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糖尿病日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远离“甜蜜负担”

  

11月14日是第十四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护士与糖尿病”,旨在强化护理工作者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干预糖尿病危险因素,促进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发现与干预,切实降低糖尿病危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据最新发布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2.8%,比2017年公布的统计数据10.9%上升了1.9%。据此推算,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298亿。专家表示,糖尿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而且危害人群的范围也越来越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尤其是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不能正确认识糖尿病,对于自身存在的高危因素也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让我们全面来了解一下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按时检测血糖。来源:视觉中国

糖尿病患者按时检测血糖。来源:视觉中国

▶▶联合国糖尿病日的由来

联合国糖尿病日其前身是世界糖尿病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的,以期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2006年底联合国通过决议,从2007年起,将“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将专家、学术行为上升为各国的政府行为,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减少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定义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

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糖尿病有哪些类型?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以胰岛B细胞破坏为主,多于儿童青少年时期起病,“三多一少” 症状明显,患者体型偏瘦,显著特征是胰岛B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和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绝对下降或缺失,一经诊断就要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显著特征是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下降,伴随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一般中年时期起病,慢性病程,患者体型偏胖。一部分患者出现 “三多一少”症状,但很多患者长期无明显症状,仅在查体或其他疾病检查时才发现血糖升高。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相对缺乏,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此类型是我国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糖尿病患者的90%。

妊娠期糖尿病指在妊娠期间被诊断的糖尿病或糖调节异常,不包括已经被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妊娠时的高血糖状态。怀孕后出现血糖异常的患者,有些在分娩后血糖可恢复正常,部分患者有可能发展成2型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则包括8个亚型。

▶▶全天24小时,不同时间的血糖监测有不同的意义

空腹血糖(一般空腹8-10小时):反映人体基础状态血糖的水平;餐前血糖,便于患者调整食物量和餐前胰岛素量。

餐后2h血糖(从第一口饭算起):反映人体在糖负荷后血糖的水平。

睡前血糖:有利于防止夜间低血糖,如果出现低血糖时,更要随时监测。

夜间3点左右血糖,有利于防止夜间低血糖和判断早晨空腹高血糖产生的原因。

运动前后血糖:是制定适合自己运动方式和时间的依据。

▶▶糖尿病高危人群

控制血糖,避免糖尿病并发症。来源:视觉中国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年龄≥40岁

超重与肥胖

高血压

血脂异常

静坐生活方式

糖尿病家族史

妊娠糖尿病史

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

6.1 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

▶▶糖尿病造成的严重危害

糖尿病患者应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来源:视觉中国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脑梗、心梗、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糖尿病肾病是致死率较高的并发症,早期常见症状是尿白蛋白含量偏高,肾小球功能出现不可逆转的下降,如果不及时控制,可能导致肾衰。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糖尿病的预防

患者注射胰岛素。来源:视觉中国

一、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

二、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三、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四、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五、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

一、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

二、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体力活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有效方法,自我血糖监测应在专业医生和/或护士的指导下开展;

四、积极治疗糖尿病,平稳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可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糖尿病三个误区需要避免

第一个误区是“血糖降得越低越好”。尤其是老年人,不能让血糖降得特别低,因为身体经常处于低血糖状态,可能会引发其他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个误区是“饭吃得越少越好”。如果每餐都吃得特别少,可能会患上肌肉衰减或者骨质疏松。另外,吃得太少,也可能会造成人体代谢失衡及营养不良,严重的还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贫血。

第三个误区是“运动量越大越好”,中青年糖尿病患者比较容易陷入这个误区。有氧运动量过大,比如长时间跑步、快走,可能会造成膝关节劳损,对人体造成伤害。通过运动方式控制血糖,一定要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根据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自身的运动。

 ▶▶日常生活中,有关预防糖尿病的饮食,有六点建议: 

糖尿病患者要定时定量、均衡饮食,才能保持血糖平稳。来源:视觉中国

主食中加入全谷杂豆,不要天天只有白米饭、白馒头、面条、饼之类精白米面食物。近年来多项研究提示,在消化系统能接受的前提下,增加主食中的全谷杂豆比例,更有利于预防糖尿病。最新发表的研究也支持这个说法。

吃足够的蔬菜,特别是深绿色蔬菜,能提供良好的饱腹感,并延缓消化吸收速度。

每一餐都要做到蔬菜+蛋白质食物+米饭/其他主食的组合,大口吃菜,小口吃饭。不能只吃大量主食,蛋白质和蔬菜都太少。

吃饭时先吃些少油烹调的蔬菜,再吃鱼肉类和米饭主食。

餐后及时站起来做些轻松活动,不要坐着不动,以便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规律性健身,强化肌肉,增加耐力,降低内脏脂肪,提高身体的血糖处理能力。

▶▶新生儿糖尿病起病隐匿需引起重视

相比于普通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的“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等糖尿病典型症状,新生儿糖尿病起病隐匿不易察觉,治疗相对困难,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新生儿糖尿病指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的糖尿病,发病原因主要和基因突变有关,分为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和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其中,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在出生后18个月内缓解,但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复发的概率较高。

专家提醒,在护理糖尿病患儿过程中,家长要放下焦虑,在护理时更加耐心,做好“糖尿病日记”,将孩子饮食、用药、血糖值等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尽量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发现孩子在一段时间内血糖波动明显异常,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护士与糖尿病

护士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来源:视觉中国

护士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促进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发现,确保高危人群得到及时干预,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自我管理的专业培训及心理辅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对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预防糖尿病发生。

(据人民网、羊城晚报、河北日报、长城网等综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