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的成名之戰

共同特點

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

白起

白起本是楚國王室貴族,父親叫白公勝,而白起的父親正是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的成名之戰

楚平王的孫子。

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頻繁的戰爭以及內部動亂,許多人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來到異國做官,久而久之就融入了新的國家,他們的後裔甚至與自己的母國對抗。比如說春秋末期的伍子胥,他因父兄被殺,逃離楚國,來到吳國。與伍子胥同時逃離出國的還有一位人物,他的後裔斬殺數十萬楚軍,打得楚國一蹶不振!

此人名叫白公勝,是楚平王的孫子,他的父親就是那位可憐的太子建!楚平王聽信費無極的讒言,迫害太子建與伍奢一家,結果伍子胥逃往吳國,而太子建先逃到宋國,又來到鄭國,後被鄭國殺死,而白公勝來到了吳國。吳楚戰爭結束後,楚國政局逐步穩定,楚國令尹子西不顧人們的反對,將白公勝召回楚國。

回到楚國後,白公勝被任命為巢大夫,“號曰白公”,他一面操練軍隊,一面禮賢下士,準備為自己的父親報仇。白公勝不斷向令尹子西請求討伐鄭國,但都遭到了拒絕。後來晉國討伐鄭國,楚國居然出兵救援,這徹底激怒了白公勝。與此同時,白公勝身為楚平王的嫡長孫,按理說王位應該是他的。

於是在公元前479年7月,吳國進犯楚國邊境的時機,白公勝率軍打敗吳軍,接著他“以戰備獻”的藉口,發動軍事政變,“殺子西、子期於朝,而劫惠王”。白公勝自立為楚王,沒想到一個月後,葉公率軍勤王,“楚惠王之徒與共攻白公,殺之”。白公勝雖然被殺,但他的兒子卻跑了,而且跑到了秦國。

按照記載,白公勝有五個兒子,其中四個來到秦國,而且做了秦國的大將,自此白公勝的子孫世代成為秦國的將領。到了戰國中後期,白公勝的後裔中出了一位狠人,他就是“戰國殺神”白起!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為秦國東征西討,立下了赫赫戰功。當時楚國的國力很強,可是卻被白起打垮。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的成名之戰


白起成名之戰

華陽之戰是秦國與魏趙聯軍之間展開的一場戰役。伊闕之戰後,韓國精銳盡失,不得不臣服於秦。此時,主政秦國的是穰侯魏冉。他的封地在山東陶邑,中間隔著魏國,是一塊飛地。因此,魏國就成了魏冉的主要進攻目標。韓國封鎖了秦軍的東進之路,要想對魏國用兵,韓國是必經之路。在這種背景下,秦韓達成了聯盟。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的成名之戰


韓國本來處於抗秦第一線,它的屈服給魏國帶來了滅頂之災,秦軍越過韓境頻頻向魏國發動進攻。公元前276年,白起越過韓境攻魏,攻佔魏國兩座城池;前275年,魏冉越過韓境兵圍魏都大梁,魏國被迫割城十座;前274年,齊魏聯盟,魏冉再次攻魏,斬首四萬,奪城四座。

韓國的借道行為激怒了魏國。公元前275年,魏趙聯軍向韓國發動進攻,包圍了韓國重鎮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韓國無力抵抗,只好派使者向魏冉求援,並威脅魏冉:你要是不救,我們就投靠別國了。魏冉只好發兵救援。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的成名之戰


帶兵救韓的主將正是白起。白起認為距離過遠,敵人必然疏於防範,於是下令軍隊快速出發。從咸陽到華陽足有千里之遙,秦軍展開強行軍,僅用了八天就來到了華陽城下,對魏趙聯軍展開進攻。果然如白起所料,聯軍主將對戰爭形勢認識不足,被秦軍打了個措手不及。此戰,秦軍斬首十三萬,生擒三名魏將,魏軍主帥芒卯敗逃。隨後又進攻趙軍,經過一番激戰,兩萬趙軍被趕入黃河。緊接著進攻魏都大梁,魏國大俱,被迫割讓南陽之地求和。

王翦

頻陽(今陝西富平東北)東鄉人,秦國名將。據說,周靈王太子宗敬,人稱王家,因以為氏,王翦是宗敬的十四世孫。秦王尊其為師。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國準備南下攻楚,秦將李信口稱只需二十萬人馬就可平定楚地,但王翦卻認為需要派出六十萬大軍。秦王認為王翦年老膽怯,未聽取他的意見,派李信、蒙武率軍二十萬人攻楚,在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與楚軍交戰,秦軍大敗。秦王得知攻楚失利,便親自到頻陽去訪王翦,請他領兵玫楚。王翦對秦王說,大王要用臣領兵,就非派六十萬大軍方可,秦王立即答應。當王翦領兵出發時,秦王為他送行到灞上。王翦向秦王提出要求,請賜給他田地和房子,以作為自己養老和子孫基業。有人問王翦為何此時向秦王求賞賜?他說,我手握重兵,此時求賞賜以表明我絕無反叛之心,可以消除秦王對我可能產生的猜疑。王翦領兵來到楚國邊界,楚國組織四十萬大軍抗秦。王翦紮營不進,任憑楚軍挑戰,他堅守不肯出戰。雙方相持一年之久,楚將項燕鬆懈下來,同時楚軍糧草不足,便拔營東歸。此時,王翦看準了機會,揮兵向楚軍發起猛攻,楚軍潰敗。秦軍追至蘄南(今安徽宿縣東〉,全殲楚軍,逼得楚將項燕自殺。淮河南北變為秦國所有。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兵攻入楚國都城壽春(今安徽壽縣),俘楚王。接著,秦軍在王翦指揮下,馬不停蹄地渡過長江,佔領了吳越之地。第二年,王翦便平定了楚國的屬地,統一了長江流域。秦在楚地設南郡、九江郡和會稽郡。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的成名之戰


李牧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約在趙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為一位富有韜略的邊將。他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注意提高戰鬥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他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擊號令,一律速將人馬物質全部退入堡壘固守,不得輕易出擊。這樣堅持數年,軍隊無任何傷亡損失,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極高的邊防軍。

但匈奴卻以為李牧膽怯,軍卒中亦有人覺得自己的將領膽怯,為此常有議論。趙王聞聽傳言,便責備李收。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趙王,召他回朝,另派別將取代他。

新將領守邊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帶兵出戰。出戰多數失利,損失傷亡很重,邊民不能進行正常的耕種和畜牧。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出守,李牧謝絕,堅稱有病,閉門不出。趙王再三勉強,李牧才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趙王應允,於是李牧再度到了邊地。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數年一無所得。但匈奴終究還是認為李牧膽怯,邊地軍卒得到豐厚的供養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請求一戰。於是李牧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勇士五萬人,射手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同時放縱邊民畜牧,使民眾佈滿原野,誘使匈奴人侵。

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眾給敵人。匈奴單于貪得民眾財物,便率大軍入侵,李牧常設奇陣,用兩側包抄,痛擊敵人,大破匈奴10餘萬騎。接連又滅掉(衤詹)襤,攻破東胡,降服林胡,單于落荒而逃,以後10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

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併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鬥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有李牧的協作支持在內。

李牧到朝中任職,約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以後。這一年,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兩年後,悼襄王繼位。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與樂乘均出走他國,李牧成為朝中重臣。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帶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縣西)、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此時,泰國迅速地兼併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屈服之後,把主要兵力對向趙國。趙王遷二年(前 234年),秦大將桓(齒奇)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三年(前 233年),又帶重兵攻打趙國。趙派李牧為大將軍,大破秦軍於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桓(齒奇)兵敗潛逃。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桓(齒奇)(又稱樊於期)之首。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因功大,李牧被封為武安君。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的成名之戰


廉頗

齊國,作為戰國攪屎棍一般的存在。仗著自己糧食充裕,物資豐富今天欺負一下宋國,明天插手一下燕國,後天坑一下楚國。長期的“坑蒙拐騙”使得其他諸國苦不堪言。

被坑的最慘的燕國勵精圖治,在黃金臺招賢得到了良將賢臣,樂毅和蘇秦。一場戰國時期最大的戰爭即將爆發,這五國伐齊可比後來的什麼長平之戰規模大多了。說是五國,你別以為遠在西邊的秦國沒來。事實上,秦國和趙國居然暫時擱置爭議,眾志成城得借道趙國來參加聯軍,共同討伐齊國。原因嗎,新燕君是老秦君的外孫子,當年秦王把自己的女兒嫁到了燕國。反倒是楚國表面中立,背後偷偷侵佔齊國土地。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的成名之戰


廉頗的成名之戰,就發生在五國伐齊期間。

也就是說,廉頗率領趙國騎兵曾經在正面戰場大敗齊軍,並攻佔了齊國的重要城市陽晉,威震諸侯,一戰成名成為趙王的座上賓。

齊國為什麼這麼招人恨呢?最直接的原因是老燕王想要讓賢退位,燕國太子和被禪讓子之在燕國內部發生了內亂。這本來屬於燕國自己的內政,齊國卻趁亂髮兵,一舉侵佔了本來在戰國七雄裡就比較弱的燕國。殺死了子之和一眾燕國貴族,太子出逃,燕國陷入大動亂。齊國呢,趁機大肆掠奪燕國財富,加上之前齊國滅宋已經被諸侯所不齒。一場戰國諸侯擱置爭議,共同爆錘齊國的聯盟正在形成。

在多國諸侯的扶持下的新燕王回國繼位,這才勉強穩住了局面。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的成名之戰


趙國雖然經歷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但這代君王非常軟弱。雖然趙惠文王在沙丘之亂中餓死了自己的父親趙武靈王,是位親手殺害了父兄篡位的狠角色。但面對秦國,卻立刻慫下來。哎,充其量一個窩裡斗的富二代新王。

在趙國和秦國的接洽中,兩國暫時擱置和爭議,秦國將會借道趙國去打齊國。這時候齊國派來說客想要通過割讓領土讓趙國中立。見財起意的趙王同意了齊國的請求,於是下令前線的部隊大規模回撤。恰巧秦軍行軍路過,面對趙國的左右搖擺,秦軍非常不高興。趙王得知消息境內的秦國對自己有意見,迫於壓力又象徵性的派去了一些部隊。

而廉頗的六千騎兵,屬於戍邊北方的部隊。古代通訊手段落後,一撤一回之間,居然沒有得到撤退的命令。在趙王新派來部隊之前。在齊趙前線,這六千被趙王遺忘的騎兵成了趙王那會兒在前線僅有的部隊。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的成名之戰


然而,就是這六千騎兵,決定了戰場走向。齊國雖強,但由於是四面受敵,不得不分散兵力駐防。面對趙國的六千騎兵,根本沒放在心上。眼下,他們的想法是集中優勢兵力,和諸侯聯軍來一個正面戰場的決一死戰。趙國的六千騎兵,齊國一波衝鋒就解決了。不足為慮。

廉頗卻是趙武靈王時代就應徵入伍的好青年,他正在等待戰機,伺機而動。他可能也不知道趙王把他忘了吧。如果知道的話,或許之後的“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會更傷心。

廉頗的成名之戰,就在這天賜良機。六千騎兵配合樂毅的進攻,神出鬼沒得出現在齊國陽晉。一舉攻克了齊國的多道防線。看到佔便宜的趙王樂開了花,緊急增兵,支援前線孤軍奮戰的廉頗。廉頗也一戰成名,戰後被趙王封為上卿。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的成名之戰


《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