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專家認為貨幣乘數效應導致我國不能發現金的觀點

受到2020新冠病毒這個巨大“黑天鵝”事件的影響,現在全球經濟形勢都挺嚴峻的,跟很多朋友聊天,大家都放低了對於今年的期待,認為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事情。怎樣才能活下去?當然是開源節流,找到更多賺錢的方法,才能支撐自己的消費。

消費對於個人很重要,對於經濟發展也很重要,沒有消費就沒有需求,沒有需求就沒有供給,那麼整個經濟鏈就斷了。

為了刺激消費,所以有了消費券,最近科普君在研究消費券的時候看到了一篇文章,主流媒體寫的,當然基本內容沒啥問題,主要是裡面關於為何發放消費券,專家的觀點,科普君覺得,有點槽要吐一下。

駁專家認為貨幣乘數效應導致我國不能發現金的觀點

首先是,文章說,有人質疑,同樣為了促進消費,發消費券和發現金有何不同?與其讓“羊毛黨”沾了光,為何不直接給居民發現金呢?

第一位專家認為,之所以採用發放消費券形式,是因為消費券不會像現金那樣進入銀行體系循環,因而不具有基礎貨幣的乘數效應,不會對金融體系產生影響;而是讓其進入消費流通渠道,以促進消費、激活經濟。

第二位專家認為,與直接發現金相比,發放消費券更能用於消費而不是儲蓄起來,刺激消費效果更明顯。此外,消費券還可以顯著改善經濟低迷時期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狀況,併為後續促消費、擴內需的長期政策落地打下較好的基礎。

看到這2個觀點的那一刻,科普君就產生了強烈的懷疑,因為按照這兩位專家的說法,那就是發錢不好,因為貨幣乘數效應的存在,所以說會對金融體系產生影響,但是問題是,從公開報道的情況來看, 美國在實行量化寬鬆(QE)和降息之後,又推出了萬億美元向全民發錢計劃:預計在4月之前派發2000億、6月之前再派2000億,多數美國成年人能拿到1000美元;日本方面個體經營者、自由職業者每天補助4100日元(約262元人民幣),無論正式工、合同工、臨時工每天最高補助8330日元(約532元人民幣);加拿大政府也發錢抗疫了,每人每月2000加元,可領4個月;就在2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立法會發表了本屆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其中提到將向18歲以上香港永久居民發放1萬港元。

發錢的國家和地區非常多,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學家不知道貨幣乘數效應麼?肯定知道呀,因為現代經濟學就是從西方傳過來的,那他們為何還在發錢,現實和這些專家的觀點是脫節的。所以我們的專家說,因為貨幣乘數效應所以不能發錢,這樣不會對金融體系產生影響,而國外一直在發錢,這種鮮明的對比,是科普君看到這2個觀點時的第一反應,也是促成寫這篇稿件的原因。

當然,科普君雖然說不是經濟學的優等生,但是好歹我也看過書,做過題,參加過考試吧,專家直接照搬教科書上的概念和定義來解釋這個問題是不是不妥?

科普君求生欲極強,僅從學術角度討論這一問題,不涉及任何現實情況,到底要不要發錢,有待相關專家論證。

貨幣乘數效應是什麼?

其實貨幣乘數效應,會在經濟學中的貨幣銀行學或者說貨幣經濟學裡面講到。

基礎貨幣又稱為高能貨幣,照搬定義就是,中央銀行的初始貨幣提供量與社會貨幣最終形成量之間存在數倍擴張(或收縮)的效果或反應,即乘數效應。

駁專家認為貨幣乘數效應導致我國不能發現金的觀點

先假設最低準備金率是20%,也就是說當銀行得到100元的存款時它必須留存20元,只能貸出80元,其次假設銀行會放足80元。

有某君A往銀行裡存了100元,銀行再將其中的80元放貸給B,如果B把貸來的80元又全部存入銀行,銀行再將其中的64元貸給了C,C又把64元存入銀行,銀行再向D貸出51.2元...依此類推,央行最先向市場投放了100元,市場上最後多的貨幣會是100+80+64+51.2+...

解這個數列的值是500,其實就是100*(1/0.2)=500。

也就是實際的貨幣投放量。這裡的1/0.2就是貨幣乘數也就是1除以法定準備金率。

以上照搬自百度百科。

講人話就是說,如果國家給我們發100塊錢,那麼,如果我們把這100塊錢都儲蓄起來,那麼扣掉存款準備金了以後(存款準備金就是強制讓商業銀行留著給儲戶取錢的),那麼就有80塊錢被貸出去了,第二個人拿到了80,又存起來了,80元再扣掉下一家銀行的存款準備金,64元又被貸出去了,所以給一個人100塊錢,最終會創造出500塊錢的貨幣,這就是貨幣的乘數效應。

而在現在的經濟形勢下,如果發給一個人120塊錢,那麼我們按照經濟模型來進行討論,20塊錢,會拿去消費,100塊錢會作為儲蓄,減去20塊錢的存款準備金,第二個人拿到80塊錢,20塊錢拿去消費,60塊錢拿去儲蓄,依此類推,那麼發給一個人120塊錢最終會創造:

100+60+28+2.4=190.4元的儲蓄。

一共產生消費80元消費。

現在就產生了2套經濟模型,在專家看來,第一套模型,就是全部儲蓄的情況,那麼這樣就是發的錢都進入了銀行,也就是金融體系當中,高能貨幣導致了更多貨幣的出現。

但是今年的情況,不正常呀,如果說,發的錢都儲蓄了,那麼就是沒有創造需求,消費就是需求嘛,而是創造了供給,儲蓄就是供給,銀行有錢可以放貸了。

那麼銀行的盈利模式很簡單,這邊收儲戶的錢,那邊放貸,貸款利率高於存款利息,這樣銀行才有利潤,就算是按照全部儲蓄的模型來,那起碼也創造了貨幣供給,因為銀行有錢才可以進行貸款,而今年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貸款給中小微企業,支持實體經濟熬過這段“黑暗”的時期。

根據公開報道,中小微企業貸款本息延期達1.3萬億元;湖北設立300億元中小微企業紓困專項貸款;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4000億再貸款資金支持小微企業信用貸款;央行等:銀行要把信貸資源從偏好房地產等轉移到中小微企業;長沙農商銀行今年已累計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48.57億元……

沒有儲戶存款,那銀行哪裡來的錢放貸?難不成還要繼續印票子?

駁專家認為貨幣乘數效應導致我國不能發現金的觀點

第二個,就是我的模型,在傳統模型上改了一下,認為人們拿到了現金補助了以後,不會全部用於儲蓄,而是少量用於消費,大部分用於儲蓄,這種應該更接地氣,畢竟今年吃飯這個事情最重要了。

那麼這樣貨幣會從消費(需求)和儲蓄(供給)兩個方面都產生效應,大家消費,產生需求,剩下的錢儲蓄,銀行可以放貸,這樣貨幣乘數也會變小,畢竟消費掉了一部分嘛,如果說擔心貨幣乘數效應,是否可以考慮,貨幣補助和消費券並行呢?這樣可以讓大家在拿到貨幣了以後,更多的去消費,減少儲蓄,儘可能消除貨幣乘數帶來的影響。

因為科普君擔心的是,如果只發消費券,是刺激了消費,但是沒有貨幣補助,那麼大家為了用掉消費券,在當前的大背景下,收入不夠怎麼辦?會去取錢!

大家都去取錢,那銀行更沒錢了,銀行沒錢了,縮小貸款規模,對實體經濟貸款來說,是不是造成了更大的困難?

因為專家認為,發放消費券的目的是促進消費、激活經濟,但是經濟是由供求雙方決定的,是要多方面、立體式考慮的,不能說只有消費(需求)而沒有生產(供給),而有基本經濟學知識的,都知道,如果只有強消費,而弱供給,那麼必然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最後的結果,漲價!

而國際經濟學中的要素的國際流動中,有一節進行了“外資引進的經濟分析”,其中說的很清楚,從外部引進資源,注入到生產過程中是打破惡性循環的有效方法之一。

惡性循環是什麼?

那就是,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低——儲蓄低——資本形成不足——生產率低下,收入不高——低購買力——投資不足——生產率低下——收入低下。

外資帶來了什麼?帶來了錢和技術,尤其是帶來了錢和更高的工資、收入。

所以,課本里都說的很清楚了,收入不高,儲蓄就低,儲蓄低,資本形成不足(沒錢可以貸款),工廠貸不到錢,就沒錢擴張只能維持現狀,大家繼續收入不高,工人積極性也不高,生產率低下,同時也很難消費。

而破局的核心就是,錢,更多的資本的注入,提高收入水平,相應儲蓄率提高,形成更多資本,擴大生產,這樣才能說是從供需兩個方面同時擴大,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回到消費券的這個話題上來,如果不發錢,為了花掉消費券那大家只能取錢,那就是把兜裡最後一分錢拿出來,套用國際經濟學剛剛的那套模型,儲蓄低了,是不是走進了惡性循環的衚衕裡面去了?

不過,專家為什麼要這麼說呢?他們比科普君在這個行業時間更久,更權威,為何要這樣去考慮呢?科普君在屋裡踱步,百思不得其解,這樣做的目的是啥呢,讓大家都去取錢,然後儲蓄減少?

駁專家認為貨幣乘數效應導致我國不能發現金的觀點

突然,科普君靈光閃現,難道是要倒著來?

也就是說,把貨幣乘數的這個公式反著用,我們不發錢,反而讓大家取錢,所以貨幣乘數從尾端開始(收縮效應),一點點減少,最終影響到基礎貨幣,也就是說儲蓄少了,倒推貨幣乘數效應,所以最終基礎貨幣對應的減少了,這樣基礎貨幣少了,我們的超發問題,迎刃而解?高,實在是高!

如果說專家是這個思路的話,只能說,我還在第一層,你們已經在第五層了,自愧不如!(開個玩笑,開個玩笑哈)

尋租問題也要考慮

尋租是指在沒有從事生產的情況下,為壟斷社會資源或維持壟斷地位,從而得到壟斷利潤(亦即經濟租)所從事的一種非生產性尋利活動。

政府運用行政權力對企業和個人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管制,妨礙了市場競爭的作用,從而創造了少數有特權者取得超額收入的機會。根據美國經濟學家J.布坎南和A.克魯格的論述,這種超額收入被稱為“租金”,謀求這種特權以獲得租金的活動,被稱作“尋租活動”,俗稱“尋租”。

駁專家認為貨幣乘數效應導致我國不能發現金的觀點

那麼在發放消費券的過程中,科普君認為,可能會產生尋租現象。

因為不可能舉行大量的聽證會讓公眾去決定,到底哪些商家可以用消費券,哪些商家不能用,當然現在也沒有這個環節,那麼現在能用消費券的商家,是否存在指定的行為呢?

因為在完全競爭市場上,消費者可以在任一一家店鋪選擇同類產品,但是消費券,其實是有“指定”的意味在裡面,有些商家有,而有些商家沒有,這就創造出了一種差異,而這種差異,有可能會被人謀求超額收入。

從一些論壇帖子中,科普君看到了一些利用消費券尋租的影子,當然科普君沒有實錘證據,只能說警惕尋租現象的出現,因為消費券本身是好的,但是不正當的使用有可能會導致壞的結果,最後導致消費者福利受損,這是大家都不願看到的結果。

(關於圖片版權聲明:所有圖片出自於pixabay等免費商用圖片網站,大家喜歡的話,可以到這些網站上面搜圖,並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