傀儡,瓜分中國。尤其是日本,真是不敢想象。

迴歸主題。雖然,溥儀年幼不當政。但是,我們設想下,如果滿清政府不同意退位。迎接他的只是武裝奪權。肯定會有忠於清朝的滿族大臣發兵救主。按照部隊實力和社會發展來說,滿清也就是多抵抗一年半載。

運氣好點,依靠某個帝國主義,可能割據一塊地方。例如,成為偽滿洲國這樣的傀儡。不過,中國一直是一個完整的統一國家。滿清的割據,最多撐五十年,中國必將再次統一!


勇戰王聊歷史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溥儀所代表的的清皇室只是袁世凱手中的談判籌碼,而且他就是待宰的羔羊,無論他退不退位,都會被趕下皇位,他無法阻擋歷史走向。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此時清王朝手中唯一的軍隊就是北洋新軍,但是清王朝此時已經指揮不動軍隊,無奈只能請袁世凱出山,袁大頭就地起價,直接成了內閣總理,取得了清王朝的軍政大權,而清皇室就是一直被拔了毛的鳳凰,就等著“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任人宰割的命運。袁世凱一邊打疼革命軍,一邊開始談判,在雙方討價還價中,清皇室成為袁世凱與革命黨談判的籌碼,以宣統退位為條件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

溥儀退位是清皇室最好的選擇,如果溥儀不退位,那麼就會被袁世凱用武力逼著退位,甚至溥儀及其清皇室會被袁世凱殺掉,從而結束清王朝的封建統治。

溥儀的退位是逼不得已的選擇,不是他想不想的問題,是他必須要退位,他無法阻擋歷史走向。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這又是個奇怪的問題,溥儀當時才六歲,哪兒懂這個東西,都是隆裕太后管的。

咱們就假定一個最糟糕的結局,就是清帝不退位。結果就是袁世凱宣佈起義加入革命,然後跟著驅逐韃虜,殺光愛新覺羅一族,最後東北和少數民族地區宣佈獨立,袁世凱與孫中山陷入扯皮當中。至於再怎麼走就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推測的了了。

但問題就出來了,誰都知道不同意就是作死,那太后為什麼不同意退位。所以這個不同意退位的假設就有問題,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都不會覺得他們不退位。退一萬一步他們就是君王死社稷,袁世凱當時掌握了北京,他隨便都有辦法逼他們簽字,甚至代簽都有可能,無非就是名聲不好聽。

當然也不是不會出現更糟糕的局面,假如某個死忠清廷的八旗大臣又手上有點人手以及能出入宮廷。埋伏起來暗殺袁世凱或者暗殺溥儀太后都可能造成和平退位破局,只是這也太玄幻了點。


臥家人

1912年2月12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頒佈退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滅亡,實現了政權的和平移交。要是溥儀不退位鬧到流血衝突的程度,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看中國要出大麻煩。

1、辛亥革命看似如火如荼,大多數省分都成立了革命政府,但滿清權貴還是很有實權的。比如東北地區就是到了張作霖成為東北王時期,滿族權貴也是他不得不倚重的力量。也就是說滿清權貴不是沒有反擊之力,只不過是不願意同歸於盡罷了。一旦溥儀不退位被殺,全國戰火立馬再起。

2、當時的中國被列強環伺,日本垂涎東北,英國圖謀西藏,法蘭西窺伺廣西、雲南,沙俄看著新疆、外蒙流口水,只是缺少一個佔據中國領土的藉口罷了。可以說正是清帝頒佈退位詔書,提出反對分裂的號召,才保證了滿、蒙、疆、藏地區的安定和順利移交,維護了中國領土的統一。

3、故宮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內部收藏的各種珍貴文物、國寶更是數不勝數。一旦溥儀不退位,北洋軍攻入故宮,在兵災之下這些中國的珍貴寶物都會被毀,咱們今天還能不能看到完整的故宮都不一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