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新君繼位後,商鞅和張儀都逃到魏國,魏國又是怎樣對待他們的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張儀連橫為秦國鋪平道路,從某個層面講,是張儀繼承並光大了商鞅的事業,所以與商鞅一樣,也是秦國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臣。


這兩人雖然一個是法家,一個是縱橫家,但還是有很多共同之處的,如:

兩人都是魏國人;都背叛魏國服務於魏國最大的敵人秦國;並且都因赤膽忠心的為秦國服務而得罪了自己的母國——魏國。

所以他二人在秦國的時候,魏人是恨不能食其肉而寢其皮的,然而奇怪的是,秦國新君繼位後,兩人都遇到危險,這時候又都想到自己的母國,想回母國避難。

那麼,魏國又是怎樣對待他們的呢?

不得不說,對這兩個曾經的叛徒,魏國的態度是截然不同,天差地別的。

商鞅的大體情況是這樣的

秦國新君繼位後,商鞅和張儀都逃到魏國,魏國又是怎樣對待他們的

商鞅

公元前337年,秦孝公薨,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一死,商鞅便失去倚仗,這時候當年變法得罪的舊貴族公子虔、甘龍等乘機發難,誣告商鞅謀反,秦惠文王為了平息舊貴族的怒氣,便發下海捕文書,準備緝拿商鞅歸案。

商鞅得到消息後連夜逃亡,這一跑哪裡都沒去,直接奔向自己的母國——魏國

人落難之後想回家,這也無可厚非,

然而呢,很有諷刺意味的一幕發生了:

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

商鞅跑到魏國邊境,魏國人卻因他對自己母國下手太狠而心懷怨恨,從而堅決不允許他入境,魏國不要,商鞅才打算逃到別的地方去,然而魏國人說:

“商鞅是秦國的犯人,如果放他逃跑,秦國一定會怨恨我們,不如抓起來交給秦國人得了。”

就這樣,直接把商鞅又送到秦國,最後商鞅被秦惠文王車裂,落了個悲慘的結局。

商鞅逃亡的那一幕,簡直惶惶然如喪家之犬,道不盡的悽惶苦楚,好容易到了母國,魏國人又雪上加霜,將商鞅送上絕路,這就是魏國對商鞅的態度。

而繼承他事業的張儀呢

秦國新君繼位後,商鞅和張儀都逃到魏國,魏國又是怎樣對待他們的

張儀

在秦國的命運與商鞅基本相同,張儀在秦惠文王手裡自然是順風順水的,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崩,秦武王繼位,大家都知道,秦武王是個光明磊落的武夫,在太子任上就很不喜歡玩弄陰謀詭計的張儀,而張儀呢,一個魏國人在秦國做到國相,那還不引起許多老秦人的嫉妒,於是,秦武王剛繼位,老貴族的讒言就來了,想著法子詆譭張儀,想置張儀於死地。

張儀能怎麼辦? 像商鞅一樣逃跑?不,他用了一個連環計,主意高明著呢。

秦武王一即位,張儀就知道自己有可能掉腦袋,所以主動找到秦武王,給他出了個高明的主意。

張儀說:“臣有一條計策,雖然並不高明,還望大王裁決。”

秦武王問他:“有何計策?”

張儀說:“為國家社稷利害考慮,上策莫如山東諸國發生變亂,大王乘勢攻城掠地,擴充疆土。如今齊王對臣恨之入骨,無論臣走到哪裡,他都會不顧一切發兵攻打。所以臣願意捐棄不肖之身前往魏國,從而挑動齊王出兵攻魏。當齊、魏兵馬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開交之時,大王可乘機侵入韓國三川之地,使秦兵東出函谷暢通無阻,麾兵直逼兩週地界,索取天子祭器,然後挾天子,按圖籍,君臨天下,這可是萬世不移的帝王基業啊!”

你看看,把逃跑說的這麼理直氣壯,光明正大,都到了願意為秦國利益犧牲自己生命的地步,我估計這時候,秦武王一定是感動的眼淚都流了下來,那麼,為了秦國的利益,當然答應張儀的要求,還派出30輛兵車,把張儀送到魏國。

張儀就這樣順順利利的離開秦國,至於想害他的那些舊貴族,我估計張儀走的時候,心裡一定會得意的說:“就守著你那一畝三分地去死吧,爺不伺候了。”

秦惠文王為了秦國利益車裂商鞅;秦武王為了秦國利益以張儀為犧牲,這爺倆有多相像,君王就是這麼無情,商鞅危急關頭才想著逃跑,張儀呢,卻早都未雨綢繆。

事實證明,張儀,可不是什麼君王能算計的,反過來,倒是他算計了君王,以後就更精彩了。

秦國新君繼位後,商鞅和張儀都逃到魏國,魏國又是怎樣對待他們的

君王

張儀到了魏國,齊王聽說,果然發兵攻打魏國,於是魏王恐慌,就對張儀有了點意見,張儀說:“多大點事兒,我有辦法讓齊國退兵。”

魏王自然要他全權負責,於是張儀派出門客,到楚國請楚國派使者到齊國,到齊國幹什麼,為自己說合?

沒有,張儀沒這麼傻 ,他只幹了一件事,即:

借楚國使者的嘴巴,向齊王洩露了張儀到魏國的緣由以及與秦武王商定的計劃。

齊王一聽,原來這麼回事,我能讓秦國乘機挾天子以令諸侯嗎,於是就很利索的撤兵了。

一場天大的危機就這麼消於無形。

魏王對張儀簡直佩服到了極點,連忙拜張儀為國相,就這樣,張儀在魏國踏踏實實的過了一年,於第二年壽終正寢,落了個福壽雙全的結局。

同樣是服務於敵國的張儀,魏國卻拜為國相,這是魏國對張儀的態度。

一個嫌棄的閉門不納,並將之送上絕路;一個卻拜為國相,讓他福壽雙全;同樣是經天緯地之才,商鞅、張儀結局為何就這樣天差地遠呢。

這其中的道理,恐怕也只可意會而不能言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