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被嚴重低估的天才統帥!

白起,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成為戰國中期不敗戰神的戰爭利器,也得到一個令當時膽寒的稱呼:人屠。但是,如果把白起的征戰功績簡單的定性成為秦國強大的國力,那是簡單和膚淺的。

白起——被嚴重低估的天才統帥!

白起(?—公元前257年),羋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戰國時期傑出的“兵家”代表人物。

1、嶄露頭角:新城之戰

白起出生的年代,秦的國力就已經十分強大了,秦昭襄王十二年,秦國制定了東進擊敗三晉圖謀天下的大戰略,秦昭襄王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霸者,即位之後繼續貫徹商鞅的變法國策,徹底推行軍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順應時勢出現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侍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由此可知,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擔任左庶長,領兵攻打韓國新城。白起在擔任左庶長之前的經歷,史籍中沒有任何記載,說明白起可能出身平凡,並沒有顯赫的貴族背景。

秦昭襄王十三年的秦韓新城之戰是白起首次領兵,《編年記》中,秦昭襄王六、七、八三年都提到了新城,由此我做了大膽的推測:新城之戰應該發生在從昭王六年到十三年的這八年才時間裡都在進行。

白起首次領兵秦昭王十三年就攻下新城,並且發生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韓魏聯軍扼守崤函以阻秦東進,秦國的丞相魏冉推薦白起為主將,出兵攻打韓、魏二國。從而證明白起的戰法乾淨利落,毫不拖泥帶水,秦國雖然強大,還遠未達到天下無敵的狀態。

秦昭襄王十四年,白起為主將率十萬秦軍,採用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將秦軍主力軍繞至韓魏聯軍後方,多次擊破聯軍分隊及後方留守之軍,逐漸將韓魏聯軍主力包圍於伊闕,最終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又渡黃河攻取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此戰白起一戰成名,因功升任國尉。這是戰國史上第一次斬首突破十萬的戰爭。這次戰役對於秦國非常重要,秦國的爭霸戰爭再也不用連年累月的進行。對於白起來說,也是他“閃電戰專家”的成名之役。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

把“閃電戰”發揮到極致,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僅僅只用一年,為秦的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十六年(前291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秦昭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白起的戰爭思維成熟,閃電戰成為秦帝國的招牌技能。

有人會說會說白起是利用秦國的強大實力,我說那是胡扯, 新城之戰秦昭王打了八年前面已經提過,秦昭王9年白起還未啟用時,齊韓魏聯盟,秦國被孤立。齊閔王任用孟嘗君田文回齊為相,由匡章統帥聯軍,前後有三年之久,先是攻到秦國的函谷關,駐屯大軍,加以封鎖,之後趙、宋兩國也參加,最後終於攻入函谷關,秦昭襄王遂歸韓河北及武遂、歸魏河外及封陵以求和。此戰過後,秦國被壓制在函谷關內,齊國達到頂峰。在危機時刻,白起臨危受命,以十萬多人全殲二十四萬聯軍於伊闕之戰,扭轉了局面,並且趁勝攻佔了安陽等大片土地,開啟了秦國東出的大門。白起一人瓦解以齊國為首魏、韓、趙、宋聯軍。

足以說明,沒有強大的統帥,再素質好的士兵也是一盤散沙,魏惠王時期發生的馬陵之戰“魏武卒”團滅就是例子。

白起——被嚴重低估的天才統帥!

白起 劇照

2、受封武安:諸侯膽寒

白起發動伊闕之戰後,秦國意圖展開南面攻勢,繼續削弱楚國。秦昭襄王寫信給楚頃襄王,要率領諸侯與楚“爭一旦之命”。楚頃襄王只得同秦講和,並娶秦女為婦。以後的秦昭襄王二十二年、二十三年,楚頃襄王都與秦昭襄王政治會盟,表示服從於秦。

秦楚會盟之後,楚頃襄王也有向秦報仇之志,於是派使臣前往各諸侯國,進行合縱伐秦的活動,秦國聽聞後決定予以楚國更大的打擊。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1年),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講和。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80年),秦國再次伐楚,白起先以漢北上庸之軍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今襄州),而後秦軍越過秦楚邊境山區,自斷後援,分三路快速突進楚境,直圍楚國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9年),

秦軍穿插到楚軍背後,大破楚軍,攻佔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焚燒了楚王的墳墓夷陵(今湖北宜昌縣西南),向東進兵至竟陵,楚軍潰不成軍,退卻到陳(今河南淮陽),楚頃襄王將陳作為都城,仍稱作郢。同年,秦又攻佔了楚國巫、黔中郡。楚頃襄王遷都到陳後,聚集楚東地的武裝,僅得10餘萬人,向西雖奪回了被秦佔去的江旁15個邑,但已不能同秦抗衡。經過秦國一連串的打擊後,楚國一蹶不振,直到最後被秦滅亡。

秦國以郢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白起名震天下。秦昭襄王二十七至二十九年,白起運用閃電戰讓貫穿春秋戰國的戰爭潛力之王—楚國徹底打殘。白起的發動的戰爭機器效率之高,令人咂舌,諸侯膽寒,成為秦國曆史上戰爭功勳之最高—武安君。

3、上黨之爭:揚名“人屠“

秦昭襄王根據丞相範睢“遠交近攻”的戰略構想,從公元前268年起,先出兵攻佔了魏國迫使魏國親附於己,接著又大舉攻韓,將韓國攔腰截為二段。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4年),白起率軍攻打救援韓國的趙、魏聯軍,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擄獲韓、趙、魏三國大將,斬首十三萬,魏將芒卯敗逃。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

華陽距秦地較遠,魏、趙估計援韓秦軍短期內不會趕到而疏於防範。白起因此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方針,率領精兵出擊,大軍由咸陽出發,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軍進行遠途奔襲,僅8天就到達華陽城下 ,從地圖上看,秦軍8天要走400多公里,結合實際路程,平均一天走百餘里路,秦軍最多不超過7萬。

白起——被嚴重低估的天才統帥!

閼與之戰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5年),白起攻打韓國的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4年),白起攻打韓國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白起的閃電戰已經爐火純青,以少打多、長途奔襲也成為白起的戰爭標配,如果此時還對白起的實力有質疑,可以參考秦昭襄王三十八年(前270年)閼與之戰,秦昭襄王以趙不履行交換城邑的協議為

由,派中更胡陽率軍攻趙要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惠文王命趙奢領兵往救。趙奢乘秦軍不備,趙奢採納軍士許歷建議,嚴陣以待,並派萬人搶先佔領北山高地。秦軍攻山不下,趙奢揮兵反擊,大敗秦軍,遂解閼與之圍。閼與之戰,再次證明秦國國力、軍力穩定的發揮是靠統帥而不是自行的平推碾壓對手。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3年),白起攻佔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絕斷。韓國國君韓桓惠王命上黨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馮亭不願降秦,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以防備秦軍來攻。趙國接受上黨,為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點燃了導火索。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1年),秦國大將王齕攻韓,奪取上黨,然後攻趙。史載,趙國大將廉頗分析敵我態勢,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於趙軍,而秦國補給線遠比趙軍漫長,後勤保障比趙國困難,決心放棄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陣地,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第二道防線,構築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動秦軍銳氣,堅守待變。從堅守的戰術目的來看,廉頗是成功的,秦軍無論怎麼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線,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戰爭持續了三年,秦軍損兵折將。

《戰國策·齊策二》載:“秦攻趙長平,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趙國經濟實力不濟的弱點完全暴露,更急於結束戰爭。加之閼與之戰,趙奢大敗秦軍,使得趙國心存僥倖心理,如果集中兵力決一死戰,或許秦國並不是不能戰勝,所以改變了堅守的策略,用趙括替換了廉頗。其實“紙上談兵”的趙括只是執行了趙王的旨意,換將是趙王主動和無奈的選擇,是趙王冒險尋求戰略大決戰的想法的體現。

白起——被嚴重低估的天才統帥!

長平之戰

趙國更換主將對抗秦軍的同時,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奔赴前線領軍。趙括在完成軍隊整頓後,立即組織趙軍對秦軍展開反攻,白起則令秦軍佯裝敗退。趙括不知秦軍暗中換帥,首戰告捷的情況下對秦軍展開追擊,一直追至秦軍暗中構築的營壘處,面對秦軍精心打造的營壘,趙軍久攻不下。

在趙括追擊秦軍途中,白起令一支2.5萬人的部隊突襲趙軍後方,截斷趙軍退路,又令一支5千人的輕兵(一般認為是騎兵)直插趙軍與己方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為了兩支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了趙軍的糧草供應。趙軍見久攻不下,於是想退,然白起又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多次發動攻擊,令其無法退軍,趙軍無奈之下被迫就地建造營壘,轉為防禦,以待救援。

秦昭王在得知趙軍主力被分割且糧道被斷後,親自來到河內郡,對當地百姓大肆封賞,同時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青壯年,全部派往長平戰場,用以增援切斷趙國援軍和糧道的秦軍部隊,從而徹底困死了趙軍。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軍心動搖,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

從白起接替大將王齕為主將前後有46天,再加上調配兵力時間,白起參加長平之戰不會超過3個月,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白起言“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要麼是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汙衊白起,要麼傷亡責任在大將王齕。白起用殺手鐧以少勝多加閃電戰徹底擊潰趙括突圍的目標。

4、將相失和:天才隕落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齕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校(一校約為8000人)秦軍。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秦昭襄王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三月後,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5、國戰利器:出奇無窮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後世尊為一代名將的基礎 。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

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最高水平。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對敵人發起毀滅性的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全殲敵軍。白起的作戰特點:

一、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很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

二、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顯然前進一步。

三、重視野戰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

四、精確進行戰前料算,不論敵我雙方軍事、政治、國家態勢甚至第三方可能採取的應對手段等等皆有精確料算,無一不中,能未戰即可知勝敗,故而太史公司馬遷稱讚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將軍和軍人的使命是護國安民,古今名將,很少有喜歡屠殺老百姓的,大多數都是在戰場上,破壞敵人的軍隊戰鬥力。

軍人的使命是制止戰爭,終結戰爭,不是挑起戰爭,或者說為殺而殺。

白起的軍事生涯就是一代軍人的表率,最大限度的打擊敵人的攻擊力量,達到止戰的目的。

我國偉大的領袖毛澤東曾經這樣評價戰神白起,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可見其軍事上的成就,所以說白起為春秋戰國時期第一將當之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