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在嗚咽:農民教授去逝,不如一個戲子摸過的郵筒令人關注

太行山在嗚咽:農民教授去逝,不如一個戲子摸過的郵筒令人關注

在歷史的長河時,每一個人都是匆匆過客;人生的意義不在長短,而在於沒有枉費人生。前不久才看到“太行新愚公” 李保國教授的報道,沒想到前幾天就聽到他的噩耗。他透支身體英年早逝,生命永遠定格在58歲,令人痛心疾首。

“他每年在山裡“務農”的時間超過200天,先後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綠色核桃栽培等技術體系,培育出多個全國知名品牌。”在河北農業大學官方網站的顯著位置,一段文字寫得好:“太行山在嗚咽,那裡失去一位綠色守護神”。

太行山是革命老區,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太行山人民“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犧牲。在社會主義建設的今天,千山萬壑自然環境惡劣,還有一些地區群眾生活困難。李保國把農民的疾苦放在心間,把黨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幫助農民走上小康大道,這是對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他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重於泰山。

太行山在嗚咽:農民教授去逝,不如一個戲子摸過的郵筒令人關注

李保國身處象牙塔卻心繫農民疾苦。他幾十年如一日紮根山區,把實驗室安在山溝裡,把最好的論文寫在太行山上。“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他和農民打成一片,心和農民貼在一起;在精準貧扶的路上,他踐行著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我國是農業大國,河北是農業大省。解決好農民問題、農業問題和農村問題,不僅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也關係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敗。消除貧困、改善民生,讓農民脫貧致富是一個國家的責任,更是知識界、科技界義不容辭的使命,需要千千萬萬的“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的李保國。

教學、科研、下鄉指導,他每天不是下鄉,就是在準備下鄉的路上。如今,匆匆的腳步嘎然而止,沒有留下片言隻語。我們想知道,總是急匆匆走在路上的您啊,是不是也無法放下這一生的牽掛?太行山上,還有多少農民期盼著聽到你朗朗的笑聲?

太行山在嗚咽:農民教授去逝,不如一個戲子摸過的郵筒令人關注

一個戲子摸過的郵筒,粉絲排百米長隊膜拜,受到眾多媒體的吹捧。而一位把畢生心血都放在太行山區,為山區農民謀福利的老教授的離世卻鮮有見聞。不禁想,為何給國家做出過貢獻的人的離世,為何不如一個郵筒的新聞報道力度大,僅僅是為了去迎合一些民眾的口味麼?

李保國教授把生命奉獻給了大山深處的農民,獻給了革命老區的人民,這也是他終生的信念畢生的追求。看到農民的生活能比之前生活大有改善,他應該也很欣慰。“逝者長已矣,生者如斯夫”,我們要踏著李保國教授的腳步,心中裝著困難群眾,把黨的精準扶貧政策落實好,儘快讓山裡的農民過上好日子,告慰李保國教授的在天之靈。(王德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