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白岩松:閱讀,讓我沒有變成自己討厭的人

「荐读」白岩松:阅读,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小典說:如何才能做到自信、理性、平和、樂觀這8個字?著名央視節目主持人白巖松這樣回答:“除了讀書,沒有其他辦法,沒有捷徑。”

“現在大家都在看手機,手機是碎片化閱讀,大部分信息是與你‘同質化’的人群篩選出來的,它不會提高你。而書本是經過了歲月和很多人篩選出來的,它會高於你。”

如此熱愛閱讀的他,究竟是如何與閱讀結緣,又是怎樣培養孩子傳承良好的閱讀習慣呢?和小典一起來看看吧!

「荐读」白岩松:阅读,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在閱讀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我拉開20世紀80年代的書架,會把哪本書抽出來?印象太深了,那是1986年的春天,我走進大學校園剛剛半年,那天我去了北京王府井的新華書店,在那兒我找到了一本《朦朧詩選》,撲面而來的是兩句話:“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當我讀到這本書裡那麼多詩之後,我才從草原上來的年輕人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北京人,從一箇中學生變成了一個大學生,從一箇中國人變成了開始思考中國各種各樣問題的有責任感的、並且開始擁有自己獨立思維方式的中國人。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走進了《東方時空》。二十多歲的年齡,要成為《東方之子》的節目主持人,我要去與一個又一個資深的東方之子交談。我當然是沒有底氣的,所以要不斷去學,太多的書在幫助我。

「荐读」白岩松:阅读,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其中一套厚厚的書對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唐浩民先生的《曾國藩》。因為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最複雜的人性,那裡有讓我尊敬的曾國藩,有讓我氣憤的曾國藩,有在文化上非常大家的曾國藩,也有擺不開、鑽進了牛角尖的曾國藩。在一個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複雜,這讓我對人、對人性開始有了更充分的瞭解。

到了新世紀這十年,當我翻開老子那五千多字《道德經》的時候,我發現,老祖宗幾乎把今天的一切都寫入了其中。當然最最重要的,有五個字讓我對很多事情豁然開朗——無私為大私。當你真正做到無私的時候,你得到的是最多的,這是與人生有關的。

我覺得我非常感謝閱讀,因為閱讀在我18歲那一年為我的生命種下了那麼多可以生根開花的種子,讓我成為了今天的我。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的今天不是我18歲所厭倦和討厭的那一個,我覺得這太重要了。

「荐读」白岩松:阅读,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讀書,讓人產生敬畏心和信仰心

早有調查稱,人們讀書和知識獲取的水平和你的工資收入是成正比的,我想只有你書讀得足夠多了,你才會更有創意,才會更自信,你才會更有底氣,才能獲取更多的物質回報。

但是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書讀得多了,你在情感方面會是一個充沛的、獲益很多的人,你的依靠會更充實,更重要的是在讀書中會尋找到我們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中國人的信仰千百年來並不是僅僅靠宗教來支撐的,它就在唐詩宋詞當中,在爺爺姥姥講給你的故事裡,在《三國演義》裡,在《紅樓夢》裡,在《西遊記》裡,在無數的經典書籍當中,至今依然被文人用那種美麗的方塊字寫在字裡行間。

讀書讀久了,你總會信一些什麼,信一些什麼就有了敬,有了畏,因為我認為信仰最重要的是“敬畏”二字。知道什麼是不好的我不能逾越它,就如同社會這條奔騰的大河兩邊有了安全的河床,“敬”和“畏”這兩個河床在,不管這條河流如何奔湧,總是安全的。我們現在正處在慢慢建兩邊河床的過程中。

因此,如果更多的中國人能夠多讀書,能夠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能在這裡慢慢找到幸福感並且找到自己的話,中國就會變得更好。也許讀書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讀書可以改變很多,可以讓我們一個又一個人變得更好。

當我們一個又一個人變得更好的時候,你什麼樣,中國就什麼樣。

「荐读」白岩松:阅读,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讀書,讓世界變得不再遙遠與陌生

當我們翻開一本書,要在這本書裡頭尋找到什麼呢?這個話題似乎要從我們剛剛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說起。當人生的這本書剛剛翻開,在未來漫長的歲月裡,我們又要尋找到什麼呢?也許兩者的答案有很多是相似的。

首先翻開一本書,我們希望知道自己是誰,我的家鄉在哪裡,而世界又在哪裡。如果我不打開書,我會以為世界就像我生活的這座城市一樣,有草原,有森林,有很多和善的人們。但是當我打開書才知道,《上下五千年》裡有那麼多的歷史;當我打開書的時候,我知道在《一千零一夜》裡還有另外一個跟我們完全不一樣的世界;當我打開書的時候才知道有好人、有壞人;當我打開書的時候才知道,北京、江蘇、四川或者其他的地方怎麼怎麼樣。

瞭解的事情越來越多了,這個世界開始變得越來越大了,結果一個又一個少年該如同我一樣,開始嚮往外面的世界。

如果沒有書,你不會知道世界是個什麼概念。即便後來當你的年歲足夠大了,當你來到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國度裡,你竟然發現一切似乎沒那麼陌生,因為早在白紙黑字上,早在字裡行間,早在曾經翻開的一本又一本書當中,你曾經如此親密地靠近過它,世界變得不再那麼遙遠,也不再那麼陌生了。

「荐读」白岩松:阅读,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不應限制孩子讀“閒書”的熱情

成長是什麼?成長不僅是年歲慢慢增長,更重要的是內心所累積的一個又一個問號慢慢地得到答案。

當你的答案越來越多,當你的問號開始慢慢地被抻直的時候,你就是在成長。

年齡小的時候可能在讀《十萬個為什麼》,獲取一個又一個答案。如果沒有那些書,答案不會出現在你面前,你就永遠像是一個仰望星空的孩子。雖然在這一生當中葆有好奇,葆有問號,永遠是一個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如果你的一個又一個問題不能得到解答的話,成長怎麼可能變成現實呢?

從你最初好奇的一加一等於二,到後來一加一等於二不再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而是人生,是大的哲學,是你如何去捍衛常識:當別人因為自己的利益,能喊出一加一等於三,甚至等於四的時候,你還有勇氣去堅持說一加一等於二。想想我們走了多遠的路程了。

從最初只是一道最簡單的小學數學題到後來的與常識、與正義、與真理有關,如果沒有那一本又一本翻開的書,你怎麼可能有這種成長呢?

「荐读」白岩松:阅读,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有數據顯示,10歲—19歲之間的青少年讀書最多,可是那些書有相當大的比例不是他們愛讀的書,而是和當下的考試等有關係的書。因為讀功利的書,而沒有養成終生讀書的習慣。20歲—29歲,為名利忙,事業壓力大,沒有時間讀書。40歲—49歲,進入讀書最少的時候,很多人覺得人生走到這個階段,已經定型了,不再需要讀書。到了老年,讀書開始增多。因為離開事業一線,不再為名利權力奔忙,被動性地靠近生命的真諦,重新撿起書籍,這時閱讀回到了它最大的本質,那就是樂趣,無用為有用,滋補人生。

這種狀況亟需改變,要讓年輕人享受書籍的樂趣,不僅僅為功利目的而讀書。要在青少年時期把讀書培養成為一生的習慣和最好的生活方式。

「荐读」白岩松:阅读,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從識字開始,我就是一個愛讀雜書的“狂熱分子”。

非常幸運的是,在我童年的時候,母親沒有阻攔我閱讀各種各樣的書。那個年代沒有適合我們的讀物,於是大人的書、小孩的書,甚至很多奇怪的書我都去讀,我還用母親的兩個閱覽證到處借書看,於是養成了讀書的習慣,這個習慣陪伴我至今。

我的中學時代正是文學熱席捲中國的1980年代,《人民文學》《收穫》這些純文學期刊,都達到了百萬份的發行量。在那樣一個“書店裡有書也沒錢買書,更沒有電腦和網絡去看書”的年代,我在的城市有兩個圖書館,為了能讀到書,我拿著母親的借書證,頻繁穿梭其中。這個在當時“只比櫃檯高出半頭”的男孩已經開始嗜書如命了,“一個借書證已經滿足不了我讀閒書的頻率了!”當時,母親每把新的《十月》《當代》拿回家裡,我就搶著去看。我還依稀記得,當時尤愛科幻小說,比如《小靈通漫遊未來》《飛向人馬座》以及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還有中篇和長篇小說,比如《高山下的花環》,等等。

當然,愛讀書和我的家庭氛圍也分不開。我的父親、母親、姑姑、舅舅以及舅媽都是教師,非常喜歡讀書,而且我讀什麼書,他們從來也不干涉。如今,不少家長不願讓自己的孩子去讀課外書,或是閒書,但在我看來,“書無閒”。如果非要定義課外書是閒書的話,也還是一定要讀,因為,“不從閒書進,無法從正書出”——上來就讀正書,孩子讀不進去,沒有樂趣,慢慢地,他就視讀書為畏途,不進去了,這就“瞎了”。而從“閒”進,就是為了讓孩子從興趣出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養成讀書和聆聽的習慣。

我的兒子也是一個書迷。但他最開始進行大部分閱讀時,看的都是武俠書。快小學畢業時,兒子迷上了金庸,並一口氣讀完了金庸全集。很多人對此有質疑,但我們沒有干涉他。看完之後他開始對明、清這兩個朝代的歷史產生了興趣,於是就去找相關的歷史書來閱讀。營造一個愛讀書的家庭氛圍,孩子想不愛讀書都難。

十多年後,就在他升入高三時,他決定要學歷史。我想,這是因為他的興趣沒有被打擾,而且越來越濃,最後變成了他的選擇和追求。

因此,在孩子童年時候,興趣的養成非常重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喜歡上學,同樣非常重要。

「荐读」白岩松:阅读,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現在有很多人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好小學,每天早晨需要花很長時間把孩子送到學校。我的孩子上小學是在離小區只有30米的學校,那也不是什麼名校。我當時選擇小學的理念有兩點,第一是擇校不如擇師,因為好的教師會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讓孩子愛上學習的過程;第二是學校一定要離家近些,這樣孩子才能多睡一會兒,不會因為過早起床而討厭上學。

此外,在孩子童年的時候,我們在精神上要富養孩子,但在物質上可以清苦一點——經常讓孩子“餓”一點兒,讓他們在想要得到某些物質東西的時候,需要一些等待,需要踮起腳才可以得到,這樣的得到才是最快樂的。

人生中最好吃的飯是餓的時候吃的,最能獲得快樂的東西是盼了很久後得到的。

「荐读」白岩松:阅读,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

外界通常對我有一個誤解,就是作為一個全國人民都熟知的“國臉”,我應該不是一個好父親,“他那麼忙,哪來時間陪孩子,又拿什麼影響孩子?”

家長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角色,所謂言傳身教,你認為這個年齡的孩子,你天天摁在這兒,跟他講大道理有用嗎?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是父母身體力行帶給孩子的夢想。比如:我是阿根廷隊的球迷,我和妻子在家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除了看足球比賽我們很少看電視,我從來沒有引導孩子喜歡哪一支球隊,也沒有說過你要喜歡看書等。現在我的孩子是阿根廷隊的球迷。

我再舉個例子:家裡住頂層,每到晚上坐電梯回家。上了頂層後,我都會摁下“1層”,讓電梯下去。因為晚上的大多數人都是回家,如此方便其他回家的人,縮短等待時間。

後來我發現,以後每晚回家,孩子非常自然地也有了這個習慣,而我從未跟孩子說過“你該怎麼怎麼做”的話。

「荐读」白岩松:阅读,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父母是孩子最早最好的老師,同樣,你怎麼去推廣閱讀,首先得自己看書。

每晚兒子回到家看到我,經常是在喝著茶看著書,因此他也愛看,簡直像是睡在書裡一樣,床上桌上都是書,而且他不看電子書,一定要看紙質書。

父母和孩子是人生中奇妙的相遇,我們的人生太短了,童年更短,父母和孩子真正在一起的時光不多,所以在孩子的童年,我們更應該和他們如膠似漆。有了親情的滋潤,人生就不會乾枯,孩子的童年應該被包圍在濃郁的親情中。

只要有機會,父母應該和孩子一同生活和成長。

「荐读」白岩松:阅读,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文章整合自中國教育報的以下幾篇文章:《白巖松:閱讀,讓我沒有變成自己討厭的人》、《白巖松:愛孩子,就讓他愛上閱讀吧!》、《白巖松:有人問讀書有什麼好處,我用3個“解”字回答他》、《白巖松:我們的教育總是告訴孩子一個標準答案,但這樣孩子好奇心就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