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马太效应,不爱阅读的宝宝已经输了

我曾经提到过,阅读也要趁早,4岁以前的互动阅读,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商。后来就有不少家长在后台留言问:“不是说孩子不能识字太早吗?网上很多文章都说,文字敏感期到6岁才开始,在那之前让孩子认字的,都是拔苗助长。”


这个说法,是针对一种极端情况的,就是确实有些父母,特别喜欢让孩子早点认字,于是孩子很小时就开始给他们灌输认字,家里贴了很多认字画,一会儿就考他一下:“哎,这个字念什么?”“哎,那个字什么意思?”甚至用威逼利诱的方法,多记住了一个字就奖一个冰淇淋,教了好多遍还记不住就满脸生气,让孩子害怕。

让孩子自然地学会认字,能记得更牢

这种做法当然不对,因为你这么教他,孩子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这个字的形状和读音,但是对于这个字真正该怎么用,它在不同的句子里是什么意思,都毫无概念。这样做,确实会拔苗助长,对孩子弊大于利,除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外没有什么作用。

但是,如果不是这样极端的情况,如果孩子是自然地学会认字的,是在一种快乐、互动的情况下认识了一个一个的字,那就完全不同了。这个时候那些字对孩子来说就再也不是孤立的、机械的、没有意义的形状,而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他看得懂、能感觉得出来的信息。

一、读写萌发:识字能力是逐渐出现的

阅读有马太效应,不爱阅读的宝宝已经输了

这个关键就在于一个叫“读写萌发”的概念,读写萌发是新西兰科学家玛丽·克莱提出的。她就是针对一种普遍的误解,比如前面那位家长说的,“6岁才开始文字敏感期”,好像一定要到6岁以后,由大人正式地教他这个字念什么,那个字什么意思,孩子才能学会读写。

但其实,克莱发现,孩子的读写能力是自然发展出来的,你给他丰富的文字环境,他自然就学会了文字。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可不像我们大人一样,把文字看成多正式、严肃的东西,如果他是自然地接触文字的,那文字也就是他生活环境中很平常的一个东西,他也就会跟学会认苹果、认橘子、骑自行车、系鞋带一样,自然地就学会认字了。

所以,关键不是你孩子几岁开始识字,而是他学会识字的方式是自然的,还是机械的。如果是用机械的方式,就比如像我刚才说的,把文字与环境割裂开来,只管追求孩子能认出多少字的形状和读音,不管这个字在真正的语言环境里怎么用,那确实不好。

但是,如果你为孩子创建了一个丰富的文字环境,让他经常自然地接触到文字,在一个好玩、互动的过程中,可以说是主动地学会了文字,那你孩子以后就会越读越爱读,越读越会读,他的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就会相互促进,一起飞速增长。

二、阅读也有马太效应

这就是阅读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说两极分化,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阅读上的马太效应,是著名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提出来的。他总结了大量研究,发现小时候喜欢读书的孩子,以后会更喜欢读书,而且读书的能力更强。

反过来,如果你家宝宝到了上学年龄之后三四年还没有学会好好阅读,那么以后可能造成长期的阅读障碍和学习问题。所以,阅读的马太效应是说你家宝宝会越读越爱读,越读越会读,但是如果错过了培养他阅读的能力和爱好的时期,他以后可能就会越来越不爱读,越来越不会读。

阅读有马太效应,不爱阅读的宝宝已经输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斯坦诺维奇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你家宝宝读得越多,他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就越强,他的这个认知能力越强,他就又更喜欢读、读得更快了。

第二,阅读能力和学习环境是相辅相成的。你家宝宝阅读的本领越大,你就会给他拿更难的书看。他走在街上,看到的招牌、说明不再是天书,都成了他可以理解的有意义的信息了。这么一来,他能够快速处理这些信息,又进一步刺激了大脑的发展,阅读能力变得更强,所以这是一个阅读的正循环。

举一个我女儿的例子,我女儿被选为学校《爱冒险的卡梅拉》话剧的主角,是因为她背台词的能力比较出众,她背台词厉害是因为她识字早,她能快速地理解和背诵老师给的厚厚的台本,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学。

反过来,如果宝宝一开始有阅读困难,那他的认知能力也会提升得慢一些,这会进一步加大他的阅读困难,而且他的词汇和知识增长得更慢,环境对他的刺激就更少,结果他的阅读能力更难提升。

所以,阅读能力高的儿童,和阅读能力低的儿童,在语文能力、对世界的认识等等这些智能上的表现,差异会越来越大,强的越来越强,弱的越来越弱,这就是儿童阅读的马太效应。因此斯坦诺维奇提出来,要重视儿童的早期阅读能力,如果孩子一开始就有阅读困难,就会进一步造成学习困难。长此以往,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会逐步下降,并进一步在学业上落后,最后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不过,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有不同的侧重点。孩子在0到3岁时候,主要是你跟孩子玩儿,以培养宝宝对书本身的阅读热情的互动阅读为主,再逐步给孩子渗透一些识字意识。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你怎么才能为孩子创建一个丰富、好玩的文字环境,让他自然而又快乐地学会认字呢?这样做的关键,就在于阅读的材料,既要让孩子觉得不难,能够掌握,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让他每次都有一点小进步。

三、低年龄段的孩子,怎么选择阅读材料

阅读有马太效应,不爱阅读的宝宝已经输了

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但是操作起来不容易。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家长往往给孩子挑的书太难了,很容易让孩子厌倦或者产生挫败感。所以,我在这里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特点来说一下,对于低龄段的孩子,该怎么选择阅读材料,帮助他们打下认字的基础。

1. 一岁:大部分是图片的童谣集,以及可以“玩”的书

这个大概的原则,是爱贝睿家长教练施乐遥老师总结出来的,她是语言教育专业博士,目前在英国的大学教书。她建议,一岁的宝宝看那种童谣集,里面要大部分是图片,配上朗朗上口的童谣。这个时候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让孩子识字,而是让宝宝对书产生兴趣,让他觉得,哦,书这个东西挺好玩的。而且,童谣有节奏感。我在前面讲过,儿童对有节奏感的声音总是特别感兴趣。

你还可以选一些特别好玩的书,比如那种打开来之后,出现纸叠出的城堡、小山、房子之类的立体书,也可以是那种用不同材料做的触摸书,还有捏一捏就有声音出来的叫叫书,让他喜欢摸书、捏书,这也是我在之前节目里说的,而且还培养了他的精细动作。

2. 一岁半:主要是图片的故事书和说明类书

孩子到一岁半以后,慢慢地开始对文字有概念了,但也不要着急教他认字。你仍然要选大部分是图片,只有少量文字的书。这个时候,可以从童谣集慢慢过渡到故事书,或者说明类的书,比如讲科学、动物什么的,但是一定要注意,这个故事书的情节要简单,而且绘画和文字的搭配要好。换句话说,绘画主要就是反映文字的信息。这样,孩子看绘画,你给他读文字,他就一下子能理解了,然后就自然学会了这几个字的含义。

说明类的书也一样,一定要是孩子熟悉或者感兴趣的信息,比如吃的苹果、开的汽车,他都经常看见的,所以就很容易把图片跟文字联系到一起。

还有,现在的文字虽然不是童谣了,但仍然要注意节奏感,最好是那种朗朗上口的语言,因为孩子对这样的语言更感兴趣,也更记得住。

阅读有马太效应,不爱阅读的宝宝已经输了

3.两岁到三岁:多样化的绘本

孩子两到三岁以后,就要注意给他选的绘本应该是多样化的,比如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大小、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图片风格,还有不同的主题等等,这样可以全面刺激他的大脑发育。

这个时候,宝宝对书这个东西应该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它是个很好玩的东西,而且如果是一本自己读过很多遍的书,他还会主动拿起来,在里面寻找自己认识的东西和人物。读得多的孩子,到3岁后都可以理解故事情节了,甚至还能按照图画,给别人讲里面的故事。

当你陪他读书的时候,有个小技巧,就是指读。就是你伸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给孩子读出文字来。我大女儿就是这么学文字的,我从她差不多2岁开始,就给她指读绘本。她那个时候虽然还不识字,但是跟着我的手指,她自己看看字,看看图片,再听听我说的话,自然而然就把文字学会了。

指读的好处是,强调了孩子的字形意识。因为这时候孩子刚开始识字,先要有“字形意识”,也就是意识到,字跟字不仅意思不同,形状也不一样,每个字都有对应的发音。有了字形意识,他才开始慢慢发展出区分和记忆不同字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