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一統天下,卻為何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匈奴後來被趕跑了嗎?

漢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了不起的時代,所謂漢人,也不過是當時匈奴人對漢朝人的稱呼。如今,這個稱呼卻成了一個代名詞,成為了一個民族的標誌。那麼漢朝與匈奴究竟存在著怎樣你儂我儂的感情?

匈奴崛起VS大漢一統

提起匈奴,我們總能想到岳飛“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情壯志,也總能想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聲嘶吶喊,大漢朝存在四百年,有三百年跟匈奴糾纏不清。

據《史記》記載,“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山海經》以及其他經典中也都記載匈奴是黃帝后裔,看來也是妥妥的炎黃子孫了,只是不湊巧去到了苦寒之地。

到了戰國時期,匈奴開始崛起,經常扣邊不斷,像燕趙秦等都受過匈奴騷擾之苦。秦一統山東六國之後,匈奴也不斷強大,不得已秦始皇只能修築萬里長城以御匈奴。可惜事與願違,不被時人所理解,從而釀成大禍。秦朝統一短短十幾年就被瓦解,匈奴人看中了中原王朝大亂的機會,開始不斷壯大。

中原王朝經過幾年的不斷殺伐,最終流氓皇帝劉邦一統了楚河漢界,使得天下重新歸為一統,定都長安,國號曰

。此後中原王朝就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漢朝,也有了一致的敵人——匈奴。

劉邦一統天下,卻為何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匈奴後來被趕跑了嗎?

西漢匈奴版圖

高祖親征VS白登之圍

劉邦一統後,多少還是有點兒飄的,犒勞功臣,大封天下。這不,就封了個韓信的人,沒想到這個人卻讓他吃了不少苦果,差點還命喪當場。

這個韓信與淮陰侯韓信可不是同一人,這個韓信是戰國時期韓國的後人,後來隨劉邦征戰南北。劉邦平定天下後,封此人為韓王。為了與淮陰侯韓信區別開來,一般稱呼他為韓王信。

剛開始韓信封地為潁川(河南禹州)。後來又害怕他佔據軍事要地會有不臣之舉,又把他調到了山西邊上,一則削弱其實力,二則牽制屢屢侵犯的匈奴。

劉邦這一招兒確實高明,他自己也高居長安,暗暗得意。他的招也奏效了,韓王信的封地屢受匈奴騷擾,但是這個韓信又沒有淮陰侯韓信的才能,只能被動挨打,叫苦不迭。迫不得已,他只得向匈奴求和。

秋,匈奴冒頓大圍信,信數使使胡求和解。——《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漢庭於是發兵來救,但卻又懷疑他謀反,於是派人稟告了高居廟堂之上的劉邦。劉邦一聽,自然大怒,如今他正是功成名就之時,可謂狂躁的不行。但在陳平的建議下,還是隻寫了信責備。

漢發兵救之,疑信數間使,有二心,使人責讓信。——《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韓王信被責罵後大為驚懼,於是串通匈奴,毅然舉起了反旗,聯合匈奴一起攻打太原。

韓王信與匈奴的聯合,讓劉邦頗為惱怒,在第二年冬天,他終於忍耐不住,化作急先鋒御駕親征,一馬當先奔向了韓國。此時曾經建議他定都長安的劉敬(以前叫婁敬,建議定都長安後,賜姓劉),大言不宜與匈奴動武,然而卻被渴望戰鬥的劉邦關進了大牢。

劉邦大軍一路所向披靡,打的韓王信的軍隊哭爹叫娘,後退不止。劉邦頓時居功自傲並輕敵起來,最終在山西大同中了匈奴的計策,被圍困在了白登山上,就此七天七夜,無法突破重圍。

劉邦仰天長呼,“天要亡我啊!”,因為他是先頭部隊,後續增援部隊還沒趕過來,即使到了也被匈奴人攔住,無法進來。

後來還是陳平有辦法,使了個離間計,花費大量財物收買冒頓單于的老婆,讓其吹吹耳邊風,說說韓王信的壞話。果然還是美人的耳邊風好使,冒頓單于放開了一個口子,劉邦就此逃生,一路心驚膽戰。

這就是有名的白登之圍,劉邦差點命喪於此,幸虧上天眷顧。劉邦回到長安後,第一件事就是斬殺了極力慫恿他親自北上的官員,第二件事就是放了被關押的劉敬,可見是被嚇得不輕。

人一旦成功後,往往是很怕死的,因為大好的江山,他還沒開始享受。

白登之圍後,劉邦便採取了和親之策,以漢女遠嫁匈奴,並定期提供一定的經濟幫助。漢朝就此進入六十多年的蟄伏期,與民休息,大力發展生產,開創了有名的文景之治。

採取和親政策的原因,愚人以為有以下幾點:

其一、國內剛剛平定,百廢待興,如果經常勞師遠征,勢必會引起民變。

其二、匈奴此時正是強盛之時,再加上匈奴人的體魄和彪悍,漢軍很難是其對手。

其三、白登之圍確實對他的心理有很大的影響,此後他的疑心病更重,生怕有異姓王謀反,成天絞盡腦汁想著怎麼收拾他們。

於是在形勢所迫之下,劉邦選擇了恥辱的和親政策。

劉邦一統天下,卻為何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匈奴後來被趕跑了嗎?

白登之圍

武帝反擊

到了漢武帝之時,已經休養生息六十多年的大漢朝,國力已經相當強盛了,國內也是物阜民豐。黃老思想,給漢朝爭取了足夠的休息時間和自我治癒時間。後世唐太宗李世民之時,也是採用黃老思想,創造了了不起的貞觀之治。

漢武帝是個有雄圖大略的人,志向遠大。在經過初期向匈奴示好後,他那暴脾氣實在是受不了。於是毅然決然開始了反擊,這一反擊,從此成為了後世漢人無比驕傲和無比津津樂道的所在。

在抓了一個匈奴俘虜後,漢武帝大概得知了匈奴的情況,於是派人遠走西域去尋找被匈奴欺負的大月氏,以求聯合攻打匈奴。最後張騫勇敢的站了出來,帶領一百多人化作商隊,進入了兇險之地。

張騫這一去就是13年,漢武帝在長安可謂是盼星星盼月亮,卻怎麼也盼不到張騫的身影。最終在等了六年後,他毅然決然發起了對匈奴的反擊。於是一堆大智大勇的名將登上了歷史舞臺,諸如衛青、霍去病、李廣等等,他們的英勇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特寫,流芳後世,熠熠生輝。

漢朝的領土得以大大擴充,而匈奴則一步步敗退。

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奴的戰爭就用了44年,可以說是傾盡一生了。匈奴被他揍的也是夠慘,最後為了保存實力,不得不遣使請降,離開了漠南之地(中國和蒙古國中間)。

劉邦一統天下,卻為何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匈奴後來被趕跑了嗎?

漢武帝時期諸國疆域

繼續和親

漢武帝雖然把匈奴趕出了內蒙古,削弱了匈奴的有生力量,但是漢朝自身也被拖累的百病纏身。打仗都是要錢的,也是要勞動力的。此後匈奴時不時就來邊境騷擾一番,不得已,漢朝又採取了一邊抵禦,一邊和親的政策。

這是漢朝的又一次妥協了,比如著名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就是西漢漢元帝時期的人物。王昭君確實是位偉大的女性,她主張和平,積極推動兩族和平共處。在她的努力下,漢朝邊境保持了六十年的安寧。

俗話說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與漢武帝打了幾十年的消耗戰後,匈奴王朝也慢慢走入了衰弱期,加上其內部出現的天災、爭權等一系列問題,最終在東漢光武帝時期,龐大的匈奴一分為二,分為了南匈奴、北匈奴。

匈奴會分裂,在我看來也有王昭君的功勞。因為在一個民族中,有喜歡戰爭的人存在,那自然也有厭倦戰爭的人存在,畢竟勞民傷財不說,戰死的都是活生生的親人。恰好漢朝的和親這一政策,讓不願意戰爭的人達成了妥協,誘發了對和平的訴求。於是匈奴內部的兩派自然而然的幹了起來,最終的結果就是分崩離析。

劉邦一統天下,卻為何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匈奴後來被趕跑了嗎?

王昭君

遠走中亞

南匈奴主張與漢族世代修好,因此與漢族一直都比較親近,也經常有和親之舉。而北匈奴依然頑強存在,一邊投降和好,一邊又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時不時侵犯漢朝。

不僅如此,凡是他看不上的他都會欺負一番,比如南匈奴、西域諸多國家,都在他的欺負之列。俗話說自作孽,不可活。這種多線作戰,四處拉仇恨的行為,加快了其滅亡的步伐。

從光武帝開始,漢朝就開始應對匈奴的入侵,並開始主動反擊。因為自光武中興之後,漢朝的國力又蒸蒸日上了起來。

終於到了東漢的第四個皇帝,漢和帝時期,在其英明領導之下,又出現一批驍勇善戰的將領。諸如班超、竇憲、耿秉、班勇、司馬達等。這些都是讓匈奴人聞名喪膽的大將所在,比如班超就威震西域,西域諸國莫敢不從。凡是有反叛不支持中央王朝的,都在班超的手裡老實起來。

此時的北匈奴在強大起來的漢軍面前,完全沒了反抗之力,只有捱揍的份兒。最終北匈奴被收拾的服服帖帖,遠走中亞,開啟了另一個多彩紛呈的世界。

劉邦一統天下,卻為何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匈奴後來被趕跑了嗎?

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耗費了漢朝人無數的民力、國力。最終還是漢朝人贏取了勝利,北匈奴遠走中亞禍害其他國家去了,而南匈奴則選擇了依附大漢王朝,並最終融入了漢族的血脈。

遙想這幾百年的漢匈之爭,其實就是一場民族的生死存亡之爭,也是一場民族反覆融合的戰爭,更是華夏子孫兩個分支之間的奪位之爭。歷史就在這樣的競爭和促進中不斷向前邁進,漢文化因此也更加多元化和富有包容性。

更多精彩歷史,盡在愚人之娛。期待您的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