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為什麼將成為歷史?

隨著戶籍制度的改革,中國將不再有農民,他們即將消彌,終結使命,成為歷史。不知其心下如何,是喜是憂?不過我認為:此舉或許會造成一些社會隱患。第一,我國現行經濟正向農業傾斜,高層調研的方向之一即是農業。國際上發達國家的"外包"政策和國內產業空心化造成諸多社會弊病,逼使他們"重新迴歸製造業"。對比之下,我國製造業嚴重產能過剩,正尋求轉變,所謂"調結構"是矣。三農支出已成為支出"高頻詞"。沒有農民,誰來支撐農業?為何要讓農民消失?為何不能借鑑老外的經驗?為何不能提振農業?(這是一個"能講五年甚至十年的故事"的優良週期品,將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可估量之影響)讓它成為三駕馬車之一,我們本來就是農業大國,這丟人嗎?看看荷蘭等國將農村打造得美如仙境,多麼令人嚮往。第二,農民工市民化,潮水般人流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造成巨大壓力,基於對過去"失序"的恐懼,政府現強調"有序",但能否控制住局面我有點懷疑。第三,農村和農業將因人口的急劇減少而凋零。而城市不能讓生活更美好,無助於改善個人環境,這將導致個人、社會雙輸。社會發展混亂。

其實,改變稱呼不如改變命運。海南"不砍樹,不佔田,不拆房,就地城鎮化"的發展理念值得推廣。為什麼一定要進城?!留在農村的農民可以搞家庭農莊化,像荷蘭、丹麥等國一樣,搞新農村和農莊建設,打造田園城市,構建幸福鄉村。北、上、廣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現在嚴格控制進入這些大城市,是否又將問題推向南、廈、浙(此稱謂擬對應北上廣,並無特別指定)要讓它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我好擔心我生活的小城市,擔心黃禍來了!)前車可鑑。城市雖然繁榮,但沉悶喧囂,仄迫單調,鱗次櫛比的高樓擠壓著空間,川流不息的車流人群更把這僅有的一丁點空間撕裂得支離破碎。一幢幢水泥結構的房屋猶如一隻只罐頭盒,而人們則像一條條沙丁魚。想得浪漫一點:哪裡去找"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景象,人生是否會有遺憾?還有農民的"一畝三分地"又怎麼辦呢?也許農民將兩頭得利,城市居民則無可不可,僅有一條大道通羅馬……。但願這只是我杞人憂天,想得太多了,不過我希望中國少走彎路,一直向前,就像歌星阿寶唱的那樣:大步就向前方,一路的歌唱……,衷心希望中國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