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談歷史上著名的“完璧歸趙”的典故、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

“完璧歸趙”背景:

繆賢是個宦官,職掌宦者令,即太監總管。由於他的特殊身份,經常在宮中行走,見識了宮中不少寶物,時間久了,慢慢地便喜歡上了這些玩意兒,進而有了收藏的愛好。一天,他在大街上行走,偶然碰到一個商人叫賣一塊玉。只見那塊玉質地細膩,雕工精細,是一塊難得的珍品。詢問價格,要價二百金,一番討價還價後,他花一百五十金買下了那塊玉,放在家中客廳的一個漆盤上作為觀賞之物。後來,一個碾玉師在他家見到了這塊玉,大為震驚,說這是失傳已久的和氏璧,價值連城。繆賢聽說自己無意之間買到的玉竟是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喜出望外,立即叫人做了一個錦盒把它收藏起來,再不示人。未曾想到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後有繆賢“背斧請罪”趙惠王。殊不知和氏璧是一塊燙手的山芋!

詳談歷史上著名的“完璧歸趙”的典故、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

和氏璧

“完璧歸趙”典故

在繆賢家見過和氏璧的碾玉師輾轉到了秦國。一次酒後與同行們吹牛,無意間說出在趙國發現失傳已久的和氏璧,這可是一條爆炸性的新聞。秦昭王得知和氏璧在趙國出現的消息,心裡不由一動。他是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只要聽說哪裡有美女哪裡有寶貝,就一定要想辦法弄到手。如今聽說和氏璧在趙國,便起了覬覦之心。於是,他派人給趙王送去一封書信,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交換這塊寶玉。趙惠王收到秦昭王的信後,立即召廉頗、郭開等大臣商量。他擔心把寶玉給了秦國,恐怕得不到秦國的城邑,只會白白受騙。可要是不給呢,又怕秦軍馬上來攻打。

廉頗說道:“依臣之見,秦昭王對和氏璧恐怕是志在必得,割讓十五座城邑未必是其真意。以趙國的實力,是得罪不起秦國的,最好的辦法是派一個人出使秦國,看秦昭王是否真的願意拿十五座城邑換和氏璧,若是真的,就換;若是假的,則見機行事。”眾人覺得廉頗的意見有理有節,趙惠王也很贊成,但派誰出使秦國,卻成了一個難題。眾大臣推薦了幾個人,都被趙惠王否決了。宦者令繆賢推薦了門客藺相如。

詳談歷史上著名的“完璧歸趙”的典故、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

藺相如劇照

藺相如就是以前勸說繆賢綁斧請罪獻上和氏璧的那個人。趙惠王立即召見藺相如,問道:秦昭王欲用十五座城交換和氏璧,能不能給他?藺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能不答應。因為用城邑換和氏璧,趙國如不答應,趙國理虧;趙國給了和氏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邑,秦國理虧。兩種對策衡量一下,寧可答應他,讓秦國來承擔理虧的責任。”趙惠王說:“誰可以派為使臣?”藺相如說:“大王如果沒有合適的人選,草民願出使秦國。城邑歸屬趙國,就把和氏璧留給秦國;城邑不能歸趙,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帶回趙國。”就這樣,趙惠王派遣藺相如攜帶和氏璧西行咸陽。


會見秦昭王

秦昭王坐在章臺上接見藺相如,藺相如將和氏璧獻給秦昭王。秦昭王大喜,把和氏璧交給妻妾和左右侍從傳看,左右都高呼萬歲。藺相如見秦王只顧誇讚和氏璧,根本不提城邑的問題,知其沒有誠意兌現承諾,於是走上前去說:“和氏璧有處不易覺察的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藺相如說完,斜視庭柱,手持和氏璧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昭王怔住了,秦大臣們也都驚呆了!他們沒想到藺相如會來這一招,擔心他真的撞碎和氏璧。

詳談歷史上著名的“完璧歸趙”的典故、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

藺相如會見秦王

商議的結果是不想把寶璧給秦國。外臣認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會互相欺騙,何況是大國呢!況且為了一塊玉璧就使大王不高興,也是不應該的。於是趙王齋戒五天,派外臣捧著寶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國書。為什麼要這樣呢?是尊重大國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外臣來到貴國,大王卻在章臺接見,有失禮儀!得到寶璧,傳給姬妾們觀看,隻字不提城邑換玉之事,分明沒有給趙王十五城的誠意,外臣現在收回和氏璧。大王如果一定要璧,外臣的頭今天就同和氏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連忙賠禮道歉,並命人取來秦國地圖,點著地圖說:“這十五座城邑交割給趙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趙王懼怕貴國,不敢不奉獻出來。趙王送璧之前,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賓’大典,外臣才敢獻上和氏璧。”

詳談歷史上著名的“完璧歸趙”的典故、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

秦召王答應齋戒五天

“九賓”大禮

秦昭王見藺相如振振有詞且態度堅決,無以反駁,只得答應齋戒,五天後以“九賓”接受和氏璧。藺相如要求秦昭王齋戒五日其實是個緩兵之計,他預料到秦昭王並無割讓十五座城邑的誠意,回到驛館後,便命兩名隨從穿上粗麻布衣服,裝扮成乞丐逃出咸陽城,連夜將和氏璧送回趙國。

五天後,秦昭王在殿堂上安排了“九賓”大禮,請趙國使者藺相如獻玉。藺相如進殿後,對秦昭王說:“秦國從穆公以來,歷經二十一位君主,從來就無信用可講。如秦杞子欺騙鄭國,孟明欺騙晉國,商鞅欺騙魏國,張儀欺騙楚國,等等。外臣實在是怕趙王受騙,已經派人將和氏璧送回邯鄲。大王如果真想得到和氏璧,請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讓給趙國,趙王定會將和氏璧完好無缺地交給秦國。”

詳談歷史上著名的“完璧歸趙”的典故、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

會見結束帶著“和氏璧”離去

秦昭王雖然十分惱火,但木已成舟,想騙得和氏璧顯然已是不可能的事,而拿十五座城邑換得和氏璧,那只是一句騙人的鬼話。若因此殺了這個人,既得不到和氏璧,又會落人笑柄。只得對藺相如以禮相待,然後護送他出境。藺相如咸陽獻玉,不但憑他的機智和勇敢維護了趙國的尊嚴,還順利地將和氏璧帶回趙國。趙惠王論功行賞,拜他為上大夫。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完璧歸趙”的典故。


“負荊請罪”背景

秦昭王沒有得到和氏璧,對趙國一直懷恨在心,不久便派兵攻打趙國,一舉殲滅趙軍兩萬,佔領了光狼城。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準備與趙講和,以便騰出手來去攻打楚國。於是,秦昭王派使者到趙國,約請趙惠王到西河外的澠池見面,互相修好。澠池相會是秦、趙兩國在政治、外交上的一場鬥爭。由於藺相如機智勇敢,挫敗了秦王的囂張氣焰,沒有讓秦國佔到趙國的便宜。 澠池會盟

詳談歷史上著名的“完璧歸趙”的典故、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

澠池秦趙會盟臺

“負荊請罪”典故

澠池之會結束後,趙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地位竟在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封為上卿心懷不滿,他曾對大家說:“我是趙國大將軍,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地位卻在我之上,況且相如本來是卑賤之人,我為居他之下感到羞恥,難以忍受。”並且揚言:“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藺相如聽說廉頗口出惡言,並沒有與廉頗爭高低,而是採取了忍讓的態度。為了避免上朝時廉頗位列自己之下的尷尬局面出現,每次早朝,他總是稱病不至。一次,藺相如乘車出門,遠遠望見廉頗迎面而來,索性引車躲避。藺相如的門客有些不服氣了,一起來直言進諫說:“我們之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他卻對您口出惡言,平常的人尚且感到羞恥,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出息,請讓我們告辭還鄉吧!”

詳談歷史上著名的“完璧歸趙”的典故、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

藺相如廉頗劇照

藺相如解釋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昭王相比誰厲害?”大家回答說:“廉將軍比不了秦昭王。”

藺相如說:“以秦昭王的威勢,而我卻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但會怕廉將軍嗎?我只是想,強秦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呀!如今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這樣忍讓,就是要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個人恩怨放在其次。舍小為大嘛!”

藺相如的話很快傳到廉頗耳裡,廉頗聽後深受感動。他選擇藺相如家賓客最多的一天,袒露上身,揹著荊條,由賓客帶引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他慚愧地說:“我是個粗野卑賤的人,想不到丞相您是如此的寬厚啊!”

詳談歷史上著名的“完璧歸趙”的典故、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

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

從此,二人結為刎頸之交,成為生死與共的好友。

這就是著名的“將相和”和“負荊請罪”典故的由來。

趙惠王二十年(公元前278年),廉頗攻打齊國,大獲全勝。趙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6年),廉頗再次伐齊,攻陷九座城池。次年,廉頗率兵攻打魏國,攻克防陵(今河南安陽南)、安陽城(今河南安陽縣西南)。

正是由於藺相如與廉頗交和,才使得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秦國以後十年間再也不敢攻打趙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