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有馬太效應,不愛閱讀的寶寶已經輸了

我曾經提到過,閱讀也要趁早,4歲以前的互動閱讀,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商。後來就有不少家長在後臺留言問:“不是說孩子不能識字太早嗎?網上很多文章都說,文字敏感期到6歲才開始,在那之前讓孩子認字的,都是拔苗助長。”


這個說法,是針對一種極端情況的,就是確實有些父母,特別喜歡讓孩子早點認字,於是孩子很小時就開始給他們灌輸認字,家裡貼了很多認字畫,一會兒就考他一下:“哎,這個字念什麼?”“哎,那個字什麼意思?”甚至用威逼利誘的方法,多記住了一個字就獎一個冰淇淋,教了好多遍還記不住就滿臉生氣,讓孩子害怕。

讓孩子自然地學會認字,能記得更牢

這種做法當然不對,因為你這麼教他,孩子只是機械地記住了這個字的形狀和讀音,但是對於這個字真正該怎麼用,它在不同的句子裡是什麼意思,都毫無概念。這樣做,確實會拔苗助長,對孩子弊大於利,除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外沒有什麼作用。

但是,如果不是這樣極端的情況,如果孩子是自然地學會認字的,是在一種快樂、互動的情況下認識了一個一個的字,那就完全不同了。這個時候那些字對孩子來說就再也不是孤立的、機械的、沒有意義的形狀,而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他看得懂、能感覺得出來的信息。

一、讀寫萌發:識字能力是逐漸出現的

閱讀有馬太效應,不愛閱讀的寶寶已經輸了

這個關鍵就在於一個叫“讀寫萌發”的概念,讀寫萌發是新西蘭科學家瑪麗·克萊提出的。她就是針對一種普遍的誤解,比如前面那位家長說的,“6歲才開始文字敏感期”,好像一定要到6歲以後,由大人正式地教他這個字念什麼,那個字什麼意思,孩子才能學會讀寫。

但其實,克萊發現,孩子的讀寫能力是自然發展出來的,你給他豐富的文字環境,他自然就學會了文字。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他可不像我們大人一樣,把文字看成多正式、嚴肅的東西,如果他是自然地接觸文字的,那文字也就是他生活環境中很平常的一個東西,他也就會跟學會認蘋果、認橘子、騎自行車、繫鞋帶一樣,自然地就學會認字了。

所以,關鍵不是你孩子幾歲開始識字,而是他學會識字的方式是自然的,還是機械的。如果是用機械的方式,就比如像我剛才說的,把文字與環境割裂開來,只管追求孩子能認出多少字的形狀和讀音,不管這個字在真正的語言環境裡怎麼用,那確實不好。

但是,如果你為孩子創建了一個豐富的文字環境,讓他經常自然地接觸到文字,在一個好玩、互動的過程中,可以說是主動地學會了文字,那你孩子以後就會越讀越愛讀,越讀越會讀,他的閱讀能力和認知能力就會相互促進,一起飛速增長。

二、閱讀也有馬太效應

這就是閱讀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說兩極分化,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閱讀上的馬太效應,是著名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提出來的。他總結了大量研究,發現小時候喜歡讀書的孩子,以後會更喜歡讀書,而且讀書的能力更強。

反過來,如果你家寶寶到了上學年齡之後三四年還沒有學會好好閱讀,那麼以後可能造成長期的閱讀障礙和學習問題。所以,閱讀的馬太效應是說你家寶寶會越讀越愛讀,越讀越會讀,但是如果錯過了培養他閱讀的能力和愛好的時期,他以後可能就會越來越不愛讀,越來越不會讀。

閱讀有馬太效應,不愛閱讀的寶寶已經輸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斯坦諾維奇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閱讀能力和認知能力是相輔相成的,你家寶寶讀得越多,他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就越強,他的這個認知能力越強,他就又更喜歡讀、讀得更快了。

第二,閱讀能力和學習環境是相輔相成的。你家寶寶閱讀的本領越大,你就會給他拿更難的書看。他走在街上,看到的招牌、說明不再是天書,都成了他可以理解的有意義的信息了。這麼一來,他能夠快速處理這些信息,又進一步刺激了大腦的發展,閱讀能力變得更強,所以這是一個閱讀的正循環。

舉一個我女兒的例子,我女兒被選為學校《愛冒險的卡梅拉》話劇的主角,是因為她背臺詞的能力比較出眾,她背臺詞厲害是因為她識字早,她能快速地理解和背誦老師給的厚厚的臺本,不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去學。

反過來,如果寶寶一開始有閱讀困難,那他的認知能力也會提升得慢一些,這會進一步加大他的閱讀困難,而且他的詞彙和知識增長得更慢,環境對他的刺激就更少,結果他的閱讀能力更難提升。

所以,閱讀能力高的兒童,和閱讀能力低的兒童,在語文能力、對世界的認識等等這些智能上的表現,差異會越來越大,強的越來越強,弱的越來越弱,這就是兒童閱讀的馬太效應。因此斯坦諾維奇提出來,要重視兒童的早期閱讀能力,如果孩子一開始就有閱讀困難,就會進一步造成學習困難。長此以往,他們的知識和能力會逐步下降,並進一步在學業上落後,最後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不過,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閱讀有不同的側重點。孩子在0到3歲時候,主要是你跟孩子玩兒,以培養寶寶對書本身的閱讀熱情的互動閱讀為主,再逐步給孩子滲透一些識字意識。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你怎麼才能為孩子創建一個豐富、好玩的文字環境,讓他自然而又快樂地學會認字呢?這樣做的關鍵,就在於閱讀的材料,既要讓孩子覺得不難,能夠掌握,又要有一定的挑戰性,讓他每次都有一點小進步。

三、低年齡段的孩子,怎麼選擇閱讀材料

閱讀有馬太效應,不愛閱讀的寶寶已經輸了

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但是操作起來不容易。最常見的錯誤,就是家長往往給孩子挑的書太難了,很容易讓孩子厭倦或者產生挫敗感。所以,我在這裡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特點來說一下,對於低齡段的孩子,該怎麼選擇閱讀材料,幫助他們打下認字的基礎。

1. 一歲:大部分是圖片的童謠集,以及可以“玩”的書

這個大概的原則,是愛貝睿家長教練施樂遙老師總結出來的,她是語言教育專業博士,目前在英國的大學教書。她建議,一歲的寶寶看那種童謠集,裡面要大部分是圖片,配上朗朗上口的童謠。這個時候的主要任務,並不是讓孩子識字,而是讓寶寶對書產生興趣,讓他覺得,哦,書這個東西挺好玩的。而且,童謠有節奏感。我在前面講過,兒童對有節奏感的聲音總是特別感興趣。

你還可以選一些特別好玩的書,比如那種打開來之後,出現紙疊出的城堡、小山、房子之類的立體書,也可以是那種用不同材料做的觸摸書,還有捏一捏就有聲音出來的叫叫書,讓他喜歡摸書、捏書,這也是我在之前節目裡說的,而且還培養了他的精細動作。

2. 一歲半:主要是圖片的故事書和說明類書

孩子到一歲半以後,慢慢地開始對文字有概念了,但也不要著急教他認字。你仍然要選大部分是圖片,只有少量文字的書。這個時候,可以從童謠集慢慢過渡到故事書,或者說明類的書,比如講科學、動物什麼的,但是一定要注意,這個故事書的情節要簡單,而且繪畫和文字的搭配要好。換句話說,繪畫主要就是反映文字的信息。這樣,孩子看繪畫,你給他讀文字,他就一下子能理解了,然後就自然學會了這幾個字的含義。

說明類的書也一樣,一定要是孩子熟悉或者感興趣的信息,比如吃的蘋果、開的汽車,他都經常看見的,所以就很容易把圖片跟文字聯繫到一起。

還有,現在的文字雖然不是童謠了,但仍然要注意節奏感,最好是那種朗朗上口的語言,因為孩子對這樣的語言更感興趣,也更記得住。

閱讀有馬太效應,不愛閱讀的寶寶已經輸了

3.兩歲到三歲:多樣化的繪本

孩子兩到三歲以後,就要注意給他選的繪本應該是多樣化的,比如不同的形狀、不同的大小、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圖片風格,還有不同的主題等等,這樣可以全面刺激他的大腦發育。

這個時候,寶寶對書這個東西應該已經很熟悉了,知道它是個很好玩的東西,而且如果是一本自己讀過很多遍的書,他還會主動拿起來,在裡面尋找自己認識的東西和人物。讀得多的孩子,到3歲後都可以理解故事情節了,甚至還能按照圖畫,給別人講裡面的故事。

當你陪他讀書的時候,有個小技巧,就是指讀。就是你伸手一個字一個字地指著給孩子讀出文字來。我大女兒就是這麼學文字的,我從她差不多2歲開始,就給她指讀繪本。她那個時候雖然還不識字,但是跟著我的手指,她自己看看字,看看圖片,再聽聽我說的話,自然而然就把文字學會了。

指讀的好處是,強調了孩子的字形意識。因為這時候孩子剛開始識字,先要有“字形意識”,也就是意識到,字跟字不僅意思不同,形狀也不一樣,每個字都有對應的發音。有了字形意識,他才開始慢慢發展出區分和記憶不同字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