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資治通鑑》精選20句



1.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出處】《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 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單聽信某方面的話,就會愚昧不明。

2. 得財失行,吾所不取。

【出處】《資治通鑑•陳紀》

【釋義】 獲得財物卻喪失了德行(得不義之財), 這樣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3. 去就以道,可謂君子矣。

【出處】《資治通鑑•晉紀》

【釋義】 離開自己的職位,或繼續留任,都能出於正理,這就是高尚的人了。

4. 不誠於前而曰誡於後,眾必疑而不信矣。

【出處】《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 事前不誠實而事後卻表白自己誠實,這必然會引起人們的懷疑而讓人不相信自己。




5.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出處】《資治通鑑•周紀》

【釋義】 才能是德行的資本,德行是才能的統帥。

6. 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出處】《資治通鑑•晉紀》

【釋義】 送來的禮物很多,說的話又非常入耳,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7. 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矢不直。

【出處】《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 木心不直,它的紋理就會歪歪斜斜,用這種木材製造的弓,雖然強勁,可是發射出去的箭矢也不會直飛目標。

8.能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己。

【出處】《資治通鑑•宋紀》

【釋義】 能選擇別人的長處去學習它,這種長處自然也就屬於自己了。




9. 夫登進以懋庸,黜退以懲過,二者迭用,理如循環。

【出處】《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讓他升任,是為了獎勵他的功勞;罷免他,是為了懲罰他的過錯。這兩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10.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出處】《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 德行勝過才能,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德行,就叫做小人。




11.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

【出處】《資治通鑑•周紀》

【釋義】 家道貧困的時候就希望有個能持家的好妻子,國家大亂的時候就希望有個治國有方的好宰相。

12. 短於從善,故至於敗。

【出處】《資治通鑑•漢紀》

【釋義】 不肯向善者學習,這便是失敗的原因了。




13. 面從後言,古人所誡。

【出處】《資治通鑑•魏紀》

【釋義】 古人最忌諱的是,表面服從而背後反對。

14. 明者,銷禍於未萌。

【出處】《資治通鑑•漢紀》

【釋義】 聰明的人總能把禍患消滅在沒有產生的時候。




15. 立功者患信義不著,不患名位不高。

【出處】《資治通鑑•晉紀》

【釋義】 立功的人擔心自己的信義不顯著,而不必憂慮自己的名譽和地位不高。

16.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難,豈可以獨生乎?

【出處】《資治通鑑•漢紀》

【釋義】 因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難,怎麼可以獨自活下來呢?




17.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出處】《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 聽人說的不如親身經歷,親耳聽到不如親眼見到。

18.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遺其力,而不能者不得處其任。

【出處】《資治通鑑•魏紀》

【釋義】 賢明的君主在用人時,能使有才的人竭盡全力,而不讓不學無術的人白白佔著位子。




19. 沒齒而無怨言,聖人以為難。

【出處】《資治通鑑•魏紀》

【釋義】 一輩子連句怨恨的話都不說,這恐怕連聖人也難以做到。

20.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測也。

【出處】《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 發怒是人之常情,但不發怒而常把笑容掛在臉上的人,這種人是最難讓人猜測的。



詩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