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季節熱島強度均同比減弱

各季節熱島強度均同比減弱
各季節熱島強度均同比減弱

2019年廣州城市熱島強度比2017年及2018年都有所降低,全市各地都達到住建部對大城市熱島效應強度的要求。廣州市氣候與農業氣象中心公佈的2019年度《廣州市城市熱島監測公報》顯示,廣州平均氣溫熱島強度較強的區域主要在荔灣區、越秀區、天河區中南部、白雲區西部和南部、花都區南部、海珠區、黃埔區南部和番禺區中北部。年內熱島強度仍是秋季最強。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葉卡斯

北京街、梅花村街等熱島強度較強

“熱島效應”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發熱,建築物和道路等高蓄熱體增加、綠地減少、風速減緩影響熱量輸送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溫化”,氣溫明顯高於外圍郊區氣溫的現象,其強弱的衡量指標是熱島強度(Ht)。根據12個城市指標站年平均氣溫計算,2019年廣州城市熱島強度為1.37℃,比2017年及2018年降低了0.02℃~0.03℃,但與2015年和2016年相比分別高0.03℃和0.11℃。

空間分佈上,2019年平均氣溫熱島強度較強的區域主要在荔灣區、越秀區、天河區中南部、白雲區西部和南部、花都區南部、海珠區、黃埔區南部和番禺區中北部,熱島強度超過1℃。北京街、梅花村街、林和街等在前幾年的城市熱島監測公報中也一直榜上有名。城市熱島效應較弱的區域主要位於從化區東北部、增城區西北部和東部、花都區北部、南沙區南部等地,熱島強度在0.5℃以下。

與2018年相比,全市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熱島強度變化不明顯,變幅多在0.2℃以內。減弱幅度在0.3℃以上的區域有白雲區鍾落潭鎮,從化區城郊街、良口鎮、鰲頭鎮、呂田鎮、溫泉鎮、江浦街、太平鎮,黃埔區九龍鎮、蘿崗街、永和街,南沙區東湧鎮、橫瀝鎮、南沙街、萬頃沙鎮,以及增城區荔城街、小樓鎮、增江街、新塘鎮、正果鎮、中新鎮。增強幅度在0.3℃以上的區域有花都區獅嶺鎮,荔灣區彩虹街,蘿崗區九龍鎮、聯和街,南沙區黃閣鎮、欖核鎮,天河區長興街,增城區派潭鎮等地。

秋季年內熱島強度最強

2019年秋季廣州市平均氣溫城市熱島強度1.5℃,為年內最高,而其餘三季介於1.0~1.2℃之間。與2018年相比,各季節熱島強度都有所減弱。

據介紹,按照住建部《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的有關要求,作為衡量生態環境的考核指標是熱島效應強度,採用城區6~8月日最高氣溫平均值和對應時期區域腹地(郊區、農村)日最高氣溫平均值的差值表示,即夏季最高氣溫熱島強度。計算結果表明,2019年廣州市城市代表站夏季最高氣溫的熱島強度平均為0.78℃,全市各地都達到住建部《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對大城市熱島效應強度小於3.0℃的要求。

空間分佈上,2019年呈現多大值中心的特徵,有9.5%的測站夏季熱島強度≥1.5℃,分佈在白雲區江高鎮、景泰街,從化區良口鎮、太平鎮,番禺區石壁街、鍾村街,海珠區南華西街,花都區花東鎮,荔灣區彩虹街,黃埔區聯和街、永和街,南沙區大崗鎮、黃閣鎮、南沙街,越秀區梅花村街,增城區石灘鎮、新塘鎮、增江街。全市有53%的測站夏季熱島強度≤0.5℃,主要位於中北部地區。

建議加強城市規劃氣候可行性論證

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廣州市8.1%的區域熱島強度達到中等程度,51.4%的區域強度為弱,40.5%區域為無,沒有出現強和極強級別。

針對廣州目前的城市熱島效應狀況,氣象部門建議加強城市規劃中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專家認為,城市規劃與區域氣候環境間存在明顯的相互影響和制約,為確保區域規劃科學合理,在高密度的城市開發建設、空間開闊程度以及建築物覆蓋率、建築排列布局方式等方面均應開展氣候環境研究和氣候可行性論證,最大程度發揮生態冷源和城市通風廊道的作用以降低熱島效應,減少因規劃設計不當而導致的氣象和環境問題。

同時,加強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引導與科普宣傳,從有關法規、政策的制定方面,推動減緩熱島效應的具體工作。如健全、完善低碳特徵標準體系,推進建築節能,推廣“綠色”建築材料。此外,還應在科普工作中加強減緩熱島效應宣傳,鼓勵各部門和市民承擔起減緩熱島效應的職責,併成為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主力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