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錯了?

滴滴,錯了嗎?滴滴外賣,無錫訂單暴跌超50%

近日,新的外賣大戰、網約車大戰打響了!網約車巨頭滴滴在無錫打響外賣大戰。

滴滴、美團紛紛甩出了大把優惠券,吸引消費者下單。當天稍晚些時候,餓了麼也加入戰團,優惠券如潮跟進。一時間,無錫人被震驚了,幾元、幾毛甚至1分錢就能點到平時夠一個人、幾個人吃的外賣,點外賣像不要錢,物價一夜回到十幾年前。

但是,不到一個月後,滴滴外賣的無錫訂單暴跌。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多家媒體報道稱,滴滴外賣在江蘇無錫訂單暴跌超50%,同時,滴滴騎手單筆報酬也進行了大幅度下調,系統派單量驟減。

滴滴,錯了嗎?

滴滴,錯了?

互聯網“補貼”燒出的繁榮,部分份額是“偽繁榮”

某種程度上,補貼燒出來的“繁榮”市場,有一部分是“偽繁榮”。

當補貼取消後,有一部分市場會保持,還有有一部分市場會迴歸原來,整體規模要遠小於“補貼”時的繁榮期。

此次滴滴掀起的外賣大戰,和此前諸多互聯網掀起的熱潮一樣——大量“補貼”時,市場熱度非常高、當“補貼”結束,市場降溫。

例如:此前O2O大戰時,各種“補貼”滿天飛,“1元洗車”到處都有,看似訂單很多、很繁榮,但是,當“補貼”結束後,這些“偽繁榮”降溫了。

同時,一些曾經在“補貼”時,以訂單自豪的企業,卻不得不面對“補貼”取消時,市場降溫的尷尬。

相類似情況,另一場大戰中也在發生,減少補貼,美團打車訂單份額也下滑。

在滴滴進軍外賣的同時,美團也在進軍網約車市場,計劃掀起網約車大戰。

美團一度宣稱要奪下30%的網約車份額,在最初幾場PK中,憑藉大量“補貼”,美團打車訂單的數字也非常可觀。

3月21日,美團打車進入上海,並隨後宣佈三天內先後實現日訂單超15萬、25萬和30萬,拿到了30%的市場份額。

但是,隨著“補貼”減少,美團打車的份額也在下滑,此前媒體報道,美團打車上海的份額已經從30%跌落到15%。

滴滴,錯了?

又兩次互聯網“燒錢大戰”模式重複,一次又一次的“套路”上演“燒”敗對手;不可持續、市場回落、回調

自從O2O、網約車大戰之後,中國互聯網把一種打法玩成了標配,這就是——價格戰、補貼“燒錢”大戰。

通過持續的“燒錢”大戰,燒到對手無錢可燒,不得不退出市場。

換句話說,最後比拼資金的“剩者”為王,資本的競爭大於運營競爭,一種非常簡單、粗暴的競爭方式。

昔日眾多O2O、網約車大戰、共享單車大戰中,都有價格戰、補貼“燒錢”大戰的影子。

但是,互聯網O2O的這些價格戰並非優化的降低成本,而是一種簡單粗暴的“虧損換市場、燒錢燒垮對手”打法。

這些虧損換市場的打法,並不可持續,一旦通過補貼大戰“燒”垮對手之後,它們將會停止補貼。價格回調,甚至部分高於原來。

例如:網約車大戰中就發生這種情況,當初爭奪市場時,都是簡單粗暴的價格大戰、補貼大戰,甚至是高額補貼。當競爭對手相繼要麼合併、要麼退出市場後,補貼取消,價格回調,甚至在部分時段出現了漲價。

今天,經歷過幾輪互聯網補貼“燒錢”大戰後,消費者也逐漸清醒了,逐漸明白了他們的套路——這些曾經的補貼,最終還是要“還”回去。

滴滴,錯了?

為什麼外賣等互聯網企業PK,出不了“順豐”一樣的企業?

快遞行業,很多企業都在低價路線,順豐卻憑藉獨特優勢,價格高、盈利還高

快遞行業,很多企業都在價格戰,走低價路線。

而順豐快遞,卻選了一條與眾多競爭對手不用的路線——獨特“快”服務,走高價路線。

這種結果,它的“快”非常有競爭力,也深受很多用戶青睞。

在快遞行業中,順豐快遞價格雖然高,但是順豐卻是國內快遞公司中盈利最好的。

互聯網企業本是科技企業,卻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PK。

這些互聯網公司曾經自豪於宣傳“降維”打擊傳統產業,曾經自豪於自己的“科技含量”。

但是,這些企業在PK時,卻採取了最簡單、粗暴的方式——“資金大戰”“燒錢PK”的模式。

卻沒有類似於傳統實體企業,通過技術比拼、服務比拼的差異化,形成不同的競爭特點。

例如:上面提到的順豐,在同行低價模式時,它憑藉對“快”的追求和特色,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風格,在價格戰中脫穎而出,而且實現了超越了競爭對手的業績、淨利潤。

價格戰作為商業競爭的一種手段,而且是一種有效的競爭手段,並非不可以運用。

但是,不應該把價格大戰、資本大戰作為唯一手段,不可過度打價格戰,也不可過度依賴價格戰。

而且,應該在價格戰以外還要做一些其它工作,比拼效率、比拼技術、比拼服務等軟實力。

正如《人民日報》在點評滴滴美團網約車大戰時表示:“但凡成功的創業,歸根結底都是因為能提供符合消費者口味的產品和服務,而不僅僅是靠燒錢博關注。這需要尊重市場競爭規則,持續改善用戶體驗,創新盈利模式”。

“無論美團還是滴滴,互聯網市場主體得明白,競爭是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但絕不止於燒錢。燒錢只能燒一時,但燒不了一世”。

換句話說,在價格戰之外,還有一些其它可以比拼的要素,而不是簡單、粗暴的侷限在價格上。

互聯網這些燒錢大戰,應該在價格戰同時,多一些技術含量的比拼、多一些其它要素的比拼,形成其它與眾不同的競爭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