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代城中村:絡繹不絕的求生遊戲

迭代是重複反饋過程的活動,其目的通常是為了逼近所需目標或結果。每一次對過程的重複稱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結果會作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

1

從柏油大馬路拐進水泥岔路,再走個二三十米的拐角,一家快餐店紅紅火火正在開張。

大概是老闆關係好,或者說他們或多或少有幾個朋友,於是他們店門口擺齊兩列大花籃,花籃上都寫著一堆不認得的店家,紅底黃字寫著“恭祝開業”云云,看著像模像樣。

他們家的口味還不錯,和門口寫的一樣,新鮮、便宜、好吃又實惠。這麼幾個字甚至算不上什麼口號,每家快餐店門口都可以這麼寫。他們家的裝修簡單,瓷磚貼上,瓷磚往上的地方白塗料刷牆,隔一個閣樓出來,靠大門左邊的地方選菜隔一個區域,三四十平米的店面就出落出來。

城中村裡這麼一家快餐店比比皆是,一般來說,一週就能判定這家店的生死。

中午是檢驗戰績的時候。因為是快餐,排隊選餐有多少人,基本就定了今天大部分的銷售額。

如果口味還行,靠周圍人的口口相傳,就能多帶來幾個人,所以,一週之內,沒什麼意外的話,就可以看到他們的業績。

拿這家快餐店來說,場地有限,哪怕有閣樓,一樓二樓兩層,一共滿座也就40個人,二樓只有中午有人上去,一樓只有25個座位,中午的時間也就吃三輪滿人。

其他時間滿打滿算,也不過3輪到4輪。所幸他們家菜色豐富,口號裡喊的“美味又實惠”裡,美味各有千秋,但實惠倒是實打實的。能來這幾輪客人已經是這條街裡不錯的成績。

按人均消費20元,22個工作日來算,40*20*7*22=12.32萬

儘管數字看上去還不錯,但實際情況10萬一個月營收已經是很樂觀的情況。

扣掉食品的成本5萬,後廚3人,前面3人,算上給人買五險一金,人均5000,剩下2萬。

還沒算上店租,以及最開始的轉讓費,還有各種雜費。

開家店可真不容易。當然了,一切都是估算。

每天中午12點過後的飯點,是老闆最緊張的時候吧,天氣太熱,或者下雨的話,沒人樂意站著排隊。可真是,做飯的看天吃飯。

這家店為了有點生氣,店裡的音響開得很大聲,把華語音樂的刀郎都給找出來,算是他們家的獨特之處。只是在這歌聲中,兩個月不到,下樓覓食就發現關門。

充100送10元,充200送30,這些紅底黃字還顯眼的附在門柱。

裡面除了桌椅全都被搬空,門鎖加了兩把,這家店在大家都不知道的時候就這麼消失。

只是不要緊,沒到一個星期,農民工就帶著水泥沙鏟前來施工,又有新的商家就要入駐。

2

繁華的大馬路有肯德基麥當勞,這些快餐店還意味著城中村往外幾十米,這些遍佈的角落沒有被城市拋棄。

可是拐到裡面繼續走,那些色彩斑斕的小店就層出不窮。

如果你也在這裡生活,你會發現這個地方夫妻店,是最能持久的生存方式。

他們大多賣粉,賣面,人手有限,也只能這樣,最省事,倒是這般,留存的最長久。

成本最低,門面最不需要講究,誰又圖他們的口味呢,一碗粉在哪都是一個味。

一家開了十多年的老粉店,名字也沒人會去記住,把兒子兒媳全都拉到一起,一碗粉同樣十多塊。相比之下,倒是比快餐店省事的多。

為什麼總是賣吃的呢。各類店家輪換,這地方的人的嘴都被養刁了。賣吃的,最容易做。比起別的,在城中村上班族裡,也只有賣吃的最有機會被消費。

要求不高,吃飽就行,愛好便宜、簡單、營養的搭配,可是沒有人願意排隊,從大馬路排到,發現每家都在排隊,可是排隊的時間都不超過15分鐘,一天最高峰就是這時候。

只是,嘴巴沒有感情,一定要快,想辦法讓食客的選擇在最短時間做出,因為可被選擇的菜色越多,排隊的時間就會越長,走掉的可能就越大,因為對所有人來說,中午的時間都相當有限。吃完就走,匆忙的午間時光不允許大家享受午餐。

相對的,紛至而來開店的店家,給他們展示的時間也有限。很可能的是,他們忙碌完之後,沒幾天,就知道堅持不下去,第二天發現不在,敲碎以前的裝潢,重新抹水泥,重新擺裝飾,貼花黃。

再次開業。

再次開業的新店們不知道,會不會過幾個月被迭代的又是他們自己。

3

城中村匯聚了這麼多人,但實在的說,大概每個人來到這裡,想的是找一天可以離開。

一條繁華的大馬路,轉過小區物業看守的樓盤,再繞過幾家店面,往裡走,才到了我們說的城中村住宅區。

路邊有一間一樓的房間又空出來,上次住進去的是一對中年夫婦,上下班的時候就看到他們已經把門打開。臃腫的身材,慢慢的踱步。看到他們,會覺得和幾十米遠的大街年輕人來來去去相比,就是兩個世界。

這個一樓臨路邊的房間,一室一廳一衛,可以坐著看電視,距離也還行。

這地方的問題,就是永遠沒有太陽直射,潮溼,陰暗,每天路過,窗戶永遠封著窗簾。說來也是,打開窗簾就被路人看到,一般人都會選擇擋住吧。於是,這房間似乎見不到光明。

很難想設計這個靠街房間的人,對它的定位是什麼——應該不是住人吧。

但這對夫婦之前,也就是兩個月前,租用這個房間的,是沐足店老闆,門大開,窗也從來不遮掩。門上立一個“沐足 按摩”的LED燈,每個走過的人都會被閃到。

往裡看,三個按摩躺椅,一個或兩個女人——她們有時候是年輕的,有時候是上了年紀的,就一個洗腳桶放沒多遠。

但無論年紀,她們都穿的不多,兩條腿交錯,路過的人眼睛多少會被吸引。

LED燈夜晚閃耀在這段路,很難說他們到底除了沐足,是不是還有別的東西。

可她們也沒在這地方呆多久。

倒是往前走三四十米,小賣店把那扇窗砸了,直接成了臨街店鋪。

或許這才是城中村生存之道——能少走幾步是幾步,便利就是金錢,對所有人來說是一樣的。

而樓上的人,比如我的鄰居,不到一年時間,已經換了三個。

門栓上鎖的時候,裡面就沒人。

其實也很正常,搬進來這地方,大多數人也沒打算長留。雖然也有例外,比如三樓的一家四口,比如樓頂的夫婦帶著幾個月大的娃娃。時常聽到他們哄哭鬧的孩子,也時常聽到他們哄完孩子後的歡笑。

生活總是千姿百態,你無法適應的生活也有人過的津津有味。

4

粉湯店裡,那個撈麵的男人,將撈勺在半人高的鐵鍋裡左右搖晃,左一下右一下,怔怔看著店外人來人往。

新開的快餐店裡,穿著橘色制服的黑瘦妹子給進門的人打一份飯,然後把盤子送到打菜的區域。度量隨時準備進來的人,手上的飯勺,就是她的武器。

正在裝修的門面,一個年輕人在牆上掛一個小玩意,一會走兩步,一會再看看,似乎還不滿意。街的另一頭,一樣的店面關上門,已經有一段時間,農民工正揮動大錘,把牆上的東西一個個敲掉。

城中村樓與樓的間隙裡,一個女生駐足在“招租”掛牌前,撥通上面的電話。身邊有人拖著行李箱,正準備離去。她要走進的,是別人離開的生活。

你說,他們會想些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