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飞机被机炮击中后为什么总是拖着长长的烟坠落?

HH永远的安康之家

先看一架典型的二战战斗机的剖面图吧

二战的活塞式螺旋桨战斗机大多数的内部空间是空的,依靠机身蒙皮覆盖到龙骨上面形成飞机的整体外观,龙骨和龙骨之间的空间大部分会被用作储存飞机的燃油。

当飞机被机炮或航空机枪击中后通常是会穿透飞机的邮箱的,这样就会造成燃料外泄。同时在击中的部位由于炮火爆炸的问题往往会有火灾的情况发生,泄露的燃油就会被火焰点燃从而冒出浓烟。

同时由于被命中造成飞机的结构破坏那么战斗机就往往失控下坠了,因此就可以看到一架被打的冒了烟的飞机呼啸着冲向地面。


同时由于二战期间航炮和航空机枪的威力并不大,很难打出飞机凌空爆炸的成绩,因此从现在来看飞机拖着烟坠毁也就是早期空战的一个特色了。

但由于二战的战斗机飞行高度和速度都较低、并且战斗机机的重量也都比较轻,因此二战被命中的飞机飞行员往往还是有机会逃生的。迫降就成为了二战飞行员所必备的一项技能,至于跳伞,在二战的战斗机上能够将飞行员安全弹射出座舱的弹射座椅还寥寥无几,因此大部分飞行员被击中后只能继续操纵飞机找一个平坦的地方降落,除此之外就只能祈祷上帝保佑了。


军武数据库

着火了呗,着火了冒黑烟不是很正常嘛。

大多数飞机的机翼里都是空的,通常会被开辟为机翼油箱,装满了航空燃油。那都是会着火的。油料着火了,冒黑烟不是很正常吗?

至于活塞式,螺旋桨战斗机战斗方式吗?无非就是干他娘的的腚眼子!

一,把对面儿的屁股靠到你的瞄准镜里。

二拉近了狠狠的打。

三等着对面漏油着火,

四看着对面冒着黑烟掉地,人头到手。

再加上当时的机炮也没多大。撑死就是打掉一部分结构什么的。在大体上还是完整的。既然没有直接被炸成一团火球。那飞机还能挣扎一下。

在加上,被命中的时候,通常会被点着点什么东西,燃烧着的航空燃油,将,飞机上的,蒙皮,线缆一并点着。这情况自然是滚滚的冒黑烟了。

所以嘛,我没看到,在螺旋桨飞机被击中以后,往往会带着一屁股的浓烟飞上一段距离,然后螺旋的下降。



至于为什么,现代感觉飞机被击中都不怎么冒黑烟了吗?原因很简单,直接炸成一群小碎片,然后冒着黑烟下坠了。

也没二战时的飞机那么直观,所以也就觉得现在飞机不冒黑烟了。

说白了,就一句话风大把烟吹没了。(现在飞机飞得快烟散的更快。)


寻找丢失的方向盘

击中后出现的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二战时期飞机动力系统都是活塞式发动机。

活塞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常见的汽车发动机比较类似,要么使用化油器方式,要么使用电喷技术将燃油吸入到燃烧室并充分雾化之后,点燃促使油气燃烧,并释放大量的热能和膨胀做功,通过活塞和曲柄的作用,从而实现一个高速旋转的轴功率输出。对于二战的飞机而言,这个轴功率就可以驱动螺旋桨旋转产生前进动力。

第二,当时战斗机以小口径机枪或者机炮为攻击方式。

当时的战斗机火力以7.62mm或者12.7mm机枪为主,少数配置了20mm机炮。与现代战斗机的导弹火力相比还是比价弱的,依靠发射出的大量子弹来击中目标。如果这些子弹击中到敌方飞机的发动机部件,如化油器、气缸、转轴、变速器、润滑油管路或润滑油箱等,就会导致活塞发动机燃烧的废气、润滑油、燃油等外泄,从而在空中形成一个长长的“尾巴”。

由于发动机被击中或者击伤,动力立即大幅下降,战斗机就会失去动压,从而失去升力,被迫进入到高速下滑的状态,如果飞行员不能及时拉起进行迫降,那么就要想办法拉开座舱进行跳伞了。

如果换成今天的空空导弹,那么击中就会产生一个火球,效果就不一样了。


OK,关于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获取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


老鹰航空

其实最简单的一个解释就是,那时候的炮弹威力不足,只能够把飞机局部的地方炸掉,同时那时候的飞机机身内部装有很多易燃物,如木料的东西、皮制东西,布料的东西……所以被击中后就会有你看到的现象。而现在基本上没有这现象了,被炮弹击中后,空中爆裂,死无全尸。不管是地面的,还是飞机对飞机的,发射的都是导弹之类的东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