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溥仪不退位,不签退位诏书,历史走向会如何?

571226719

溥仪不退位不会左右历史的走向,反而会招致爱新觉罗家族的满门抄斩!

我是荒野历史,对于清朝的研究比较多的是放在甲午战争上,然而末代皇帝溥仪最近也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不是因为他多么有才华而是我对他的人格产生了质疑。人们都说溥仪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的一生不是在主宰时代,而是时代在主宰他。我却不以为然!


首先我要说的是溥仪退不退位并不是溥仪所能决定的,因为他登基时才三岁朝政由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把握,载沣辞职后溥仪也才不到6岁掌握政权的又变成了隆裕太后,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一再逼宫,作为女人的隆裕太后和一个年仅6岁的皇帝经常是被逼得报团大哭。载沣退休后朝政军事大权悉数落入袁世凯之手,加上袁世凯与革命军的利益交换,拥护清王朝的新军尽数倒戈!此时的清廷已是大厦将倾。


作为母亲的隆裕太后,想要保住母子性命只能无奈选择投降。假设隆裕太后垂死挣扎不仅会让北洋新军血洗紫禁城还会让爱新觉罗家族陷入被屠杀的深渊,清廷的迂腐已经让底层的人民怒不可揭,革命成为人民心之所向,此时逆流而行清廷只会招来人民愤怒!到那时北洋新军同革命军一同攻入紫禁城不光文武百官会被斩杀,隆裕与溥仪也难逃一死!

当然有人会说

袁世凯为了压制革命军不会对清廷下死手,然而革命军在袁世凯年前就是一群乌合之众难敌北洋新军。袁世凯完全可以以清廷的名义先灭革命军再转而血洗紫禁城,这样他的利益也将会最大化,袁世凯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所长要的也是一个共和的中国!



荒野历史

清朝末年,对于清王朝控制下的整个中国未来走向大体有两种: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派以袁世凯为首的君主立宪改良派。本来君主立宪的走向是最为明朗的,但随着清廷主要掌权皇族的一再敷衍,其实际是阻碍君主立宪。这引起全国资产阶级的不满,为逼迫朝廷尽快君主立宪,发动所谓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初衷是逼迫清廷让步,将君主立宪实际性的展开。

辛亥革命打响之后的几个月内,南方革命党派与北方清廷新军进行了多次谈判。其中尤为重要的一条谈判内容就是皇帝是否退位,是否优待皇室。此时,

袁世凯作为清廷权力的实际掌握者,其控制的新军与南方革命党派军事力量持平。在辛亥革命之后的数十天内,出现这样诡异的格局。南方革命党人推选黎元洪为大都督,成立中华民国。而北方仍为皇帝治下的清王朝。此时清廷面对的有两条道路。

第一条:退位,确保优待皇室。历史证明,溥仪宣布退位,得到民国政府优待。只是后来溥仪为张勋所误,试图复辟,后被冯玉祥赶出故宫。

第二条:拒不退位,死磕到底。此时的清王朝,实际权力在袁世凯的掌控之中,清朝新军力量不容小觑。假使皇室拒不退位,而袁世凯又政治立场坚决。那么,后来的历史走向只能是南北内战。短时间内,南北双方力量持恒,不会出现太大的政治变革,只能维持南方中华民国,北方清王朝的局面。

但随着南方革命的成功,北方必受影响。长时间来看,北方早晚会出现一个北方版的辛亥革命。届时南北双方政治意图吻合,也就重新统一,建立中华民国。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清王朝拒绝退位可以暂时延缓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步伐,但其决定不了历史走向。即使不退位,也会淹没在历史进程中,自取灭亡。


君之所见

溥仪,1906年生,1909年即位,大概3岁。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溥仪便宣布退位,此时的溥仪才不过6岁。

一个6岁的孩子,能知道什么。想想我们自己6岁的时候,是不是都还在妈妈的怀里撒娇。隆裕太后和溥仪,孤儿寡母的,只能依靠外人 这个外人就是袁世凯。


此时的大清帝国,朝政基本掌握在袁世凯的手里。通过小站练兵,大清帝国的八旗铁骑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袁世凯的新军。

从某种意义来说,溥仪只是个幌子,袁世凯才是真正的实权人物。辛亥革命爆发后,溥仪签不签退位诏书都一样,因为袁世凯已经和革命党人谈好了条件了,退位诏书只不过是一张纸。

即使隆裕太后和皇室贵族坚决不签订诏书,对于历史根本就不会有任何影响,手握重兵的袁世凯可以有一百种方法去签订这个诏书,大不了就用武力。当年司马炎是如何对待高贵乡公曹髦,血淋淋的例子。



说白了,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个伪命题。退位诏书这个事情,溥仪或者说隆裕太后是非签不可的,因为他没有拒绝的能力。


小镇月明

清朝灭亡的时候,不管溥仪退不退位,是否签退位诏书,都没什么区别,只是溥仪负隅顽抗的话,可能要死的难堪点。他知趣地体面退位,还享受了民国政府给的优待。每年还有400万两银子用,另外宫廷卫队、服务人员等都归他使用,皇家的名号仍然使用,私有财产和皇室陵寝得到保护,简直与英女王无异。

当时的天下大势,清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除了袁世凯及北洋系另立山头外,原来由大清任命的各省总督巡抚也早与清政府离心离德,除了极少数如张勋这样的人,清王朝想东山再起完全不可能了。哪怕是张勋想复辟,也是居心不良,借复辟控制朝政而已,谈不上说对清朝忠心耿耿。

如果溥仪拒不退位,那么等待他的有可能遭到灭门之祸。虽然20世纪初社会文明程度已相对较高,但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可不是那么温馨的。十月革命后,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七口就被灭门。清仪如果不主动退出,下场将与沙皇无异。

所以,不论溥仪如何选择,对后世的历史走向没有太大影响。至于溥仪后来投靠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并没有什么作用,即使溥仪早死了,日本人也可以随便拖个清皇族后裔当傀儡。


华哥杂谈

如果溥仪不退位,那么它肯定,也只能是傀儡皇帝,并且会出现有像袁世凯这样的野心家操纵政治局面。满清也只是名存实亡。



我们纵观溥仪从出生到当伪满洲国皇帝,他的一生都被操纵,只是因为自己是清朝最后的皇帝,它就注定是政治的牺牲品。



不退位也会迟早有人逼他退位。因为权力集中在各地强势的军阀手上,依然阻止不了清王朝的覆灭以及中国的割据局面。因为清朝那个时候已经控制不了全国的局面,从武昌起义后各省份的纷纷宣告独立我们就可以看出。



溥仪退位与否依然改变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因为历史的发展的必然性,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老,倒下只是时间问题。



历史本来不容假设,因为我们是站在一个过来者的角度来看待的问题。如果一定要假设,一定要放到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下进行考虑。


简单的小童鞋

这种几乎不可能。清朝那个时候除非慈禧在世,有可能延缓灭亡的时间,却无法阻止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清朝那个时候,已经将兵权都交给了袁世凯,北洋军只听袁世凯的话,根本连清王室的话,根本就调不动北洋军了。何况,清朝此时的国库基本也是囊中羞涩。仅有的一点钱也让隆裕给了袁世凯办新军了。而清王室之中,能善于驾驭袁世凯的慈禧早就去世了。以载沣和隆裕的政治水平,怎么可能玩的过袁某人呢。更有甚者,此时的袁世凯二度出山,手握军权,就是清王室也不敢奈何于他。南方的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在这种情势之下,还需要袁世凯来苦撑危局,清王室的灭亡只是大厦将倾,就像一个四面透风的屋子,上面透风漏雨,经不起风吹雨打了。溥仪最多只是个象征性的皇帝,并没有实权。而且他和他的祖先康熙比起来,根本就不值一提。还只是个孩子。只有顺应潮流,才能保住身家性命。签不签都得签。这由不得他了。况且中国每次改朝换代,末代君主能够有好下场的并不多。而溥仪也是无辜的,是历史的受害者。但是无论袁世凯还是蒋介石,都没有准备把他杀了。这已经很不错了。中国历史民主化进程会继续下去,中国的未来可以肯定还是民主共和政体。因为辛亥革命,唤醒了中国人追求民族的思潮。这是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潮流。任何想独裁复辟的封建思想,到最后都只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滩上了。也就是说决定历史走向的不是溥仪等人所能决定的。而是辛亥革命已经使民主化的潮流深入人心。所以到后来才有像毛泽东周恩来等无数优秀青年走上了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职业革命家。为了改变少数人剥削大多数人,为了劳苦大众可以享受到应有的尊严和福利而奋斗的伟大历史变革。


薛仔云

当时,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已经是清朝最后的主力军了。溥仪同不同意没意义,因为他还是个小孩!一个吃奶的孩子懂什么?他懂你不给他喂奶,他就哭!他就不同意!!哈哈。再者,满清也没有实力去拒绝袁世凯的提议。

袁世凯和革命党在南方打了个平分秋色。革命虽然势头正猛,但是孙中山这样的民族领袖明白,当时起义的水份多。而,中国的广大百姓对于革命还是不了解。

读鲁迅的文章,你就知道当时社会的愚昧和无知。

感谢孙中山先生的大义!让出总统职位给袁世凯。中山先生不愧是国父。没有他的付出,中国可能会直接走向分裂割据。帝国主义势力可能真的会扶持傀儡,瓜分中国。尤其是日本,真是不敢想象。

回归主题。虽然,溥仪年幼不当政。但是,我们设想下,如果满清政府不同意退位。迎接他的只是武装夺权。肯定会有忠于清朝的满族大臣发兵救主。按照部队实力和社会发展来说,满清也就是多抵抗一年半载。

运气好点,依靠某个帝国主义,可能割据一块地方。例如,成为伪满洲国这样的傀儡。不过,中国一直是一个完整的统一国家。满清的割据,最多撑五十年,中国必将再次统一!


勇战王聊历史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溥仪所代表的的清皇室只是袁世凯手中的谈判筹码,而且他就是待宰的羔羊,无论他退不退位,都会被赶下皇位,他无法阻挡历史走向。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此时清王朝手中唯一的军队就是北洋新军,但是清王朝此时已经指挥不动军队,无奈只能请袁世凯出山,袁大头就地起价,直接成了内阁总理,取得了清王朝的军政大权,而清皇室就是一直被拔了毛的凤凰,就等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的命运。袁世凯一边打疼革命军,一边开始谈判,在双方讨价还价中,清皇室成为袁世凯与革命党谈判的筹码,以宣统退位为条件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溥仪退位是清皇室最好的选择,如果溥仪不退位,那么就会被袁世凯用武力逼着退位,甚至溥仪及其清皇室会被袁世凯杀掉,从而结束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溥仪的退位是逼不得已的选择,不是他想不想的问题,是他必须要退位,他无法阻挡历史走向。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这又是个奇怪的问题,溥仪当时才六岁,哪儿懂这个东西,都是隆裕太后管的。

咱们就假定一个最糟糕的结局,就是清帝不退位。结果就是袁世凯宣布起义加入革命,然后跟着驱逐鞑虏,杀光爱新觉罗一族,最后东北和少数民族地区宣布独立,袁世凯与孙中山陷入扯皮当中。至于再怎么走就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推测的了了。

但问题就出来了,谁都知道不同意就是作死,那太后为什么不同意退位。所以这个不同意退位的假设就有问题,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觉得他们不退位。退一万一步他们就是君王死社稷,袁世凯当时掌握了北京,他随便都有办法逼他们签字,甚至代签都有可能,无非就是名声不好听。

当然也不是不会出现更糟糕的局面,假如某个死忠清廷的八旗大臣又手上有点人手以及能出入宫廷。埋伏起来暗杀袁世凯或者暗杀溥仪太后都可能造成和平退位破局,只是这也太玄幻了点。


卧家人

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灭亡,实现了政权的和平移交。要是溥仪不退位闹到流血冲突的程度,以当时的历史条件看中国要出大麻烦。

1、辛亥革命看似如火如荼,大多数省分都成立了革命政府,但满清权贵还是很有实权的。比如东北地区就是到了张作霖成为东北王时期,满族权贵也是他不得不倚重的力量。也就是说满清权贵不是没有反击之力,只不过是不愿意同归于尽罢了。一旦溥仪不退位被杀,全国战火立马再起。

2、当时的中国被列强环伺,日本垂涎东北,英国图谋西藏,法兰西窥伺广西、云南,沙俄看着新疆、外蒙流口水,只是缺少一个占据中国领土的借口罢了。可以说正是清帝颁布退位诏书,提出反对分裂的号召,才保证了满、蒙、疆、藏地区的安定和顺利移交,维护了中国领土的统一。

3、故宫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内部收藏的各种珍贵文物、国宝更是数不胜数。一旦溥仪不退位,北洋军攻入故宫,在兵灾之下这些中国的珍贵宝物都会被毁,咱们今天还能不能看到完整的故宫都不一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