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安史之亂和中原胡化的關係(一)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了。此時的唐王朝看上去如日中天,萬國來賀。亂變之時,唐明皇和楊貴妃你依我濃,濃情似蜜。

論安史之亂和中原胡化的關係(一)

楊貴妃

公元755年冬天,胡亂終於發生了。頃刻間,大唐王朝的繁華盛世頓為墜石,頹廢墮落之勢再無可擋,也再沒有明君賢臣能力挽狂瀾,重整社稷,大唐王朝只是時間的待宰羔羊,最後慘淡落幕,中原大地再次陷入四分五裂之地,南北一統的大局,終宋一代,再無出現。反而中原大地,塗炭遍野,血流成河成為了常態,胡人大肆侵入中土,漢人正朔,再次退守江淮一線,重複兩晉南朝舊事。

論安史之亂和中原胡化的關係(一)

五湖亂華局勢圖

在最繁華的時代,迅速隕落,始料不及,看似發生的一些小的矛盾都在帝國的可控範圍之內,都只能算是內部矛盾,只要有點時間,只要明皇和貴妃的號召力依舊還在,則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但事實偏偏不是如此。

其實唐帝國對周邊部族和國家的影響力甚至一直延續到了元朝開國時期,丘處機西行之時不止一次提到大唐對西域的影響。公元1219年,丘處機收到正在攻滅撒馬爾罕的成吉思汗邀請,西行至吉木薩爾和吐魯番一帶時,明確地說明在蒙古帝國時期,吉木薩爾當地尚且留存有儒釋道三教,並且說明當地是唐時期的北庭都護府駐地。距離鼎盛時期已經過去了450年。450年時間世界發生了很多事,中華帝國王朝已經幾番變更,西域更是戰亂不止,王朝、汗國輪番上陣。而即使這樣,450年以後的吉木薩爾,依舊被漢人熟知的原因是唐王朝的北庭都護府。

論安史之亂和中原胡化的關係(一)

吉木薩爾佛教遺存

再回到450年前,大唐的命運依舊無法改變,歷史不會假設。安史之亂的發生了。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造成的影響,歷來是眾多歷史界學者關注和研究的重點,本文從史實出發,試圖探討中原地區胡化和安史之亂的關係。

論安史之亂和中原胡化的關係(一)

楊貴妃

中國對周邊民族文化的、政治的、經濟的影響,歷來重要而且明顯,朝鮮半島、日本群島、東南亞地區均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深刻影響,我們稱之為中華文化影響圈。

一種文化如同一盞燈,燈光的亮度強弱假如能代表文化的影響力,那麼背後是政治、經濟、版圖、人口等綜合因素,則是發電機。再先進的文化假如失去了政治支撐,沒有經濟條件為依託,再或者沒有足夠多的人口和佔據某一固定區域的版圖佔有,則再強大的文化也會油盡燈枯。

歷史上這樣的先例比比皆是,古文明中的三大文明,皆不可避免的巨星隕落,不管是埃及、還是古印度、更或者再近一點的樓蘭古國。

我們一直講漢化,講中華文化的輻射圈,但仔細研讀歷史,發現中華文明曾幾何時甚至也到了比較脆弱和危險的境地,我們尚且主觀地把發生這種脆弱和危險定義為“胡化”。而且這種局面持續的時間跨度也相當之長。安史之亂的發生,從文化的角度講,則可以肯定的講,胡化是其重要的根本性原因。

歷史上明確記載的第一件胡化的事蹟是戰國時期,趙國國君趙武靈王為了戰爭的需要,“胡服騎射”,在軍事上“師夷長技”以制敵。這算是主動的被胡化,而被動胡化則發生在三國歸晉。

論安史之亂和中原胡化的關係(一)

胡服騎射

晉王朝建立之時,整個北方黃河流域,基本上被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所佔據。這種少數民族集體南下的結果,時東漢對匈奴的內附政策加上三國戰亂時期北方魏國為穩定北方做出的種種妥協舉措。但結果已定,晉國建國之時,已經是群狼環伺而不自知。圍在中原周邊的少數民族等著一個機會,等著中央王朝內部的矛盾出現,而且很快,這個機會就來了,晉朝280年統一全國,316年西晉滅亡。時間只有36年。在極短的時間內快速由盛轉衰直至北外族滅亡,在中國歷史上,也只有這一個王朝而已。

論安史之亂和中原胡化的關係(一)

東漢時期匈奴漢朝疆域圖

由此可見,經過了漢武帝北征匈奴晉朝北匈奴滅亡的接近400年中,更多時候看上去匈奴變弱了,軍事實力上面已經無法單獨和漢人王朝展開競爭。而中原王朝付出的代價則是容許這些少數民族不斷內遷,漢武帝要達到的目標是漠南無胡人,而最終的結果是,西起涼州、沿著黃河、陰山一帶、鄂爾多斯草原、山西北部延伸到燕山一線,全部成了胡人佔據的地方,從西北地區羌、氐、盧水胡(一說為月氏族後裔)、匈奴、羯、鮮卑等,基本佔據了整個黃河流域。

論安史之亂和中原胡化的關係(一)

晉初期胡人內附局勢圖

西晉滅亡後,直到581年隋朝建立,266年的時間當中,是胡人統治者中國長江淮河流域以北地域的漫長時期。這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有明確文字記載歷史中漢人被胡化時間最長的一段時期。這一時期,讓中國北方自古建立的封建政治體制、經濟模式、生活方式、文化信仰發生了重要變化。

論安史之亂和中原胡化的關係(一)

局勢圖

其中一個重要的標誌事件是,中國自古以瘦小苗條為美,到了唐王朝時期,明確記載以胖為美,這是文化上典型的一個變化。唐王朝的這種審美標準的成型,絕對不會是唐王朝某個帝王的個人喜好,而是文化沉澱的結果,是中原地區長達266年時間胡化的結果。

此次,比較典型的就是婚配文化的潛移胡化。典型事例是武則天之所以成為武則天。武曌,本來是唐太宗的才人,是唐太宗的妻子,太宗病歿,繼位的皇帝李治很快就將其納為妻子,這在漢王朝的歷史中也是極其罕見的。緊接著,唐玄宗也幹了一件很牛的事情,強搶自己親兒子的媳婦,壽王李瑁和楊玉環生活了5年,但還是被唐玄宗正大光明的搶走了。

一個是兒子娶老孃,一個是老子搶兒媳婦。而且這些都發生在比較正面的君主,比較開明的大唐初期,一切顯得都理所當然,史料中並沒有記載有儒教人士反對的聲音。王室為天下表率,王室如此,士族階層、一般百姓階層往往如是。

這種婚配文化,很明顯是承襲了北方胡人以部落為居,適合部落發展,能夠維持和促進部落發展的文化風俗。北方民族不管是先前的匈奴還是鮮卑,以及後來的突厥、契丹、蒙古無不延續著這種看似野蠻,實際也跟漢文化格格不入的婚配文化。

論安史之亂和中原胡化的關係(一)

胡人

第三,武則天能當皇帝是母系文化遺風的突出表現。中國北方,尤其在農村地區,直到現在民間還有“跳大神”這種比較神秘的巫術活動發生,這種“跳大神”的巫術人員絕大多數都是婦女,而“跳大神”從有關匈奴的記載中就開始廣泛活躍在北方少數民族內部,並一直活躍在中國北方地區,是從母系社會發展以來產生的原始宗教薩滿教的一種主要宗教表現形式。

薩滿教的巫師,基本上都是女性。在封閉的遊牧民族中,單于或者可汗是政治領袖,而精神領袖則是巫師。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成吉思汗為了鞏固統治和巫師集團決裂,以佛教為國教,把薩滿教驅除除了政治生態之外,只存在於民間。

論安史之亂和中原胡化的關係(一)

薩滿

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武則天才有可能成為皇帝,並且受到最少的阻力。中國儒教講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觀念,三綱五常在武則天這裡,統統失效。武則天成了那個時代,中國的大祭司。並且被廣泛的認可和支持。

以上種種,只是冰山一角,是唐王朝統一中原之後,依然較為明顯卻甚少有人懷疑的和漢文化格格不入之處。在政治上,唐王朝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惑。

一方面剛剛統合域內,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共同治理的經驗並不充足,另一方面,北方匈奴、鮮卑內附,已經整合到了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而同時,北方又出現了新的強勁敵人--突厥。

可謂是內有隱憂,外有明患。同時對付內外兩股遊牧民族勢力,唐王朝正在抓緊想辦法。而想辦法的人很關鍵。而這個最關鍵的人,正是唐玄宗。

論安史之亂和中原胡化的關係(一)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