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白起攻邯鄲的建議不被採納是另有原因

長平之戰後,就算是秦軍完全攻佔邯鄲,也不可能滅趙的。這種情況是有前車之鑑的,當年齊國的情況比趙國更慘,76城被五國攻克的72城,不光沒有滅國,反而逆襲打得聯軍慘敗並光復了齊國。楚國,雖然都城盡歸秦境,但是隻是衰落,秦軍第二次伐楚時,楚人知恥而後勇,打得秦軍慘敗。趙國作為強國,長平之戰雖敗,衰敗是肯定的,亡國還遠不至於,後來的第二次邯鄲之戰挫敗秦軍也證明了這一點。

長平之戰後白起攻邯鄲的建議不被採納是另有原因

長平之戰軍事圖

長平之戰後,白起提議攻克邯鄲從光戰術層面上來看,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那時趙國精銳皆損於長平。但是,從戰略上來看,此時進軍邯鄲,無疑是在賭博,贏則多得一城,輸則秦國走向衰弱,是風險極大,利益極小之舉。

首先,戰長之平後,秦國是傾舉國之人力物力財力之後的慘勝,趙國也是傾舉國之人力物力財力之後的慘敗。秦軍攻克長平之後,本身已經是庫存空空的邯鄲根本沒有辦法保障駐守的秦軍部隊;加上剛攻佔的上黨郡由於長平戰事,庫存早已搬空,也沒法保障已經佔領邯鄲的幾十萬秦軍;秦國本土更無法給佔領邯鄲的駐守秦軍提供後勤保障,距離遠不說,此時的秦國人為長平之戰早已開始啃樹皮充飢了,更不可能顧及遠在千里之外的邯鄲秦軍。一支遠在千里之外,且沒有後勤保障的軍隊,是一支隨時可能覆滅的軍隊。

長平之戰後白起攻邯鄲的建議不被採納是另有原因

秦人農耕情景

其次,慘勝之軍最怕“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蟬是趙國,黃雀是尚未捲入長平泥潭的燕、齊、魏、韓諸國。後來的史實也說明了這一點,趙國剛剛在長平慘敗,燕國立即出兵攻趙掠地,燕國以為有“便宜”撿,結果趙國派廉頗再度出戰大敗燕軍,迫使燕國割地求和才算完事。

如果秦軍攻克邯鄲駐守邯鄲,在沒有足夠的後勤保障,遇到這種“黃雀在後”情況,加上趙國人的復仇,多面受敵必敗無疑不說,甚至全軍覆沒也是有可能的。

秦軍攻下邯鄲之後至少有上述可怕之慮,與其冒險去佔一城,不如趁尚有長平大勝之威退軍回境保一國。

長平之戰後白起攻邯鄲的建議不被採納是另有原因

長平之戰還原圖

然而,在那個年代,尤其是尚武崇軍功的秦國,白起的武安君封號是靠軍功堆起來的,跟著他出生入死的部將和士兵們無不渴望建更多軍功好得更高的爵位,如果白起帶領他們在長平之後再攻克邯鄲,那麼,他們中間就會有更多人因功得到更高的爵位。所以這些人,包括白起都是非常渴望攻克邯鄲的。但是此時的秦國國力根本沒能力支撐他們沙場建功的渴望了,白起的建議與那時秦國的國情產生了牴觸。

長平之戰後白起攻邯鄲的建議不被採納是另有原因

白起影視形象

從上述來看,白起的建議非但不能滅趙,反會將秦國帶入危險的境地。白起的建議最多能為一些部將和士兵提供立戰功的機會而已。但是為了建立個人的軍功,把一個國家帶入危險的境地實是捨本求末之舉。“戰爭太重要了,所以不能只交給將軍們”的道理也許就如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