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真正原因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戰役,戰場之規模,戰爭之殘酷,都是空前巨大的。

長平在上黨境內,上黨是韓國的一個郡。秦國一直在窺視這個地方,如果把這個地方得到手,東可以直逼趙國都城邯鄲,南可以攻佔韓國的首都新鄭。

周赦王五十三年,秦軍攻佔韓國的野王(地名)。野王在上黨和韓國本土之間,野王丟失以後,上黨與韓國本土就失去了聯繫(被隔開了),成為了一塊飛地。

後來,韓國沒辦法,經過商議,最後決定,把上黨之地割讓給秦國。

但是,上黨地區的軍人以及百姓不願意歸秦,在這種情況下,上黨郡守馮亭派人與趙國聯繫,要把上黨地區送給趙國,趙國當時分為兩派,一派怕得罪秦,另外一派想要上黨地區。

因為上黨地區地勢十分險要,如果秦得此地,等於摘掉了趙國的西大門,如果趙國得到上黨,此地就成為了趙國拒秦的屏障。

最後,在平原君的說服下,趙王選擇了接收上黨,秦國知道以後,秦王大怒,命大將白起率兵攻打上黨,而趙國派老將軍廉頗率軍迎敵秦軍。從此就揭開了秦趙兩國在上黨地區數年的苦戰。


解密,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真正原因

老將軍廉頗到了上黨以後。看到秦軍聲勢浩大,硬拼肯定不行,所以採取固守的戰法,打算拖垮秦軍。等秦軍糧草以及其他後援不濟,趁機出兵,這樣就能夠擊敗秦軍。

而秦軍也看出來了這個問題,但是沒辦法,想速戰,人家不和你打,想攻破人家防線,也辦不到。想撤兵,還怕趙軍趁他撤退的時候,打他個措手不及。所以只能僵持著。

那麼多軍隊長期僵持在上黨,就會大量消耗國力,秦國消耗國力,相反,趙國也是一樣消耗,這個時候就看誰能耗過誰了。

不過秦國自從得到蜀地以後,國力大增。在這一點上,趙的國力遠遠的不夠。如果繼續下去,頭一個被耗空的必然是趙國。另外趙國南有魏,東有齊,東北方是燕,北方還有林胡,匈奴。他們都一直對趙國虎視眈眈。一旦趙國出現問題,他們一定不會放過這個時機,來入侵趙國。

因此,趙國拖不起了。所以這個時候最想要擺脫戰爭的是趙國。而擺脫戰爭的最直接辦法就是速戰。

但是趙王的想法和廉頗碰不到一起去。廉頗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守,所以這時候趙王命趙括去上黨取代廉頗與秦軍決一死戰。

解密,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真正原因

趙括到上黨以後,急於與秦軍開戰。而白起也看出來趙括的想法,所以命秦軍在與趙軍作戰時,要不斷的後撤,用誘敵深入之計,把趙軍引入長平地區。結果,趙括果然中計,被秦軍包圍,最後趙括被秦軍射死,趙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選擇投降,最後都被秦軍坑殺。

瞭解軍事的人,應該有一個疑惑,那就是同等兵力的情況下,一般情況下不可能發生,一方將另外一方的軍隊徹底殲滅的情況,

那麼下面就圍繞這個話題好好的還原一下當時的戰場情況。

當時在上黨地區,秦趙兩國參戰的兵力達到百萬,雙方兵力幾乎相等。那麼秦國又是怎麼打的這個圍殲戰呢。

首先了解一下子長平的地形,長平的四周都是山,可以說長平地區被大山圍繞。通向外面就不幾個山口。

當時秦軍將趙軍主力引入山中(長平),然後用軍隊在外面把山口守住。在四周山上也佈置軍隊,挖下站壕,阻擊突圍的趙軍。趙軍突圍不成,在裡面沒有糧食,時間長了,不用秦軍打,餓也得餓死。

解密,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真正原因

結果,事實證明,趙軍在突圍不成,主帥戰死以後,選擇了投降。

沒有糧食吃,餓的站都站不起來了,根本就沒有力量打了。

相反,,如果當時不換廉頗,用廉頗的戰術對麼。

當時如果只看戰場來說,廉頗的戰術確實對,不過要是國家整體來看,廉頗的戰術確實不妥。

因為廉頗的戰術在正確,如果國家被掏空了,沒有糧食和物質支援前線了,在這種情況下,拿什麼來支撐他的戰術,士兵都餓著,怎麼打仗,最後不還是失敗。

所以當時速戰對於趙國是正確的,不過趙國當時沒有真正的厲害人物,如果趙軍的主帥換作是後期的李牧,最後還不見得誰能夠贏得這場戰爭呢。

歷史沒有假設,失敗就是失敗,通過這場戰爭,趙國可以說是元氣大傷,從此以後在也沒有和秦國抗衡的實力了。




本文只代表小編個人觀點,如果有不同意見的朋友,可以在一起好好的探討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