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貓換太子”的真相是包拯揭開的嗎?《包青天》騙了我們很多年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最早可能出現在元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裡。

後來清代著名武俠小說《三俠五義》裡有個章節也描述過此事。

但是現代人對此事的瞭解,大多都是經過電視劇裡的熱播情節而熟知。

特別是很多年前一部《包青天》的電視劇,紅透港臺、內地三岸。

讓包拯剛正不阿、斷案入神的形象,深入人心。

其中,“狸貓換太子”、“鍘美案”和“五鼠鬧東京”等故事篇章,讓觀眾看的流連忘返、意猶未盡,精彩可見一斑。

那麼,在歷史上真的是包拯解開“狸貓換太子”真相的嗎?

第一,狸貓換太子之事,並非正史所記載,而是民間根據一些歷史事件編出的故事。

但這並不是就說明此事完全為子烏虛有之事,因為歷史上確有宋仁宗認母一事。

根據歷史記載,宋仁宗並非當時的皇太后劉後所生,而是宮女李氏所生。

宋仁宗趙禎出生後,被當時還是德妃的劉氏收養,以致劉德妃變成劉皇后。

趙禎即位後,劉皇后順理成章的變成劉太后。

由於趙禎年幼,劉太后便垂簾聽政,掌握實權。

所以趙禎對親生母親之事,完全不知真相,一直被矇在鼓裡。

大臣們礙於劉太后之威,啥也不敢說,啥也不敢問。

後來李氏病重,才被劉太后封為“李宸妃”。

李氏病逝後,劉太后擔心仁宗知道真相後,對自己家族不利,便以皇后之禮厚葬李氏。

並對棺中注入水銀,以保存劉宸妃遺容,並將棺木寄放在奉先寺。

後來劉太后也去世,才有人奏明仁宗真相,並被告知李氏可能是被毒死。

仁宗大怒,悲痛不已,遂追封李氏為章懿皇太后,並強行命人到奉先寺開棺。

與此同時,派人包圍劉太后寢宮和劉氏家族府邸。

但開棺後發現劉氏面容齊整,並無中毒跡象,遂放過並嘉獎劉氏族人。

但李宸妃的死亡真相卻被永久掩藏,不為人知。

民間可憐這位李宸妃,而編出各種故事,“狸貓換太子”就由此而來。

第二,包拯和這整件事似乎沒有沾上一點關係。

宋仁宗趙禎生於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1010年5月30日)。

包拯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

所以當趙禎出生時,包拯還只是個10歲左右的小朋友。

一個普通小吏家的孩子,不可能參與到皇室宮鬥中來的。

趙禎於乾興元年(1022年)即位,時年十三歲。

但直到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

劉太后也於明道二年逝世,接著便發生仁宗認母的事件。

包拯雖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

但因父母年邁,不想到外地做官,遂辭官回家。

後來父母相繼離世,又在家守孝好幾年。

直至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才重新復出做官,但也只是個知縣。

可以看出,仁宗認母的時候,包拯正好辭官在家,只是一介布衣。

一介布衣,是不可能替皇上辦理如此之重要事情的。

總之,無論是狸貓換太子事件發生時,還是仁宗認母的整個過程,包拯始終身在事外。

所以,以真實的情況分析來看,無論是從空間、時間和情感上,包拯都不能夠也不願意參與到此事中來。

基於包拯後來做官的表現,加上人們對於李宸妃的憐憫。

藝術家們結合這兩點,經過藝術加工,創造出小說,來表達民間對李宸妃悲慘一生的不平,得以沉雪,以求圓滿。

所以,電視劇《包青天》裡的狸貓換太子情節,實則騙了我們很多年。

我們知道,電視劇全是以小說為基礎拍攝而成,而小說的很多故事情節都是虛構而成。

主要是為突出主人公的性格特點或刻畫人物形象。

但現在很多牽涉到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很多故事情節也多是半真半假,多為虛構而成。

作為不明真相的普通大眾,可能會錯誤地認為電視裡的內容就是歷史。

特別是很多懵懂的孩童,或者不能自主分辨是非的少年。

作為宣講歷史的我們,有必要且有義務來解讀其中的真偽,還原一個史實。

這也是我們學史、說史和讀史的樂趣之所在,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