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曹操与刘备,哪个更好一些?

鹏举张说天下


历经千年的人物,谁都说不上真实,只能通过后来的各类史书,演义来看待他们二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何为奸雄,奸诈而有雄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第一:重视人才,是古代中国第一个提出了“唯才是举”的举措,让寒门子弟终于能够出人头地,打破了世家大族把控的举荐制。

第二军事成就,官渡之战打败了首席霸主袁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一举奠定了曹操北方地区军事霸主的身份。著有孙子十三篇。

第三,首推屯田制,让北方地区的老百姓能够安定,吃得饱肚子。

第四,就是最著名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小时候感觉曹操太狠,不亏为白脸奸臣。长大后才知道,曹操此话的意思是,你们都说我曹操对不起别人,辜负别人。可你们怎么不说你们对不起我。辜负过我。曹操算得上伟丈夫,真小人。不失真性情。

刘备此人,有大志,乱世枭雄。曹操煮酒论英雄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刘备一直是一副仁人君子,忠厚长者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他的招牌,是他笼络人心的手段。有句话说,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作为政治家而言,会有很多种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只是自己的政治需要而已。

个人观点认为,曹操是真小人,刘备伪君子。作为政治家他们是成功的,人中之龙,这毫无疑问。


青梅煮酒读历史


一个是富二代,利用身边资源成功晋级国企老总,通过一系列兼并重组成功IPO,家大业大实力雄厚;一个是白手起家的穷小子,笼络一帮穷哥们艰苦创业,凭借“中山靖王之后”一个卖点,戚细分市场上苦苦经营,最后仍然被国企吞并。

若说不同,都是为了各自利益,在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经营手段而已。



泥土芬芳的岁月


能在乱世之中成就一番霸业的人,哪有纯粹的好人呢?

不过,曹操与刘备都不算是残暴的人,不像董卓那样,把人命当做儿戏,没事就杀个人取取乐。



当然,曹操也有杀人如麻的时候。比如他刚开始在兖州站稳脚跟时,想把他老父亲等家人接来享清福,结果被陶谦部下给劫了个道,人财两失。曹操悲愤之下,带兵攻打陶谦,期间屠了好几座城。但总体来说,他对老百姓还是挺好的,也写了不少反应民生多艰的诗歌。

刘备更不用说,爱民如子的名头非常响,这不仅是三国演义给他编织的谎言,而是历史就是这样记载的。当然,夸张是免不了的。



现在网上动不动就有人说刘备是伪君子,虚伪的很。但证据呢?当婊子用时立牌坊,那叫虚伪,可刘备有这样的行为吗?

真要说虚伪,那孙权才算是。前一秒还是跟刘备哥俩好,下一秒立刻翻脸把关羽杀了。而且还派人把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想来个祸水东引。类似的事情很多,比如曹操晚年,他一个劲撺掇曹操称帝。


BOSS李的通鉴日课


人们常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见历史难得真相,但道理值得借鉴。读史的目的是悟透历史带给后人的智慧和启发。

作为经营管理者,我们一起重读三国品评曹操和刘备的创业之道,两位都是青史留名的大英雄,曹操的特点是“刚中带柔”,刘备的特点是“柔中带刚”。

东汉末年,宦官十常侍祸乱朝政,西凉董卓专权,民怨沸腾,导致群雄并起,大大小小的“集团公司”相继成立,各自为政,展开了激烈无比的争夺天下的“市场竞争”。

在这些林林总总的“集团公司”中,最终修成正果的莫过于曹操的“国营企业”、刘备的“民营合伙企业”以及孙权的“世袭家族企业。

一、曹操成功的奥秘。

在三国的各路诸侯首领中,曹操是最出色的,也是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曹操团队中,谋士如云,猛将如林。那么,曹孟德是怎样把这些能臣武将铸沙成塔的呢?

1、曹操爱财更爱才,唯才是举,不看出身。这一点,他和袁绍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被董卓大将华雄杀的人仰马翻,只杀的盟军阵营无人敢去应战,危难之际,身为马弓手的关羽挺身而出,盟军首领袁绍问其何职位,当得知是一小小马弓手时,轻视之极并名人把关羽打出大营,关键时刻,曹操力挺关羽,并问其温酒壮行,一举成就了关公温酒斩华雄的千古美谈,由此可见,曹操识人之眼力确实了得。

青梅煮酒论英雄之际,曹操早就觉察到刘备绝非池中之物,程昱、郭嘉早就建议曹操杀了刘备,曹操迟迟下不了手,唯恐坏了自己爱才的好名声。

再有,在官渡之战胶着之际,故交许攸来投奔,曹操喜出望外“不及穿履,跣足而行”,令许攸非常感动,献上计策言袁绍粮草大营在乌巢,而且守将是酒馆淳于琼,建议夜袭乌巢烧掉袁绍粮库,断了袁绍粮道,袁军不站自乱,溃不成军。

2、包容大度,放眼大局。

却说曹军大败袁绍于官渡之战。在清点战利品时,曹军搜出一大捆往来书信,曹操仔细一看却是自己的部下,背着自己与袁绍的往来书信,正可谓是“身在曹营,心系袁军”。这时,有人建议曹操挨个仔细查实姓名,之后一一砍头。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曹操命令士兵把这些书信当中烧了个干干净净。

曹公此举,说明了一个千古大道理,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当不了大领导。正所谓,居上不宽,下必自乱,最终是树倒猢狲散。

3、严格治军,率先自律。

一次,曹操率兵行军在麦田之间,当年由于兵荒马乱,兵灾之苦致使老百姓见了曹军都躲的远远的,不敢前来收麦子,曹操深知军民关系的重要性。于是下令,有残踏麦田者斩,行走间,一只小鸟惊吓了曹操的战马坐骑,在麦田中不停的上窜下跳,曹操要求治自己的罪,并欲拔剑自刎,在众将领的苦苦请求下,曹操才以宝剑隔断自己的头发,割发代割头。要知道古人的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割发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啊。

4、乐观豁达,笑对失败。

话说曹操亲率百万大军,兵败赤壁,在几乎全军覆没溃败逃命狼狈不堪之际,众将都垂头丧气、惊魂未定之时,曹操却连连大笑诸葛无谋、周瑜少智。后人说,天不灭曹,在张飞、赵云、关羽的眼皮底下,侥幸逃脱。

反过来想一下,大军惨败之际,首领曹操也悲观丧气、长嘘短叹,可能败军都回不了许都就都散架了。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强调,军队将领必须具备独自一人力撑将要溃败的大军之颓势。

5、不避亲仇,一视同仁。

法家代表韩非子说:“圣者明君,内举不避亲,外举不必仇”。曹操用人不避仇人,宛城之战,曹操折长子曹昂,失大将典韦,但在诏安张绣后,还同他结为儿女亲家,几年后,张绣成为曹操开国的一大功臣。

6、恩威并举、两手都要硬。

胡萝卜加大棒历来是统兵驭将之真理。曹操有其温情的一面,更有其铁腕的一手。曹军主薄(相当于高级秘书)杨修自持才高八斗、智商超群,屡屡道破天机,卖弄小聪明,最终被曹操下令砍掉其项上人头,上司的心思不是谁混乱猜忌的。

当然,曹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我们暂且搁置这些争议(让历史学家和人们去争议吧),重要的是从曹操身上学习他的创业之道才是我们的主题。

二、刘备成功的奥秘

刘备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名声相当较好,历代说书者当说到刘皇叔遇险、身处困境之时,听书的人经常哭声一片,为刘皇叔担心,而说到曹操难,人们往往拍手叫好。可见“拥刘反曹”是民间的主流形态,刘备团队也备受民间推崇。

那么,刘备有哪些特点和过人之处呢?

1、出身卑微,情商一流。

刘备虽说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但由于时代间隔久远,实际上与普通百姓没什么差别。平日只好以织席贩履摆个地摊做个小买卖勉强度日,一句话,卖草鞋、草席是刘备的主要工作和生活来源。然而,时势造英雄,论事业规模,刘备显然比不上张飞的肉铺做的大,论武艺,刘备根本不是关羽的对手。但是,在张飞和关羽在涿州街头打架,一句话就能看出刘备的水平和情商绝非凡人:“两位壮士武艺非凡,都是了不起的英雄,佩服、佩服”,首先赞美夸奖双方一番,而不是像一般人劝架,生硬的用手一拨,说你们两个为什么打架,都给我住手,如此劝架,以关、张的脾气,非联合起来揍他一顿不可。而刘备夸奖二人还说二位是了不起的英雄,两位马上安静下来,中国自古就有英雄相惜的传统。这就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还有,刘备的自控力超凡脱俗,手段高明。比如:关羽为曹操斩了袁绍的颜良、文丑两元大将,而此时刘备正在袁绍大营效力,袁绍欲杀掉刘备为颜良、文丑报仇,危急之际,刘备镇定自若、从容应对说,曹操知道我在明公您这里,此举必是想借明公之手杀我,好使关羽为其效力,我愿写一封书信给关羽,让他星夜来明公处,辅佐明公,共诛曹操。说得云淡风轻,巧妙的化险为夷。智慧的保全了自家性命。

后来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请诸葛,这些都昭示着刘备的至高情商。

2、大智若愚,坚守底线。

刘备的城府和稳重天下闻名,话说刘、关、张老哥儿仨东征西讨、打打杀杀、居无定所十几年,后来到富得流油的徐州,陶潜三让徐州刘备三拒徐州,关、张非常不解,而此时的刘备内心一定非常想拥有自己的革命根据地,但其内心另一个刘备告诫他要坚守底线,功高盖主、德不配位,坐拥富庶的大郡徐州,岂能安宁。不到最后一刻,绝不会领徐州,后来,陶潜病故,此时,又将陶潜的遗表申奏朝廷后方领徐州牧。

此后,刘表让荆州给刘备,刘备亦不接受,坚守自己以德服人、匡扶汉室的核心理念,从未动摇一丝一毫,刘备确实高瞻远瞩,因为刘备一旦接受了荆州,也未必能守得住,内有蔡冒捣乱,外有曹操虎视眈眈,同时,还会引起西川刘璋的怀疑,为《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将来入蜀自绝退路、自毁长城。

由此可见,欲成大事者,不会计较眼前利益得失,舍得,有舍才会有得,不可因为眼前利益而自毁长城、自断前程,如此谋略大义,关、张及众将自然心服口服。

3、心系百姓,生死与共。

易中天认为刘备爱作秀、太虚伪,曾仕强认为如果某人当面作秀,背着人搞另一套,是虚伪,而如果某人一生都在“作秀”,且始终如一,则不能称其虚伪了,刘备就是这样的人,这是一种风格。且说曹操大军铺天盖地来袭击新野,刘备深知,新野小城根本就守不住,于是携带全城百姓弃城而走,扶老携幼,每天行程只有十余里,眼看追兵将至,刘备不忍心丢弃追随自己的百姓而去,他知道,曹军素有屠城的先例,当年曹操血洗徐州城,屠杀百姓,惨不忍睹,如此这般,留下百姓后果是什么,如果丢弃百姓只顾自己逃命,自己以德为先的刘皇叔美名将荡然无存,何况它与自己的做人原则相悖。

4、屈身下士,恭己待人。

刘备善聚人心,能够把各路英雄豪杰、智者能臣牢牢的凝聚在自己周围的关键因素是其“屈身下士,恭己待人”,也就是刘备没有官架子,平易近人,在刘备手下做事,不用整天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当然,刘备绝对不是老好人,原则问题、立场坚定,比如,在处理刘璋时果断及时。

三顾茅庐请出高人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故事情节精彩纷呈、家喻户晓、千古流传。然而,自己想一下,它更彰显了刘备屈身下士的做人风格,三顾之时,刘备已经四十好几岁了,而诸葛亮只有二十几岁,是两代人了,放到今天,就好比一个六零后请一个九零后为师帮助自己出谋划策。当时,刘备早已是誉满天下的刘皇叔了,而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个时尚小青年。可见刘备的眼光和求贤若渴之心何等真诚。今天的一些小有成就的企业家们应该好好的学习一下刘皇叔是怎样识人、请人的高超策略。

5、德高服众,善用强者。

纵观刘备团队,一眼便可看出,刘备文不如诸葛亮、庞统、法正;武艺比不上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马超等,但这些英雄都死心塌地、忠心耿耿的追随刘备,至死不渝,这一点,刘备很随其先祖刘邦善用萧何、张良、韩信、樊哙等。

刘备的驭人之道是,对待大贤如诸葛亮庞统等恭恭敬敬,甚至言听计从,刘备深知,此等高人的做人原则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刘备起初用“义结金兰”的传统文化深得关羽、张飞两位豪杰的生死追随。对后来加盟自己团队阵营的赵云更是以“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胆识夯实了赵子龙的忠诚之心,此后,赵云截江夺阿斗、单骑救主的英雄事迹后世传扬称道。

再有,后来收服的老将黄忠、魏延,刘备绝不厚此薄彼,即是诸葛亮屡次刁难魏延,并声称其脖子后有反骨,刘备多次出面调停,魏延当然是感激涕零,只可惜魏延将军生不逢时,此处不深入讨论。

6、矢志不渝、外柔内刚。

自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时起,三位年轻人在随后的20年间,虽有匡扶汉室的宏图大志,实际上过着颠沛流离的苦日子,先后在曹操、袁绍、陶潜、刘表甚至三姓家奴吕布大营混饭吃,以求生存,兄弟三人也时聚时散。被打散之后的兄弟重逢更加增强了他们的手足情义,刘、关、张这三个异姓兄弟,从风华正茂的青年至天命之年才过上安稳日子,在这漫长而艰难的20多年间,他们与命运抗争、同强敌战斗,经历过无数场血雨腥风,无数次死里逃生,对于理想的追求,用一句当代流行时髦的话语就是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不抛弃,不放弃”。《周易·系辞》上说:“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刘、关、张三人义结金兰,三人同心,终成大业,万世敬仰。

曹操和刘备是一对历史冤家、也是朋友,二人从青梅煮酒到三分天下有其二,东征西讨,血染战袍,二人都在历史上谱写了波澜壮阔的篇章,并自导自演了精彩绝伦的传奇大戏。

翻开二人用血和火谱写的篇章大戏,常读常新!

感谢点“赞”,欢迎朋友们关注“阿宁说管理”


阿宁说管理


一个是奸雄,一位是枭雄。

一个是会用人,一位是有魄力。


历史上的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英杰,蜀汉政权的开国之君,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

作为“明君”,刘备一生作为,基本符合古人对“明君”的最重要的两点期待:一是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二是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史书对这两方面都记载颇多。

在《三国》当中,曹操被作为一个奸雄的典型来对待了,这是不公平的。

这一点也有原因。



一般而言,中国历史上都城设在北方的朝代,就会以直接继承曹魏的西晋司马炎的晋朝为正统。

而定都在南方的,就会以刘备的蜀国为正统。

明朝定都南京,罗贯中于是就取了刘备做正统。

另外封建王朝一直认为不是同姓人篡位的就是乱臣贼子,曹丕废汉称魏,所以曹操也就背了另外一个骂名。


在《三国》开篇没多久,作者就用一个名叫许韶的人物来评价他:“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也就是说,作者尽管对他抱有偏见,却还在对他的能力予以认同。

治世,顾名思义,就是太平盛世,就是说,曹操这样的人,不论是清平盛世还是混混乱世,他都能在历史上有难以抹杀的一席之地。

这说明了什么?首先曹操是有能力的,就是反对他的人在这一点也不得不承认。


其次,他对待社会的态度是积极的,他寻求的是入世,而不是遁世。这点诸葛亮就比他不得。

诸葛出生到了乱世,试想一个“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人”又何以能想象他在太平盛世有些什么作为呢?

我想,能力与态度,决定这个人注定要成为一个英雄了。


V学社


三国英雄人物能如此性格鲜明,除了要感谢《三国演义》,更要感谢一本书——《三国志平话》。此书成型于宋代,是那时候说书人手里拿的提纲脚本,相当于现在贾跃亭忽悠人的PPT。在这本书因为取自民间,所以三国人物身上变有了草莽气息,而且剧情甚至也相当狗血,如诸葛亮就是个庄稼汉,刘备曾经到太行山落草当了一名好汉等等。

虽然人物鲜活了,但英雄们的本来面目也被编得面目全非,特别是他们的人品与性格,更是真假难辨!如刘备,虽然描绘为仁君,但“仁”里面又藏着很多狡诈;曹操,是个奸雄,但“奸”里面又透着可爱和豁达;孙权,是个好领导,但“好”里面又似憋着一肚子坏水。近些年,随着电影电视剧的不断“洗白”,更是让人弄不清谁忠谁奸了。

所幸,在离他们那个年代最近的史书《三国志》里,作者陈寿真实记录了曹操、刘备、孙权的事迹,并对他们的人品进行了直截了当的品评。

对于曹操,陈寿这样评价:曹操精于谋略,善于运筹,用人得当,是个了不起的杰出人才。因为《三国志》是以魏国为正统写的,陈寿在里面对曹操大夸特夸一番,但细心的人会发现,他并没有对曹操的人品交待一个字。那曹操的人品到底怎么呢?依笔者看,估计是不好,因为对于刘备和孙权,陈寿都描写了他们的人品情况,而对曹操却只字不提。为何不提呢?因为不敢,而且不好,索性干脆夸奖他的才能,别的就不说了。

对于刘备,陈寿这样评价:刘备百折不挠,宽厚仁义,有识人之明,气度非凡,有汉高祖刘邦的风采,他将国家托付给诸葛亮,更显示了他的光明磊落。陈寿同时也肯定了刘备的才能,不比曹操差,但是,更多的是肯定了刘备的品德。陈寿生于蜀国,并在蜀国当过官,但是仕途不顺,屡遭奸臣排挤,尽管对蜀国和刘备有些非一般的感情,但他对刘备的评价,几乎都是围绕着品德展开的,这与只夸奖曹操的才能完全不同。可见,真实的刘备,也是他们三人中最佳的。

对于孙权,陈寿这样评价:孙权能够忍辱负重,有勾践的本事,知人善任,也是一世英豪。但他猜忌心太重,杀戮无度,还处理不好接班人问题,以致吴国灭亡。陈寿对孙权的批评,多于赞扬。他对孙权并没有什么好印象,甚至对他充满了鄙视。他先肯定了孙权也是一代雄主,但接着就说他晚年猜忌心强,杀人太多,是吴国最后败亡的罪魁祸首。

关于三人的人品,陈寿对曹操是一字不说,可见好不到哪里去,对刘备是一顿猛夸,可见其仁德并非浪得虚名,而对孙权则是一通批评,几乎通篇差评,可见其人品确实不怎么样。


孕育大咖


曹操。有血有肉,能文能武。

刘备。有情有义,能忍能容。


六福雅士


都是了不得的人物,性格决定做事方式,他们从各自的不同性格特点出发,都得了天下。对于我个人来说,更欣赏刘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