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從PKU畢業的人,如今都生活的怎麼樣?

ipgks

北大出了很多名人,其中比較奇葩的是賣豬肉的陸步軒。

從早年經歷來看,他以文科狀元的身份進入北大中文系,畢業後又被分配到一個柴油機廠,最後下海經商。他其實做過很多職業,不過最著名的是眼睛肉店老闆。

根據網上的很多資料顯示,陸步軒賣豬肉的方法和效率,都比同一個市場的其他人高。

據說他賣的是土豬肉,所以當別人還在辛苦的販賣時,他的攤位已經賣完了所有的肉。

從2016年9月開始,陸步軒帶著自己團隊收購了一家陝西的食品公司,現在以這家食品公司已經入駐天貓商城,並開設了自己的直營店。

從當年敢於下海經商,到現在經營自己的豬肉網店,可以說陸步軒一直都在與時俱進。

另外一個比較勵志的北大畢業生,是新東方英語的創始人俞敏洪。

可以說,如果不是機緣巧合,也許俞敏洪當年就在南部的大學,結束自己的大學生涯。

但就算俞敏洪幸運的進入北大,也過著對他自己來說有點暗無天日的生活。

經過了生病復學,努力學習英語,然後創辦新東方英語。

俞敏洪的經歷可謂一波三折,但總的來說是成功的。

不過更多的北大畢業生,可能會有一份相對安穩的工作,但不一定有輝煌的人生。

這句話可以,讓同為北大畢業生的王文良來詮釋。

他曾著有一本書,名字就叫《北大畢業等於0》。

他也經歷了從政府部門到下海經商,再到北大客座教授的歷程。

其實所謂北大畢業生只是一個共同的身份,一段共同的經歷,至於他們從北大畢業之後究竟能幹什麼,最主要的還是看個人的心性與能力。


鎂客網

我是1999年以市文科第一的成績進入北大,要知道是在高考第一難的河南省,要知道我們市有1300萬人,相當於歐洲一箇中等國家的人口。但是進入了北大我發現,身邊省狀元都30幾個,其中一個還在我一個宿舍,所以那點成就感立即就沒了。



雖然上了信息管理系,但是我們這個專業作為試驗品,頭兩年被劃到當時的文科實驗班上課(現在元培學院的前身)。學了兩年文史哲基礎課,跟新聞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這個班有一個好,文史哲三個系都派最好的老師來上課。那時候的老師,有錢理群、閆步克、陳平原,班主任是最近說有人要“搞臭北大”的溫儒敏。不過他其實已經離開北大很久了,去了山東大學再就業,弄了個一級教授。


兩年之後,我們這個專業又集體轉到了剛成立的新聞與傳播學院,就是最近出了賣校徽口紅女生那個學院,著名的院友有劉璇、桑蘭、康輝等。你看出來了,都是文體跨界的。當時北大有兩個最沒文化的院系,一個是法學,一個是新聞,是特招名人明星最喜歡去的院系。


寫了這麼多,好像跑題了,還沒到畢業以後都生活得怎麼樣。


先說我自己,畢業以後進了某國有新聞單位,幹了13年新聞工作,職位混到五級職員(相當於正處級)。然後一時衝動,裸辭去了企業打工。


再說我們專業,一共15個人,9女6男,那時候還沒有大規模擴招,還是小班居多。畢業後,全班同學基本都在新聞相關的單位工作,基本上也都在北京生活,混得不算特別好,但也都不差。從政的有在中央核心部委,有給大領導當秘書,在企業的有做到國企副總、外企部門Leader。


再說整體印象,北大人整體來說比較自由隨性,沒有那麼強的功利心(留校當老師或者做行政的或許例外)。很多人印象中,北大出來的學生,體制內的多,當官的多,但是當大官的少,主要崗位偏文字或者專業技術。有人盤點過北大出來的高官,看起來很多很多,其實位置高的也就那幾個,總體上還是以中層為主。


北大畢業的人,普遍被認為比較關心社會,喜歡追求自由,總體是這樣的。但是也有不少人覺得,多賺錢、往上混,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才是重要的。最近北大嶽同學的事情出來,我在一個幾百人的校友群,就看到不少人持這樣的觀點。


當然你也不能說這樣就有什麼錯。過好自己的日子,不作惡,不危害別人,就是一個合格的人。而且我發現,無論在什麼崗位上,北大學生大多都把那個工作做得比別人好一些,這其實已經很難得。但嚴格來說,這又不符合大眾對北大學生的期待,甚至會被劃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我的看法是,對嶽同學這樣的人,要珍惜、愛護,至少別打擊恐嚇,也別冷嘲熱諷。對只求過好自己日子的北大人,也要抱有同情的理解,這畢竟是人類中大多數人的生存狀態。


不可否認北大是有光環的,關於北大的事,原本不是新聞的也能成為事件。但是這種光環有正反兩種效果,小失誤會被放大,招罵比較多,但也因此可以享受到不一樣的便利和關注。無論是北大還是北大畢業生,還是應該揣一顆平常心,同時不放棄追求卓越的心。北大也沒什麼了不起。但畢竟你是北大。


新聞考古

我2004年進入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讀本科,四年後繼續讀碩士,2010年從北大畢業。

我當年的同學裡面,有少數幾個也在美國。有一位已經是德州大學的助理教授,有一位在一家醫藥公司做市場方面的工作,還有一位在一家華人媒體做主播。

但我想,單純比較大家生活過得怎樣,對於北大人來說有點沒意思。北大的傳統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我在這裡舉幾個例子,都是我們學院畢業的校友。

一個是民謠歌手邵小毛(邵夷貝),她寫了不少歌。如果說她的歌有什麼特點,我覺得就是其中的“新聞感”,也就是對世事的關切,比如《致老去的我》《天空夢》《灰色的孩子》等等。

另一個是畢業後去了某金融機構工作的師弟,他幹了兩年之後突然辭職回家,當一個純正的無業遊民,因為他要重新追求人生的意義,去尋找創造更多東西的可能性。

還有一個是我的同班同學,前兩天剛聽到她的近況。她畢業後去了某部委下屬單位,在旁人看來也是豔羨的工作。但是前兩年她逐漸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那裡的環境,於是辭職,一半時間做特約撰稿人,一半時間經營一家餐廳,過著更加自由的生活。

我想,北大這塊招牌確實能幫助人獲得更好的生活。但更重要的是,在北大校園裡“燻”了幾年之後,北大人應該更懂得自由的取捨。不論是在事業上奮勇前進,還是退一步換一種活法,都可以做得更加灑脫自如。


方可成的新聞實驗室

我03年進入北大信科,就讀微電子專業。時值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後,中國互聯網行業剛起步就低迷的幾年,輿論一片唱衰計算機互聯網唱紅國產自主芯片,彷彿學了微電子明天就能拯救世界。於是我們就見證了一大批眼神清澈的少年,懷揣芯片救國夢,毅然在計算機專業和微電子專業中選擇了後者。當然後來中國互聯網並沒有倒下,中國芯至今剛有一點起色,當年的少年很多已然開始謝頂,每當回憶起填下志願那個畫面,總有一些耐人尋味的微笑。

很多回答都提到北大本科畢業生的去向,出國保研工作,在我們專業這一比例更是極端。我這一屆一共65人,三分之一出國深造,三分之二保研,全班只有我一個人選擇畢業後找工作進入職場。與大家所想不同,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叫做“酷訊”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做產品經理,老闆是計算機系的大師兄,工作導師是另一名北大政管的師兄。直到現在,我依然認為進入“酷訊”是我人生中最正確的決定之一。在這裡我開始真正進入互聯網行業,開始去思考技術為生活帶來的改變,開始養成職業素養,開始體會創業、風投、成功和失敗,這一切都深刻影響著我之後的職業生涯。當然更重要的是,這家誕生於華清嘉園,成長於財智國際大廈,輾轉於上地魏公村的互聯網先烈讓我認識了許多重要而珍貴的朋友。當下kuxun.cn這個域名會直接跳轉到美團酒店,我甚至還保留著當年作為PM畫的第一版酒店搜索產品的設計圖和MRD。如果你對中國互聯網的傳說有些瞭解,你就會知道這家消逝於江湖的公司,走出了多少叱吒風雲的業界大佬。

燕園出來的孩子,總帶著那麼些浪漫的天下家國夢,總期待為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做點什麼。我每次在自省的時候,都會深深覺得自己是一個無比幸運的人。我並不是天賦驚人到北大舍我其誰,在那個園子裡我見過太多可稱之為天才的人,我大約是耗盡了我畢生的運氣,才能在那裡生活了四年。希望我在做的工作,能夠造福我所在的行業,為行業提供價值,能讓我對得起我身上“北大人”這三個字。

在最後,以我最喜歡的一首歌的歌詞作為結束,我相信,每個北大的孩子聽到這首歌時,都會熱淚盈眶。

《燕園情》

紅樓飛雪,一時英傑,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憶昔長別,陽關千疊,狂歌曾競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約。

我們來自江南塞北,情繫著城鎮鄉野;

我們走向海角天涯,指點著三山五嶽。

我們今天東風桃李,用青春完成作業;

我們明天巨木成林,讓中華震驚世界。

燕園情,千千結,問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

北大,生日快樂!


騎士貓叔

我04年進入北大某老牌文科系攻讀碩士,11年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去北京某研究院做科研,迄今已經7年了。

北大學生中流行一句話,叫做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碩士、三流的博士。意思是說,本科就上北大的學生是一流的,碩士才到北大是二流的,博士才考取北大,那隻能算是三流的了。找工作也是這個情況,如果本科就是北大的,工作會相對好一些。

一般來說,北大的本科畢業生有三種去向:一是留學,二是就業,三是繼續留下來讀研究生。我們這種老牌文科專業,系主任說了,要說建世界一流大學,我們系早就是世界一流了,所以出去留學的相對不多,一般來說不到10%。這些留學生一般來說出路都比較好,極個別博士畢業留在美國,絕大部分回北京的科研單位工作了,有些就在北大任教。選擇留下來讀研究生的,在04年的時候也不是很多,我們班大概有七個同學的本科就是北大的。當然,本科畢業去外校讀研究生的,那算是特例,少之又少。剩下的70%的本科畢業都就業了,工作各式各樣,有去報社的,有去中學教書的,有做公務員的。因為接觸不多,不便多說。但我知道有些學生畢業一兩年或者三五年又考回來了。

11年,我們班30多個博士畢業。那會兒找工作比較困難了,三北的比較好找,本科要不是211以上的,很難留在北京。留在北京的近一半。在北京的有一半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從事科研工作。基本都買房生娃了,都是副高了。算是在北京立穩腳跟了吧。也有去中學教書的,現在都成校領導了。去地方的基本上都是去高校教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等不錯的高校都有我的同學在任教。也有極個別女同學在家帶孩子。

總之,感覺同學們經過奮鬥,現在都比較穩定了,而且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但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夠累的,而且要是沒個好爸爸,都得一步步幹起,所以挺不容易的。我碩士班的同學,雖然很多在北京,但都沒空聚啊。博士班留京的大都在搞科研,時間自由點兒,聚會就多一些。但有些住在郊區(北京能在郊區買房感覺都比較難),每次聚會晚上9點來鍾就散了。希望以後大家能更好吧。


王可期

我算是強行回答問題了。嚴格意義上來講,我不算北大畢業的,因為我現在讀的是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在職臨床博士,下個月就要進行博士論文答辯,如果能夠順利的話,可以拿到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醫學部頒發的臨床博士學位。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還算是北大醫學部畢業的一個人吧,儘管是從別的途徑進入北大的。

我2001年到2008年讀的是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的本碩連讀。我讀到大三的時候,突然聽說北大醫學部也就是原來的北京醫科大學的臨床醫學七年制一下子成為臨床醫學八年製成為本碩博連讀直博的全國試點專業。這就意味著,08年畢業的時候我是碩士學位,而跟我同一年上學的北大醫學部的畢業生,09年畢業的時候就拿到了博士學位,只比我晚一年畢業,但卻拿到了博士學位。我以為跟這一屆的畢業生再也沒有緣分了,也當時沒有讀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的想法。

我幹事情總是拖拖拉拉,一直又拖了一年延遲畢業,下個月即將參加博士論文答辯,那麼如果真的畢業了,能拿到學位也算是北大醫學部畢業的學生,那北大醫學部也算是我的母校了。

為什麼想做這麼多事情?其實和我面臨的一些壓力有很大的關係,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要操心的事情有很多,也有住房還貸款的壓力,也有養孩子的經濟上的壓力,也有家庭的壓力,還有來自周圍朋友和領導的一些壓力。

我不能給天津醫科大學丟臉,更不能給北大醫學部丟臉,也不能夠給北大丟臉。

最後祝北京大學生日快樂!


皮膚科徐宏俊醫生

一轉眼從北大畢業13年了。畢業之後參與創辦了一份財經日報。全身心做了幾年公益。後來連續創辦了兩家公司:一家是諮詢公司(在北京),一家農業公司(在江蘇)。目前兩家公司都在順利運轉。

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我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努力的人,並不比我笨,只是他們可能缺少平等的機會,沒能去北大或其他大學讀書。希望未來每個人都能通過努力得到公平的機會。 北大教給我很多,尤其重要的是,努力的遵循自己內心的召喚,做一個正直誠實的公民。用自己或多或少的行動與力量擔負起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對我的選擇不後悔。熱愛旅行的我有機會走了20多個國家和中國每一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也讀了很多自己喜歡的書,認識了很多有趣的人。 這是一個鉅變的時代。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從容、快樂。


灣塘谷

首先應該這麼說:北大隻是一所大學,北大對一個人生活狀態的影響,無論如何也是次要的。

比學校更重要的,第一是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是時代的產物。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機會很多的時代,無論大家是不是北大畢業,在這個時代我們的機會和生活水平都比過去有很大提高;其次是我們這個社會和國家,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從小由公立教育選拔出來,上大學、繼續深造和工作,然後在經濟發展取得很大成績的我國,大多能有用武之地,現在並不是在每個國家都有類似的機會,或者說獲得這些機會未必在每個國家難度都一樣。

除此以外,才涉及一個人的學歷、學校背景、專業、年齡、行業等等。所以在開頭應該說明:北大畢業生的生活,在目前這個階段,並不神秘。整體上和大多數的城市大學畢業生生活狀態差不太多。有些時候北大確實能給人一些認識其他人的機會,確實在找工作和社交中是一個標籤,但這並不是決定性的,而且也是次要的。


我2007年進入北大學習希伯來語專業。這個專業在我入學時屬於東語系,我畢業時變成了西亞系。北大熟識的同學們發展各不相同,但如我之前所說,每個人都在我們這個時代中活得還都不錯。有一些在國外讀書並長期工作,有些在國外工作了幾年然後不約而同回到國內繼續工作,也有一些在國外讀完博士就回國。當然也有很多同學並沒有出國,畢業就工作了。企業的居多,收入都挺高的。也有在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同學,待遇也都不錯。整體上我感覺大家都挺滋潤的,不少同學經常出去玩。當然這是我作為旁觀者的看法。大家在國內打拼,周圍積極進取和優秀的人很多,難免有時候對自己的境遇並不完全滿意。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了。

在家庭生活方面,我的同學大多30歲上下。算是平時經常聯繫的北大畢業生,年齡範圍在25-35左右,已婚和未婚大約各一半。已婚的一般幾年內就有小孩,人生進入下一階段了;過了三十歲還未婚的同學,應該是另一種狀態了。這一點也和北大沒什麼關係,我感覺從小到大的同學們,大多會呈現婚姻家庭方面的兩極化傾向。相對早婚早育的一批,不知道會什麼時候結婚的是另一批。提到生活怎麼樣,特別是“北大畢業生”生活怎麼樣,大家往往關注事業,但其實家庭也很重要。整體上,我覺得北大學生在今天方面,和上過本科的人們沒區別。

下面是我本人的情況:

2011年畢業後到哈佛讀碩士。哈佛沒有宗教系,所以我當時讀希伯來聖經研究是在神學院,因為神學院承擔了大部分宗教學研究和教學的任務(博士項目則有一個宗教學委員會)。雖然是神學院,但我本人和許多國內學習聖經、古代近東研究的前輩和同仁一樣,沒有基督教背景,不信教。2013年碩士畢業後,在哈佛大學近東語言與文明系讀博士。其間修課兩年,做助教兩年,開題並開始寫論文。現在在耶路撒冷寫博士論文,希望明年寫完按時畢業。明年結束論文用的獎學金,哈佛不限制人在哪裡,所以我很可能去德國寫。

去德國的原因不是因為我喜歡到處逛——我不是不喜歡到處逛,只不過現在的打算不是因為這個愛好。主要原因是因為有兩個小孩,而波士頓的托兒費太高了,完全超過了我的獎學金。而且波士頓房租在美國經濟“復甦”後也大漲了一番,物價其實也變貴了。德國最貴的慕尼黑,在波士頓目前都不算什麼。所以我們一家決定跑到另一個圖書館不錯但便宜的地方。

今年在耶路撒冷,也是因為有個獎學金,雖然不多,但至少不用當助教了。

——————

所以根據上文我們看出來,經濟(事業)和家庭生活,影響著每一個北大畢業生的生活狀況。在我個人身上比較明顯。

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獎學金,錢數整體是不多的。以末年完成論文獎學金為例,一個月不到相當於不到兩萬人民幣。在波士頓一個人生活是富餘的。但一家人就比較開玩笑了,房租就能佔去百分之七十以上。畢竟獎學金是給一個人的,不是給一家人的。而且學生配偶並不能允許工作,我們兩個人照顧兩個小孩,也沒多餘精力工作,所以經濟來源是很有限的。

當然我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兼職,如在網上教教那種一對一VIP的英語和歷史課程,偶爾寫一些稿子,還有相關的留學諮詢工作什麼的。說到底是很俗的,還是靠北大和哈佛的名字而已。這不也是北大給人生活狀態影響的一部分嗎?但無論如何,有一定的補貼作用,但不多。我畢竟不能把時間大量花在這些上。

錢不多,那麼為什麼還要送幼兒園呢?都放在家裡省錢好不好?按理說沒什麼,畢竟我小時候一天幼兒園沒上過。但另一方面,我小時候除了父母,還有老人,還有鄰居,接觸人並不少。兩個小孩生在國外,周圍小朋友不多。有一些中國小孩在波士頓附近不去幼兒園,我看到了快兩歲都不怎麼開口說話。為了性格和智力發育,這份錢還是得花,至少在我兒子身上是有一定效果的——三歲多了,嘴完全停不下來,這幾個月在耶路撒冷還學會用阿語和小朋友鬥嘴了。

花是花,不代表我需要給波士頓的私立家庭作坊幼兒園捐那麼多錢。所以到了兩個都要去幼兒園的年紀之後,我們就撤了……在耶路撒冷或將來在德國那一年,幼兒園的花費都不會特別大(德國幼兒園公立多,但只去一年不好排;不過,即便是國際學校,兩個孩子還沒有波士頓一個孩子的普通幼兒園貴。)未來回國之後有機會盡快對接小學,也能省下來一些學費。

所以生活狀態在最基本的層面上,是經濟和家庭生活的結合。兩個小孩和美國的簽證政策讓我們的生活並不富裕。除了獎學金一點網上兼職補貼,這幾年我們培養了大膽計劃、不設限制、該搬就搬、換國家生活也無所謂的能力;同時也鍛鍊了大體上獨立帶小孩,把帶小孩、寫論文、做家務、兼職等能力結合起來。

————————————

在最基本的層面之外,北大畢業後在國外讀博還在幾方面影響了我的狀態:

第一、讀博需要讀書、上課。換句話說就是接受教育的年限比其他人長一些,特別是某些比較虛的話題的教育,如古代語言、歷史、文明的起源、宗教等話題。回想起來,本科畢業時許多知識並不完備,不少看法片面或激進,這幾年繼續接受教育,看書寫論文學古代語言等等等等,也給了我沉下心來思考不少問題的機會。比如,在古代文明方面,適用於兩河流域的標準,也適用於古代中國的文明嗎?比如,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宗教和聖經扮演了什麼角色,而近現代西方的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潮又扮演了什麼角色?比如,民族、國族、國際關係、主權等概念,僅限於現代西方嗎?古代這些概念有沒有對應的歷史現實呢?這些話題有些很虛,離生活貌似很遠,但思考多一點點,卻能改變人的稟性。思考了這些,就讓人不會那麼容易被某些名詞、口號、成見所迷惑。所謂難得糊塗,那是到生死層面的時候才需要的境界。人生中大多數話題,不管是否與切身利益相關,最好還是別太糊塗的。太糊塗了也是浪費人生,畢竟我們只能活一次。多思考,多找值得思考的話題,其實也是對生活很好的利用方式。

第二、在國外讀書生活,加之學文科相關內容,讓人多了一些對自己國家、社會的發展、歷史思考的機會和時間。上面說了,本科剛剛畢業的時候,不夠沉穩,容易片面、偏激、淺薄,這不僅僅是學業和業務方面,更體現在對國家、社會、歷史的看法上。北大學生裡面這還少嗎?至少在我們那時候是不少的。而讀博士有時候沒那麼忙,時間自由,關注時事、挖掘時事的機會多一點。本科時某些逛論壇的習慣還能局部保留,於是我也可以多瞭解瞭解一些經濟、科技、工業、軍事常識,每年回國也會多觀察觀察家周圍的生活。慢慢地,遇到一些很火的時事(比如芯片話題什麼的),人也能夠沉下心來。漸漸對自己的社會和國家更有信心、耐心。這並不是很虛的東西,這對人理性規劃人生和事業,對一個年輕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其實都有間接的作用。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畢業後一頭在國內扎進工作裡,我很擔心以我的性格,可能就會因為既沒時間深入鑽研一門學問又沒時間瞭解社會,就鑽進一個很小的圈子裡,以至眼界和能力都很有限,天天犬儒地看著周圍地一切,掙多掙少都憤憤然而不滿足。冷眼看去,同齡人裡這種情況不是不存在。

第三、出國讀書給了我去一點地方逛逛的機會,比如去開會啊,去上暑期語言班啊什麼的。當然加在一起也沒去過太多地方。很羨慕那些能夠休息一年環遊世界的人。因為我總覺得人生有限,現在計劃幾年後去哪兒去哪兒,到時候上有老下有小能實現的有多少。所以我對於旅行計劃有時有一種末世心態。此刻不去,真還有下次嗎?就算我們都安然活到老,世界局勢不等你啊。伊拉克就不說了,敘利亞、也門,在我大四來耶路撒冷交換的時候,基本還算好端端的,現在呢?當然我又沒有北大一位特別著名的旅行家學弟那麼瀟灑,最多隻能帶著孩子去去南西奈(北西奈不行)、巴以、戈蘭高地等聽起來危險但其實沒什麼事情的地方。逛的地方不算太多,但基本上歐美日發達國家以及中東、拉美不太發達的國家也去過一點點,這對於上述第二條即認識社會、思考自己國家來說,是很有用的。讀萬卷書(除文學經典外非虛構類)、行萬里路(別總跟團),還是人生成長的第一步。

最後、出國讀書加帶小孩,讓我一方面沒跟上同齡人的節奏,另一方面跟上乃至超過了大部分北大同齡人的節奏。繼續讀書讓我的年齡歸屬感相對實際年齡偏小,在學校裡待著,面對教授,總覺得自己還小;而結婚六年,兩個孩子接連出生,馬上就進入了人生第二階段,未滿三十時就感覺一下子變老了。一個人一輩子也就是三代人的功夫,進入中段之後很容易讓人恍惚間喜歡思考生死大事。有了孩子,我們兩個基本上獨立帶,那麼一天總有幾個小時要花在買菜做飯陪兩個孩子上。幾年來沒自然醒過,孩子哭起來耳朵嗡嗡響。這種狀態幸虧是跟讀博結合,如果是和什麼需要出差加班的工作結合,心態肯定早就崩了。

基本上就是這個狀態。日常生活無論如何其實真和北大沒什麼關係。北大對我現在生活的真正影響,可能是某種使命感。雖然沒掙多少錢,也沒什麼成績,但總覺得什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家大事、國際大事跟我或至少我們專業或“北大人”有關。偶爾總會想,“中國得多點人研究XXX地區啊”、“孩子以後得學這個這個”之類。而這一點確實最終又是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細節的。


梅華龍

想必無論從哪畢業的人,都會有生活的好壞之分。只是在北大讀書的這十多年,確實讓我看到了很多選擇不同的人。 不說北大畢業的那些名人,就只說說我所知的那些非著名而卻不普通的北大畢業生吧。

先說說碩士時期同宿舍的幾個哥們吧。

室友A,碩士論文第一次答辯時,就因為對自己的論文不滿意而想延期答辯。但因為已經得到工作offer,就參加了答辯。結果答辯委員會的意見是選題有點大,沒研究透,可修改完善並延後一學期再答辯。工作單位也應允可先上班,待碩士學位取得後再辦理入職。A一邊上班,一邊專心修改論文,但到二次答辯之日,他卻不見了蹤影。雖又經過半年的刻苦鑽研,他還是認為自己論文有沒打通的環節。老師同學勸慰,以他平時的研究能力、思維深度和學習態度而言,論文即便有不善之處,但不至於達不到答辯要求的地步。而且,老師們也不會在二次答辯環節刻意為難他。但他終是過不了自己的一關,也不想自己的學位裡有老師同情的成分。最終他堅持選擇放棄二次答辯機會,這也就意味著放棄了為之付出三年半的碩士學位和令人羨慕的工作機會。後來他南下,以本科學歷應聘到一家著名的房地產公司工作,從頭做起,從基層做起,憑藉其優秀的業務能力和誠信品質擔任證券事務代表。

室友B,本科畢業於武大,研究生就讀於北大電子系。他本科宿舍共四人,分別考取北大、清華、復旦和中科院計算機所的研究生。在碩士畢業前期,大家都在忙著找工作。他的電子專業當時是金領專業。所以學業成績優秀的B不怎麼費力就得到了一個不錯的工作offer。但這會他卻陷入了迷茫,學了七年的電子專業,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真愛?如果此刻就業了,自己內心念念不忘的中文可能再也無緣了。是去工作賺錢,還是準備一年時間考個中文博士?最終他聽從了內心的聲音,選擇了一般人認為的不可能的任務,用一年時間跨越文理全力備考中文博士。再在校園裡見他已經是兩三年後,那會他作為中文系博士生剛剛從香港完成為期一年的合作項目研究回來。

室友C,碩士畢業後想出國。但當時因為外語成績一般,申請不算順利,就考了北京市的公務員,邊幹邊考邊申請。兩年後辭去公職,去了美國讀PHD。

北大畢業後,這幾年也結識了幾位不一樣的師兄弟姐妹。一個元培班畢業的小師妹,沒有選擇都市高薪職業或繼續深造的機會,而是選擇做新時期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主動到鄉村去度過一個間隔年。一個師弟放棄房地產公司百萬年薪,以三分之一的薪酬,背井離家地遠赴東北,投入到自己更想幹的有機農業鹽鹼地綜合治理事業。一個平時熬夜加班累成狗的設計師師妹,會放棄難得的假日休息時間而定期選擇去鄉村參加支教活動。一對校友夫婦,雙雙放棄北京的設計師工作,跑到雲南去開民宿。一位北大的師兄,在兒子也從北大數學系畢業後,不逼著孩子去深造去就業卻全力支持兒子念念不忘的音樂夢想。

我還認識兩位校友,已經做了十幾二十年的中學老師,一位北大本科畢業回到高中母校任教,一位是本科通訊專業因為喜歡地質而考研到北大,畢業後才最終實現自己就想當一名中學地理老師的夢想。而前些日,沸沸揚揚的信息公開事件,嶽昕扛著重重壓力所堅持的也無非是自己最看重的那份真心而已。

北大十多年的耳濡目染與學讀思省,讓我明白,有那麼一類人,不會以權錢多寡等外在標準或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已的生活。他們以自己的真心為尺度,或選擇或放棄。羅素說:“參差多樣謂之美”。正是有更多人各自遵從自己的真心做事,才能造就北大的參差多樣之美。從這點來講,真要感謝北大讓我見識和認識了一群各具各色的人。

最後說說我自己吧。碩士考入北大,後來讀博,做博後,加上延期前後在北大泡了11年,打了中國學歷教育的通關。期間也經歷過求職時的被暗箱操作,也放棄過副處級公務員、知名高校教職以及同朋友合夥創業的工作機會,但最終還是順從自己的真心,選擇做了一名自由職業者,有活幹活,沒活看書,陪娃會友,過著不以財富自由為目標,但以時間和意願自由為追求的散淡生活。

可能會有人為我的生計擔心,但我想說的是,遵從自己的真心做事,生活可能並不難,因為真心會自帶專注力、毅力和感染力。世間苦累煩,十之八九都是因為違心。真正難的是發現自己真心的過程,因為那需要長期堅持學習訓練,不斷內觀反省,摒棄各種誘惑,在獲得了真正獨立的人格後,真心才自然呈現。

再回到問題上來,“那些從北大畢業的人,如今都生活得怎麼樣?”如果那些從北大畢業的人,都做著自己真心想做的事,過著自己真心想過的生活,即便在別人看來可能是清苦貧賤的生活,那麼我相信,在他們自己心中卻明白當下生活正好,若不如此,反倒是苦了。

最後,借用蘇東坡的一段詞來結尾吧,“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吉鑫哲

借這個題,我來說說“北大人”。

我是2004年北京大學歷史系的研究生,碩博連讀,2010年畢業,現在一所地方高校任教。

北大是中國最著名的兩所高校之一,“北大清華”組成中國高校當之無愧的第一方陣(其他學校縱是努力,也只能爭老三,這就是傳奇),所以“北大人”是自帶光環的。

然而,在北京大學的語境裡,“北大人”卻是分等的,共分三等,第一等(這裡我避免使用“最上等”這個容易引起誤會的詞)是本科生;“北大本科”苗正根紅,被視作真正純正的北大人。

“你本科是北大的嗎?”這問題,會時不時被人在各種環境下不經意提到,比如課堂。

我記得有個研究生同學講,他在上課時,被一個老師輕視了一回,因為什麼事忘了,反正老師問“你本科是不是北大的”,他說不是,然後老師說,“我想你也不是”。這就是一種身份歧視,好像本科不是北大,素質就會差一些。凡在北大讀過書的人,多多少少應該有那麼一點感覺。

也難怪,考北大難,主要在本科。通過高考考上北大,絕對是各路(省)精英中的精英,學霸中的學霸,不僅實力超強,運氣還要超好。當然啦,網上經常有人詬病,說北京等一些生源地(還包括一些邊遠地區),高考分數線低,較低的考分也能上北大,北京大學成了“北京人的大學”。但總的來說,上北大本科確實是很不容易的。

北大的好處,不單是名氣大,更是平臺高、資源多(資源除了學校提供的學習平臺、實踐平臺,還包括豐富的校友資源,看看領導人名單,這個就不必提了)。所以在北大讀大學,有比一般高校更多的機會。我好像聽說,北大本科生約有一半人在畢業後都出國了。其他大學行嗎?這就是要考中國最好大學的原因。

本科生是“血統”最純正的北大人,其次是碩士研究生,再次是博士研究生。

研究生是更高層次的“研究型”人才,與本科生不太一樣;碩與博是研究生的兩個階段,博士生的研究更加專深。拿他們比,還分“高下”,可比性在哪兒?說白了就是比“考進來”的難度。顯然,考北大碩士比考北大博士更難,於是博士便被“輕薄”了。

北大碩士三年,博士四年(碩博連讀要少一年)。我讀碩時,班上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有本科應屆畢業生,也有社會考生(我就是社會考生,在來北大讀研前,我在電視臺工作了九年),甚至還有一個同學是同等學力考生。班上北大本科很少,我記得就兩個女生是。現在北大本科生的佔比肯定多多了(各高校保研錄取本校本科生的比例近年來都有較大增長),這實際上是對“外來戶”的排斥,以後考北大碩士就更難了。

中國當下的實際是,絕大多數碩士研究生不是來搞研究的,他們是被逼著來刷文憑的,根本不會繼續往上讀,所以北大碩士接著攻讀本校博士的人不多(我當時碩士班上,只有三個獲得碩博連讀資格的人繼續留校讀博),於是北大的博士研究生,主體上來自外校。而博士生的錄取有它的特殊性,考上北大相對比較簡單,一些三流高校的碩士也就有機會來北大讀博,這就是北大博士被自己人輕視的根本原因。

就我的觀察,北大碩士的就業情況要好過本科(但有一個情況需要注意,就是現在用人單位特別注重研究生的“出身”,要求他們的本科必須是北大的,或者是985、211高校),畢竟碩士的層次要高一些,現在用人單位都要求研究生學歷。我碩士班的同學,從事專業的不多,幹什麼工作的都有,這充分表明“碩士研究生”是沒有“研究性”的。

北大本科生到處都有,其中“風流善舞”者固然不少,但多數人還是“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也有過得不如意的。大家還記得曾暢銷一時的官場小說《國畫》裡,就塑造了一個很不得志的北大生形象?那似乎是人們對北大學生的刻板印象。前幾年,有個北大學生混到在菜市場擺攤賣豬肉,也是一個典型。但經媒體報道後,此“屠”命運就發生了巨大轉機,據說現在已經是一個大公司的老闆了。這就是“北大”金字招牌的作用,也是一種優勢,只有北大人才能享有,要是別的高校畢業生賣豬肉,誰會關心呢?

相對於本科和碩士,博士生的就業渠道較窄,多數是去高校和研究院所。

這些年,由於高校人滿為患,北大博士的就業形式也愈加嚴峻,前幾天不是有個興義民族師範學院搞了個特“接地氣”的招聘啟事嗎?在後續報道中,該校文學院的院長就提到,自招聘啟事發布後,已有包括“北大語言學博士”在內的多人來聯繫工作。可見北大博士也要放低身價,到遠闢山溝里名不見經傳的小學校“找飯轍”了。

另外,還有一個“北大博士後”,也不能算北大人。“博士後”不是學位或學歷,它只是在某個研究機構的博士後工作站工作一段時間的經歷。上個月我看新聞報道,一個小小得志便借假離婚甩了原配的“北大博士後”,這“頭銜”便引來一片對北大的責罵,其實這人真說不上是北大的人。

世道如此,泥沙俱下,北大人也是一樣的。(皇帝不稱朕答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