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廉頗、趙括、白起之間的故事

話說他們這幾個人都是處在一個時期的人物,像完璧歸趙大家知道,說的是藺相如,負荊請罪說的是廉頗,紙上談兵說的是趙括,白趙,秦國一低戰將,坑殺趙國40萬大軍。他們之間的故事,今天我就連起跟大家說說。

戰國時期,趙國趙惠文王,在位,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但是好在有大臣藺相如和大將廉頗兩人,齊心協力,保護著趙國,未受到強大的秦國的侵佔。

秦昭襄王是當時秦國的國君,對楚國的交戰當中,得了不少好處,佔領了不少土地,但唯獨對近鄰趙國卻沒有辦法,但是後來得到一人,才得以更變,這個人說是,范雎,原是魏國人,在魏國沒有得到重用,還被判賣國罪,不過還好運氣好,最後來到了秦國,得到了秦昭襄王的重用,也採用了他的"遠交近功"策略,得以強大起來。

之後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韓國不想投降秦國,就把上黨給了趙國。

二年後,秦國又派王齕圍住上黨。趙國國君,趙孝成王,就派大將廉頗前去,作戰。廉頗呢,採用守的辦法,來對抗秦軍,這是因為秦軍的數量遠大於趙軍,如果採用主動進功的辦法,不一定能打敗秦軍,就這樣固守了三年。這下秦國也沒有辦法,而這時范雎便給出了一個反間計。用謠言來蠱惑趙孝成王,趙孝成王還真的上了當,以為是廉頗不敢打,便要換大將.

這時呢?他們推薦趙括,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只是個人沒有實戰的經驗,理論知識肯定沒問題。

這時藺相如不同意,就連趙括的母親也前來阻止趙王派他兒子去打仗,說趙奢去世時囑咐過,萬不可讓趙括帶兵打仗,他沒有實戰經驗。但此時的趙王,哪裡還聽他們的,毅然派趙括,去往前線接替了廉頗。

范雎知道趙括已經接替廉頗,為了更快的取的勝利,便秘密排白起過去接替上將軍,指揮秦軍作戰,此戰役就是長平之戰。

藺相如、廉頗、趙括、白起之間的故事

趙括臨危受命,如果繼續採用廉頗的抗敵策略,也說不過去,所以就改為主動出擊。此次戰役秦軍至少65萬大軍以上,而趙軍45萬,基本上是出動全國之力了,以少打多,這個攻堅戰本身就不好打。

藺相如、廉頗、趙括、白起之間的故事

藺相如、廉頗、趙括、白起之間的故事

白起是個老將,故意假裝戰敗,接連撤軍,而急於求勝的趙括,便緊跟追擊,最後中了白起的埋伏,趙軍被白起切成兩端,團團包圍,此時的趙括,才知道白起的厲害,便築起堡壘,採取防禦的戰略。白起呢,又把趙軍的糧草和援軍之路也可全部切斷,就這樣趙軍被圍了四十多天,沒有糧草和援兵。趙國的將士,也勢氣大減,趙括也沒有辦法,最後決定帥軍出擊,衝出包圍。最後趙括在此戰役中,被秦軍射死,趙軍聽到主帥以死,便也紛紛丟下武器,還剩下40多萬的趙軍便投降了。

藺相如、廉頗、趙括、白起之間的故事

即便是投降了,秦軍也傷亡過半,姑且按25萬算,如果是這樣,趙括的反撲也只用了5萬多的兵力重創了秦軍。(此數量不一定準確,只是根據坑殺的趙軍,來算的,如果趙軍沒有40萬降軍,那這個數量就要更正一下,不過我個人感覺,戰死的趙軍,應該不止5萬。)可見趙軍的戰鬥力並不比秦軍差,趙括的作戰指揮也可以,只是經驗欠佳,也沒辦法。敗,畢竟是敗了,後世也就用紙上談兵,來諷刺趙括,但我覺的這其中也不能全怪趙括一人。

最可惜的是投降的那40萬趙軍,即便是投降了,他們也沒有想到,會被白起坑殺,白起因為什麼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是害怕管不了,也許是自己本身糧草不多,養不起,在這裡也就不分析了,不過坑殺40萬大軍,是不現實的,應該是分批殺的,不管怎麼殺的吧,反正趙軍的降兵都被白起殺了,只留下幾百年幼的回去報信了。現在的考古也有發現,如果有興趣,可以看了解一下,在這裡,我就不分析了。

藺相如、廉頗、趙括、白起之間的故事

長平之戰,白起本想直驅邯鄲,滅掉趙國,但是秦軍也傷亡慘重,趙軍雖然大敗,但是邯鄲守城至少還有20萬精銳大軍固守,范雎勸說秦王讓白起撤兵了,韓國和趙國都以割地求合。

二年後,秦王又派白起進攻邯鄲,白起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秦王又派別的大將去攻打邯鄲,卻久久攻打不下來,最後也是秦軍大敗收場。秦王和范雎商量,把戰敗怪罪於白起身上,賜白起自盡。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

另有一說白起抗命不遵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趙,換來的將是趙國全國的抵抗。因為長平之後趙國深恨白起,所以再次攻趙時,白起應該是最不適合當統帥的人選。

藺相如、廉頗、趙括、白起之間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