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一將功成萬骨枯

白起:一將功成萬骨枯

戰功赫赫威震諸侯的上將軍武安君白起被秦昭襄王貶為了普通士卒,遷往陰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在他滯留咸陽的這三個月,秦軍在邯鄲戰場的局勢愈發嚴峻。

昭襄王派出使者,白起不得滯留咸陽。

白起內心怏怏,拖著病體,漸漸地淡出秦國廟堂的視線。

昭襄王與應侯范雎群臣議論,白起好像內心不服,盡是怨言。昭襄王派出使者賜給白起一把劍,自己看著辦。

劍光凜冽,白起內心徹底涼涼,他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窮盡一生報效的君王會一朝將他賜死。白起整個人瞬間成了一尊塑像,僵在了原地。

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

良久,白起長嘆,我早就該死了,長平一戰我坑殺趙國降軍數十萬人,是足以死。

白起:一將功成萬骨枯

白起自殺,整個秦國盡是唏噓。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白起的魂魄永遠留在了杜郵這個地方,是年秦昭襄王五十年。

白起之死,完全是因為他和昭襄王之間的矛盾,而矛盾的根源又是政見的不合。

長平之戰後,秦軍分為三路。白起自領一軍,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秦軍趁熱打鐵,秦軍勢如破竹,白起的意圖很明顯,挾長平之戰之餘威,一戰滅趙。

蘇代作為韓、趙使者做起了秦國丞相范雎的思想工作,趙國亡了,白起如此戰功就可位列三公,這局面是您希望看到的嗎?就算趙國被滅,趙國人民也絕不會跟著秦國混,北邊的人會逃往燕國,東邊的人會逃往齊國,南邊的人會逃往魏國、韓國,應侯三思。

范雎被說動,秦昭襄王對范雎之語表示認可,秦國罷兵。

白起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簡直弄死范雎的心思都有。從此和范雎徹底成為了路人(

由是與應侯有隙)。

不久秦昭王又心生後悔,重新派出大軍,以王陵為將,猛攻趙國都城邯鄲。白起因病,沒有出征。

白起:一將功成萬骨枯

王陵初戰不利,損兵折將。秦昭王急眼,白起快上,揍丫的。

長平之戰雖然取勝,但是秦國也死者過半,國庫空虛。而且此時趙國舉國皆兵,諸侯的救兵又馬上到,趙國在內,諸侯兵在外,秦國很難取勝(

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白起拒絕出兵。秦王親自命令,白起當作空氣,范雎又親自去請,白起依然說NO。

秦昭王用王齕代替王陵,打了八九個月,依然沒有啃下趙國。

趙、魏、楚三國強強聯合,秦軍根本吃不住(秦軍多失亡)。

白起冷嘲熱諷,不聽好人言,吃虧在眼前(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秦昭王聽後,大怒。白起,你要是識相,趕緊給寡人上。范雎又再一次去請,白起依然是淡定地不肯離窩。

昭襄王終於對白起失去了信心。白起被貶,最終賜死。

白起:一將功成萬骨枯

白起之所以是名將,是因為對形勢理性的分析。長平之戰後,確實是滅趙的最好時機。但因為秦軍罷兵給了趙國準備的時間,再一個,趙國面對的是亡國的危險,怎能不使出吃奶的力氣,趙國的三千敢死隊直接重創秦軍,秦軍為之卻三十里。

楚王派春申君率軍救趙,信陵君“竊符救趙”,三國內外夾擊,秦軍終是敗下陣來。秦將鄭安平直接投降。

可以說白起的分析絕對合理,而且事情的發展也和白起的預期一樣,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而現實是昭襄王要滅掉趙國的慾望實在太強。

白起因為自信,因為不滿,因為抗命,最終命喪杜郵。

白起之名氣自不用子玉再多贅言,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白起在這四位裡邊也是絕對的扛把子。

長平之戰時,當趙國換掉廉頗以趙括為主帥時,秦王立刻將白起派往了前線,主持大局,並放出狠話,誰要是洩漏白起為將的消息,斬(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

)。

可見白起之威名,絕對到了令諸侯尿褲子的地步。

一將功成萬骨枯,白起之威名亦是建立在那累累白骨之上。

有這麼一個說法,整個戰國大爭之世,因為戰爭而死掉的人在兩百萬左右,而直接死於白起將士之手的就有一百多萬。

白起:一將功成萬骨枯

秦昭襄王十四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攻魏,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溺死其卒二萬人。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攻韓陘城,斬首五萬。

長平之戰,前後殺死趙軍四十五萬。

以水灌楚國之鄢城,軍民死者十萬人。

這是史書上記載的具體數字,而白起平生參戰不止於此,作為戰神,能不滿載而歸。

成吉思汗被稱為上帝之鞭,而白起也被人送了一個外號“人屠”。但二人面對的境況又不可同日而語,成吉思汗是殺戮成性,而白起面對的是戰國之七雄混戰,只有更多的殺敵,殲滅敵國的有生力量,秦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勝出,才能最終一統天下。

所以,長平之戰,雖然趙軍四十萬人投降,但秦軍還是將其坑殺,很簡單,收編,風險太大,又不是本國人,放了,又會捲土重來,白忙活一場。

白起,成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劊子手。

雖然人送外號“人屠”,但秦人還是對其充滿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