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飛機被機炮擊中後為什麼總是拖著長長的煙墜落?

HH永遠的安康之家

先看一架典型的二戰戰鬥機的剖面圖吧

二戰的活塞式螺旋槳戰鬥機大多數的內部空間是空的,依靠機身蒙皮覆蓋到龍骨上面形成飛機的整體外觀,龍骨和龍骨之間的空間大部分會被用作儲存飛機的燃油。

當飛機被機炮或航空機槍擊中後通常是會穿透飛機的郵箱的,這樣就會造成燃料外洩。同時在擊中的部位由於炮火爆炸的問題往往會有火災的情況發生,洩露的燃油就會被火焰點燃從而冒出濃煙。

同時由於被命中造成飛機的結構破壞那麼戰鬥機就往往失控下墜了,因此就可以看到一架被打的冒了煙的飛機呼嘯著衝向地面。


同時由於二戰期間航炮和航空機槍的威力並不大,很難打出飛機凌空爆炸的成績,因此從現在來看飛機拖著煙墜毀也就是早期空戰的一個特色了。

但由於二戰的戰鬥機飛行高度和速度都較低、並且戰鬥機機的重量也都比較輕,因此二戰被命中的飛機飛行員往往還是有機會逃生的。迫降就成為了二戰飛行員所必備的一項技能,至於跳傘,在二戰的戰鬥機上能夠將飛行員安全彈射出座艙的彈射座椅還寥寥無幾,因此大部分飛行員被擊中後只能繼續操縱飛機找一個平坦的地方降落,除此之外就只能祈禱上帝保佑了。


軍武數據庫

著火了唄,著火了冒黑煙不是很正常嘛。

大多數飛機的機翼裡都是空的,通常會被開闢為機翼油箱,裝滿了航空燃油。那都是會著火的。油料著火了,冒黑煙不是很正常嗎?

至於活塞式,螺旋槳戰鬥機戰鬥方式嗎?無非就是幹他孃的的腚眼子!

一,把對面兒的屁股靠到你的瞄準鏡裡。

二拉近了狠狠的打。

三等著對面漏油著火,

四看著對面冒著黑煙掉地,人頭到手。

再加上當時的機炮也沒多大。撐死就是打掉一部分結構什麼的。在大體上還是完整的。既然沒有直接被炸成一團火球。那飛機還能掙扎一下。

在加上,被命中的時候,通常會被點著點什麼東西,燃燒著的航空燃油,將,飛機上的,蒙皮,線纜一併點著。這情況自然是滾滾的冒黑煙了。

所以嘛,我沒看到,在螺旋槳飛機被擊中以後,往往會帶著一屁股的濃煙飛上一段距離,然後螺旋的下降。



至於為什麼,現代感覺飛機被擊中都不怎麼冒黑煙了嗎?原因很簡單,直接炸成一群小碎片,然後冒著黑煙下墜了。

也沒二戰時的飛機那麼直觀,所以也就覺得現在飛機不冒黑煙了。

說白了,就一句話風大把煙吹沒了。(現在飛機飛得快煙散的更快。)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擊中後出現的這種現象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二戰時期飛機動力系統都是活塞式發動機。

活塞式發動機的工作原理和常見的汽車發動機比較類似,要麼使用化油器方式,要麼使用電噴技術將燃油吸入到燃燒室並充分霧化之後,點燃促使油氣燃燒,並釋放大量的熱能和膨脹做功,通過活塞和曲柄的作用,從而實現一個高速旋轉的軸功率輸出。對於二戰的飛機而言,這個軸功率就可以驅動螺旋槳旋轉產生前進動力。

第二,當時戰鬥機以小口徑機槍或者機炮為攻擊方式。

當時的戰鬥機火力以7.62mm或者12.7mm機槍為主,少數配置了20mm機炮。與現代戰鬥機的導彈火力相比還是比價弱的,依靠發射出的大量子彈來擊中目標。如果這些子彈擊中到敵方飛機的發動機部件,如化油器、氣缸、轉軸、變速器、潤滑油管路或潤滑油箱等,就會導致活塞發動機燃燒的廢氣、潤滑油、燃油等外洩,從而在空中形成一個長長的“尾巴”。

由於發動機被擊中或者擊傷,動力立即大幅下降,戰鬥機就會失去動壓,從而失去升力,被迫進入到高速下滑的狀態,如果飛行員不能及時拉起進行迫降,那麼就要想辦法拉開座艙進行跳傘了。

如果換成今天的空空導彈,那麼擊中就會產生一個火球,效果就不一樣了。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獲取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


老鷹航空

其實最簡單的一個解釋就是,那時候的炮彈威力不足,只能夠把飛機局部的地方炸掉,同時那時候的飛機機身內部裝有很多易燃物,如木料的東西、皮製東西,布料的東西……所以被擊中後就會有你看到的現象。而現在基本上沒有這現象了,被炮彈擊中後,空中爆裂,死無全屍。不管是地面的,還是飛機對飛機的,發射的都是導彈之類的東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