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你就不會對身份、地位如此焦慮。

我們之所以在乎身份、地位,是因為身份和地位能為我們贏得“愛”和“尊重”。哪怕這種“愛”和“尊重”是帶有目地性的,也會讓我們對自己的感覺很好。

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你就不會對身份、地位如此焦慮。

1、教育焦慮

我們身處在一個焦慮的時代,連空氣中都瀰漫著焦慮的味道。

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對教育的焦慮了。

前兩年熱播的電視劇《小別離》,就生動地勾畫了各階層父母對孩子教育的焦慮。

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你就不會對身份、地位如此焦慮。

金琴琴的父母是普通工薪階層,一心想讓女兒通過努力學習,實現階層躍升,好改變自己一輩子身份卑微的命運。

方朵朵的父母是典型的中產階層,收入穩定、受人尊敬。但方朵朵的媽媽把孩子的成績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在她眼裡,孩子成績好,才能有前途,將來才會幸福。

小宇的爸爸是個富豪,雖然小宇成績很差,但他爸爸還是一心想讓他出國留學,混個“海龜”的頭銜,好讓他在自己的員工面前有面子。

我們看到,不管處於什麼樣的階層,都對教育有著深深的焦慮。

普通人和身處底層的人們,希望通過教育實現階層躍升。富人和中產階層害怕不能維持現狀,想通過教育,防止階層下滑。

因此,對教育的投入,不管什麼樣的家庭,不管是在金錢方面,還是時間、精力方面,都越來越多。也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對教育的焦慮,也像傳染病一樣,成功地傳到了孩子身上。

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你就不會對身份、地位如此焦慮。

上圖是前程無憂的《2019國內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調查》。調查顯示:

家庭子女教育年支出主要集中在12,000-24,000元和24,000-36,000元兩個範圍內,佔比分別為22.4%和21.7%。38.8%的受訪家庭用於子女教育的投入佔家庭年收入的2-3成。

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你就不會對身份、地位如此焦慮。

這個調查顯示,32.2%的受訪家庭子女的單科校外教育頻率是2次/周,每週可參與不低於2科,38.1%的家庭接送子女進行校外教育的單程耗時在15-30分鐘,這意味每週有接近2-4小時都消耗在接送子女的路上。

為了孩子有一個好的前程,家長不惜犧牲自己的個人生活。根據前程無憂的調查:

有78.3% 的家長表示已準備好為了孩子的成功犧牲個人生活。38.2%的家長放棄個人愛好,27.6%大量減少甚至完全喪失個人娛樂,33%減少甚至停止休閒活動與假期。

但是,在教育上投入這麼多,效果又怎麼樣呢?

過度的焦慮,讓我們的教育變得急功近利,離教育的初衷越來越遠。

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到一個好工作、處於一個好的階層、過上體面的生活。這種庸俗的價值觀造就了越來越多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也讓我們越來越浮躁、功利。

孩子從小到大,被這種教育一路安排過來,雖然找到了好的工作、衣食無憂、過上了體面的生活,但卻並不開心、幸福。因為他們發現這一切並不是自己想要的,而且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你就不會對身份、地位如此焦慮。

高考工廠毛坦中學的標語

2、教育焦慮的本質是身份的焦慮、階層的焦慮。

我們之所以對教育如此焦慮,是因為在當前,教育是維持階層或者實現階層躍升的最好的通道。

教育焦慮的本質是身份的焦慮、階層的焦慮。

那麼,我們為什麼對身份、地位如此焦慮?

英倫才子型作家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給出了答案:

為何身份的問題會令我們寢食難安呢?原因甚為簡單,身份的高低決定了人情冷暖:當我們平步青雲時,他人都笑顏逢迎;而一旦被掃地出門,就只落得人走茶涼了。

我們之所以這麼在乎身份、地位,是因為身份和地位能為我們贏得“愛”和“尊重”,哪怕這種“愛”和“尊重”是帶有目地性的,也會讓我們對自己的感覺很好。

我們都害怕自己身份低微,因為社會是勢利的,人們對處在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是區別對待的。“那些身份低微的人是不被關注的――我們可以粗魯地對待他們,無視他們的感受,甚至可以視之為‘無物’。”

阿蘭德·波頓說,

對身份的渴求有其效用:能激勵我們竭力發揮自己的才能,促進卓越者,……,然而,同所有欲求一樣,過分的渴求也是致命的。

其實,這種焦慮也是有好處的,它會促使我們去認識自己、發現自己。

心理學家羅洛·梅說:

“生活在一個焦慮時代的少數幸事之一是,我們不得不去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你就不會對身份、地位如此焦慮。

3、擺脫階層焦慮,關鍵在於認識自己。

《小別離》中的方朵朵媽媽,之所以那麼緊張方朵朵的成績,是她的自我存在感低,她沒有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她的存在價值需要用孩子的優秀來證明。

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她看到別人怎麼做,她就怎麼做,這樣會讓她感到很安全,正如她說的:

“因為我以為這條路是最對的,大家都是這麼走的。如果我看到別人這麼做,我不這麼做,我就覺得心裡慌。”

她看到這條路是對的,僅僅是因為大家都是這麼走的,沒有她自己的思考。

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你就不會對身份、地位如此焦慮。

高曉松曾在《奇葩說》裡炮轟清華博士梁植。

這位清華博士生本科學的是法律、碩士學的是金融、博士學的是新聞傳播。

他說他很糾結,不知道做什麼工作比較好。來《奇葩說》是想請教三位導師,選擇什麼樣的工作才能讓這三個專業發揮作用,自己也很開心。

高曉松聽完就坐不住了,立馬怒懟:

一個都讀到博士的人了,還要去問別人,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幹嘛?

他還說:

你一個名校生走到這裡來,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改造國家的慾望。在這問我們,你說找個什麼工作,你覺得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你就不會對身份、地位如此焦慮。

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你就不會對身份、地位如此焦慮。

其實,人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沒那麼容易,往往需要經過長期的探索才能找到答案。

不見得一個博士生就能知道自己想幹什麼。糾結、迷茫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這個博士生糾結的問題確實有點Low,他想知道,找個什麼樣的工作讓他學的三個專業都能發揮作用,其實還是從物質層面來考慮的,沒有精神層面的思考。

沒有說,我很糾結,我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事情,我做什麼事情最有意義,我要怎樣度過我的一生。

對於一個名校生,有這樣的想法,確實有點庸俗、功利。

高曉松後來也給出了答案,他說,名校生是幹嘛的,不是為了找工作的。名校是國之重器,名校培養你是為了讓國家相信真理。

他說,我們現在名校的校風,其實就跟技校都沒什麼區別。就教你個技能,找個工作,那要名校幹嘛?大學幾乎就變成職業培訓所,幾乎就沒有什麼人生理想去教你。

這種現象確實讓人痛心!

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你就不會對身份、地位如此焦慮。

北大校長秦春華在上海面試學霸時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他說:

他們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點。但最令我吃驚的是,當我問他們,你希望自己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時,很少有人能答上來。學生們告訴我,他們壓根兒就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這是教育的失職,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讓人認識自己、發現自己。

而我們的教育,讓孩子被動地接受所有的安排,他們不需要思考什麼,只要按照安排好的路線去走就行了。這又讓認識自己、發現自己變得更難。

功利、庸俗的教育很難教育出胸懷遠大理想的人。

“認識你自己!”——這是一句公元前就刻寫在希臘聖城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上的著名箴言。用來勸誡世人,認識自己,實現自己的意義和價值。

每個人都有尋找自己、認識自己的過程,這個過程雖然痛苦、艱辛,但絕對值得。因為認識自己、活出自己是人生幸福、快樂的基礎。

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你就不會對身份、地位如此焦慮。

希臘德爾斐神廟上寫著:認識你自己

4、找到自己心中的定海神針

幾年前,我認識一個銷售消防器材的小夥子,他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的職員,但他特別喜歡自己的工作。

他們是通過辦消防講座的方式,銷售消防器材的。因為他的口才很好、而且特別有激情,每次他講課都能比別人銷售業績好。

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你就不會對身份、地位如此焦慮。

他總是不忘跟人宣講消防知識,經常跟鄰居說,出門要關掉電源、樓道里不能堆放東西等等。

這份工作,不光能發揮他的特長,而且他也覺得給別人普及消防知識很有意義,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幸福感。

他每天都很開心,早晨起來,一路哼著歌去上班。晚上下班回來,也是這屋唱到那屋,連炒菜都在唱歌。

他下班後喜歡聽郭德綱相聲,有時也會自己說上一段。

他還買了一套茶具,晚上沒事的時候泡壺茶,看看書或聽聽音樂。日子過的相當愜意。

有時週末,還會起個大早,到潘家園去溜達溜達,尋摸個手串或者核桃什麼的,回家越端詳越喜歡。

我很少看到像他這麼樂呵知足的年輕人,他在這個快節奏的一線城市,生活得簡直象神仙一樣。

雖然租住在沒有裝修的小兩居里。也沒覺得有什麼欠缺。

他的家人覺得他口才很好,也很有能力。幹這個小職員有點屈才了。勸他找一個工資更高、更體面的工作。

他不願意,他覺得目前這個就挺好,他很喜歡,這個工作很適合他,從事這個工作讓他很有成就感。

前段時間,跟他愛人聯繫,聽說他早就當上經理了。說他還是那麼樂呵,過得可滋潤了。

可見,人一旦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真正想做的事,內心就會很滿足、很充實,就不再需要那些外在的東西(身份、地位、名利等)去填補空虛。

當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時,什麼對自己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那些地位、階層在你心中就不再佔據重要的位置。

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就像在心中紮下一根定海神針,不管外界有什麼誘惑、打擊,心都會不為所動。

也不會一味地追求別人的“愛”和“尊重”了,因為自己本身就是“自足”的。

因為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不需要憑藉外界的認可和評價來確認自我形象。

也不需要用身份和地位來確定自己的價值。別人再有身份、地位,也不會再去羨慕嫉妒恨了。

認識自己,就像一盞明燈,人生從此一片光明。

在認識自己這件事上,有的人會早些,有的人會晚些,這都沒有關係。

但請相信,人的一生都在不斷成長,只要有勇氣、不畏艱難,每個人或早或晚都能找到自己。

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你就不會對身份、地位如此焦慮。

傳說中東海龍宮的定海神針

5、拋開對階層的執念,方能得大自在。

只有拋開對階層的執念,方能得大自在。

李白的人生經歷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

安徽馬鞍山採石磯的太白樓上有這樣一幅對聯:

上聯:薦汾陽再造唐家並無尺土酬功只落得采石青山供當日神仙嘯傲

下聯:喜妃子能讒學士不是七言招怨怎脫去名韁利鎖讓先生詩酒逍遙。

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你就不會對身份、地位如此焦慮。

特別喜歡這副對聯,尤其是下聯。本來李白被高力士誣陷罷官,看起來是壞事,其實是天大的好事。

其實,即使不遭到誣陷,李白對於宮廷中的繁文縟節,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早已心生厭倦。這些和他浪漫不羈的性格衝突太大,他很痛苦。

對於辭官這件事,李白自己也有反思:

以前進宮想謀取官職,實在是誤入歧途。哪有現在“無官一身輕”,這麼自由自在。

他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中就表明了他的心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體驗過宮中的生活,李白對自我的認知更加清晰、知道那些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因此對丟掉官職沒有半點可惜,反而覺得是件大好事。

在他看來,和內心的自由相比,那些外在的身份、地位,根本算不上什麼

如果為了一官半職,能夠委曲求全,那也不是李白了,他也寫不出那麼浪漫豪邁的詩了。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等豪放不羈的人,怎麼可能和那些阿諛奉承、奴顏婢膝的小人為伍呢?

可以說李白正是因為擺脫了名韁利鎖的羈絆,才得到詩酒逍遙的大自在。才能寫出更多膾炙人口的好詩

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你就不會對身份、地位如此焦慮。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本文由julia2012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簡介:julia2012。人到中年,漸入佳境。熱愛文學,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的點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