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互聯網會不會成為壓死自主品牌的那根稻草?

成都車展之行結束了,這還是小編入行以來參加的最有深意的一個車展,新的展館,人比較少,第一是距離市區比較遠,還有一個是,新展館的面積比老展館大了很多,人多必然顯得空,但是這種“空”是不是就說明汽車市場不好呢?

汽車互聯網會不會成為壓死自主品牌的那根稻草?

車市變冷,到底有多冷?

2018年下半年開始,行業唱衰的人不少,2019年開年,斷崖式的銷量下跌開始了,到7月份之前,為了達到國家對於環保政策的執行要求,各個廠家都在清庫存,籌備上符合排放標準的新車。簡單從數據上看,上半年的銷量下滑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去年壓庫存的結果,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車市確實變冷了,到底冷在哪裡呢?

30年市場高速增長,產業升級到了一個調整階段,近兩年來市場下滑明顯,其實是消費升級和新生代誕生之前的陣痛期。而自主品牌在合資及外資產品價格下探的過程中沒有及時調整,只是一味的擴張,而忽略了對核心技術的掌握和研發。所以說,市場並沒有變冷,是行業在調整其本該屬於自身的正常溫度,消費者也到了一個調整的階段,而此階段需要的時間或許是三年,也或許是五年。未來的汽車消費需求必定是緊跟互聯網升級的步伐,在汽車的傳統3大件底盤、車身、動力系統沒有突破性改變的時候,現階段消費者對車機系統的智能網聯訴求或許更為明顯。優勝略汰,未來尤其是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及技術跟進落後的企業所面臨的壓力巨大。強者更強。簡言之,車市的冷,實際是冷在了自己產品消費者的心裡。

汽車互聯網會不會成為壓死自主品牌的那根稻草?

智能網聯是不是最後之戰?

市場升級換代,在硬件領域升級其實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任誰也無法再把現有技術提升哪怕是5%。5G的誕生,自動駕駛概念的不斷傳播,似乎汽車企業又找到了一塊可開發的“處女地”,那就是智能網聯,從今年上海車展開始,各家企業陸陸續續的推出號稱屬於自己的“智能車機”彷彿一夜之間都進入了“科幻時代”無論是真概念的吉利汽車,還是偽概念的長安與小馬哥的合作,不難看出,大家都瞄準了這一藍海。

智能汽車是不是真的能救活一部分車企,是不是真的能拉動銷量。小編認為,這是個命題,首先,智能網聯技術並不是汽車企業的核心技術,即使你玩的天花亂墜,說白了,他就是個娛樂系統,並不能為消費者帶來多大的實惠,車,首先要遵循的一個道理,他就是個交通工具;其次,玩智能不是汽車企業的強項,更不是某個車企的專利,光靠一點互聯的噱頭去指望拉動銷售,這似乎有些異想天開的賭博精神;最後,消費升級,存量市場進入更新時代,對於車的理解完全不是30年前的盲目追隨,消費者已經懂車了。

汽車互聯網會不會成為壓死自主品牌的那根稻草?

市場是否還有藍海?

不管是任何市場,首先要遵循市場規律,前些年的汽車下鄉,各種政策補貼,其實就是在擾亂市場規律,某些抱有幻想的企業至今還在唸念不忘的惦記著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日子,尤其是新能源企業的政策退坡後,市場的不穩定性一下子暴露的乾乾淨淨。1到7月份,全國乘用車總銷售量為1143.9萬輛,幾乎是2017年同期的一半,這個數字只能用一個“慘”字來形容了。未來的藍海,小編看好“氫能源”。

自主品牌路在何方?

自主品牌在這次成都車展幾乎是一水的上“新車機”,大講智能網聯,而合資企業也在往這方面靠攏,力求在智能化,娛樂化的層面來吸引更多的年輕消費者,似乎年輕才是未來汽車消費的助主力。確實,我們有理由相信也堅信未來的汽車消費主力是年輕人,但是不要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這批消費主力他們更加懂車,更加自我,更加有消費個性。

汽車互聯網會不會成為壓死自主品牌的那根稻草?

現代消費者的口味多樣化且個性化,造不好車,任你再牛的車聯網都是曇花一下,再智能的車機系統也解救不了你的本質缺陷。留給沒有實力的品牌的路只有兩條,第一,學習東風雪鐵龍,賣廠換生活;第二,找個體量大的爸爸認乾爹。本身產品力的低下已經到了舉步維艱地步,如果再盲目跟風的去上車聯網,那絕對是壓死你的最後一根稻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