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荊請罪”人人都知,但藺相如和廉頗結局如何,你可知道?

  提到“負荊請罪”這個成語,我們都知道他來源於歷史事件,這個事件發生於戰國時期,而主人公則分別是廉頗和藺相如。當時,秦國因為商鞅變法,率先在7個國家中強大起來,並逐漸有了吞併6國的野心。公元279年,秦昭襄王想要派兵攻打楚國,又擔心趙國會出手相救,便約了趙惠文王在澠池相聚。


  澠池之會時,秦昭襄王要求趙王割讓五十座城池為他祝壽,趙王身邊的大臣藺相如站了出來,用其聰明才智維護了趙王的面子,並捍衛了趙國的利益。此舉讓趙王對藺相如另眼相看,回國便提拔了藺相如,而趙王的另一位大將廉頗卻很不滿意。他處處想找藺相如的麻煩,藺相也因此處處躲避著廉頗。有人問藺相如,是不是因為害怕才躲避廉頗,藺相如卻否認了,並且回答道:“為了保護趙國的利益,我們兩人不能發生矛盾”。而聽到此話的廉頗瞬間羞愧無比,他揹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兩人因此和好,這便是“負荊請罪”的典故由來。


  趙惠文王死後,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繼位,但他的能力卻遠不如自己的父親。長平之戰中,廉頗難抵秦軍,這讓趙孝成王心生不滿,便撤回了廉頗而派了趙括上場,儘管藺相如連連反對,依舊沒有收回趙孝成王的決定。最終,秦軍名將白起在這場戰役中坑殺40萬趙軍,趙國因此損失慘重。趙國的實力從此一落千丈,而藺相如也在這個時期,抑鬱而終。


  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知道了自己的錯誤,廉頗再次得到了重要。但是在趙孝成王去世後,他的兒子趙悼襄王卻不信任廉頗,他剛繼位就想撤掉廉頗的兵權,這逼得廉頗逃到了魏國。之後,趙悼襄王還想重新重用廉頗,便派使者去了魏國,使者受了奸臣郭開的指示,回國後卻在趙悼襄王面前說了廉頗的壞話,這讓趙悼襄王打消了召回廉頗的念頭。最終廉頗被楚王接到了楚國後,在楚國抑鬱而終。


  如此兩個有才能有膽識的人才,卻在後來未得到重用,實在令人唏噓不已。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很多時候,領導者識人的能力非常重要,再好的名將放到一個昏君的手裡,也會被浪費。你如何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