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比書法更讓人敬仰的,是他的視死如歸,為國赴難!

顏真卿,比書法更讓人敬仰的,是他的視死如歸,為國赴難!

文:薩埵(讀史專欄作者)


顏真卿之為後世所敬仰,是因為他在書法發展史曾上留下重重的一筆,開拓了唐朝書法的局面。時至今日,在書法愛好者眼中,大概沒有不知道顏真卿之名的。


但是,除了那光輝燦爛的文名,我們卻常常忽視了一個更為偉大的靈魂存在:在紛爭不斷的唐朝中期,顏真卿以其身體力行,詮釋了儒家“仗節死義”的崇高意志。


這個以顏真卿而名,向來以文章和書法傳世的家族,在安史之亂期間表現出了文人身上罕見的血性與堅忍。



公元709年,顏真卿出生在陝西京兆府。


顏氏家族起源於山東,在南北朝時期由顏真卿的五世祖顏之推舉家搬遷到長安一代。顏之推在今日為人所耳熟,是因為他曾編著了漢族歷史上第一本家訓《顏氏家訓》,長期以來被奉為儒家教育的典範。


再往上溯源到春秋時期末尾,孔子最優秀的弟子,儒家“復聖”顏回則是這一家族的始祖。


顏真卿幼年喪父,由母親殷夫人撫養長大,教他念書識字。歷史上的許多天才都在少年時期表現出不俗的文才,如果再加以勤奮的練習和不斷學習,往往能在日後創造出頗高的成就。顏真卿就屬於這種天才與勤奮兼備的人。


二十五歲那年,顏真卿考取進士甲科,被授予校書郎的文職。不久之後,母親殷夫人去世,按照禮法,他回家丁憂守孝三年。


守孝除服後,顏真卿回到長安,再次參加制舉考試,被授予縣尉一類的小官。經過幾年曆練,顏真卿在任上的聲譽極高,因此官運亨通,很快被授予監察御史的職務。


御史一職主管監察,類似於現代的紀檢委和廉政公署,有權對地方官員進行監督彈劾甚至是審判,職責重大,直接關係到吏治的清廉與否,因此常常由品德和名聲較好的官員擔任。


巡察到五原一帶時,遇上天氣大旱,當地人普遍認為這是由於存在冤假錯案,致使上天發怒的結果。顏真卿於是將案件重審,推翻原先的判決,代之以公正的宣判。當案件結束後,居然奇蹟般地下了一場雨,當地人將此稱為“御史雨”。


顏真卿生性純孝,對於有違孝道倫理的惡行絕對不能容忍。在巡查河東朔方時,縣令鄭延祚的母親去世二十九年都沒有下葬,靈柩一直停放在寺廟之中,兄弟為此反目長達三十年。


即使是在相對開放的唐朝,這種有悖人倫的做法都無疑是對禮法的極大觸犯,更何況還發生在一方父母官的身上,對政府的形象也產生了不小的損害。


顏真卿將此事上奏朝廷,極力彈劾鄭延祚,最後依照律法褫奪鄭延祚的所有官職,並且終身不得錄用為吏。這件案子在當時幾乎震動天下,也為顏真卿博得了清正剛直的美譽。


如果是在唐太宗朝,或者是唐玄宗朝的前期,一個清正剛直的官員無疑會得到升遷和重用,但是到了奸黨林立的天寶年間,這種情況就完全反過來了。


當朝宰相楊國忠是個不學無術,只會耍弄小聰明的無賴,憑藉楊貴妃的裙帶關係才做了右相,執掌朝政。在此期間,楊國忠瞞上欺下、鬻官賣爵,將朝堂和地方弄得烏煙瘴氣,國家發展漸漸走上下坡路。他與安祿山的爭鬥傾軋,也是引發後來“安史之亂”的導火索。


楊國忠一直有心拉攏顏真卿,藉機壯大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但出身書香門第,素有剛直之名的顏真卿又怎麼會看得起楊國忠這種貨色,因此多次拒絕其伸出的橄欖枝。


這樣的做法令權傾朝野的楊國忠忌恨不已,不久後,就藉機將顏真卿排擠出朝廷,外放到河北做了平原太守。


平原在當時屬於安祿山管轄的地區,楊國忠向來與安祿山有仇,而且料定他會起兵造反。到那時,第一個挨刀子倒下的就是顏真卿,這一招“借刀殺人”不可謂不毒。但是,上天也許有意保佑顏真卿,懲罰楊國忠,因為在“安史之亂”爆發後,顏真卿毫髮未損,楊國忠反而在馬嵬驛被己方的亂軍殺死。


顏真卿,比書法更讓人敬仰的,是他的視死如歸,為國赴難!



顏真卿在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赴任平原太守,安祿山則在755年夥同史思明以漁陽為據點,發動荼毒天下的“安史之亂”。


當時,普天之下除了皇帝之外,沒有人不知道安祿山包藏禍心。平原郡距離漁陽近在咫尺,一旦戰事突起,這裡就是第一前線。因此,太守顏真卿早早就做了準備。


為了麻痺安祿山,顏真卿假借雨水氾濫之名增固城牆,疏浚護城河,私下裡招募了近萬名新兵加以訓練,同時還儲備了數量可觀的軍需和糧草。


表面上,他則整天和一群文士在一起飲酒作詩,駕船遊玩,使安祿山相信自己只是個毫無遠見的迂腐書生,並未作過多防範,備戰工作才得以秘密進行。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正式爆發,河北二十四郡首當其衝受到亂兵進攻。由於缺少防備,除顏真卿駐守的平原郡,幾乎全部淪陷。


戰亂開始後,顏真卿率本部一萬三千名士兵在平原城西門誓師,決心與敵死戰。在高臺上,他慷慨陳詞,聲淚俱下,使得軍心為之一振。不久後,濟南、清河、饒陽等地的軍隊會師平原,共同推舉顏真卿為盟主,主持作戰事宜。


顏真卿的堂兄名叫顏杲卿,這時擔任河北常山太守。顏杲卿與長史袁履謙合謀,襲殺了駐守土門的亂軍將領。土門在當時為一重要關口,其歸屬決定了雙方在河北戰場上的優劣地位。


土門既破,河北二十四郡中的十七個郡得以從叛軍手中脫離,集結兵力共計二十萬人,全部歸於顏真卿的部下,進而直接切斷了安祿山前線部隊與河北後方的聯繫。


清河郡士人李萼描述顏真卿此時在河北的重要性:“河朔諸郡恃公為長城 ”。長城自古以來被用於抵禦外族入侵,在平民百姓的心中,雄跨北境的長城就是安定和平的象徵。以長城為喻,顏真卿在眾人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在李萼的謀劃下,顏真卿決定發兵攻打亂軍駐守的魏郡,以便和大將程千里率領的十萬大軍呼應,最終以五千軍隊擊敗兩萬敵軍,斬首一萬餘人,在當時朝廷軍節節敗退、人心惶惶的局面下,給予了士氣極大的激勵。


為了奪回河北戰場的優勢,安祿山趁著乘虛派遣史思明進攻饒陽,並阻斷了平原郡的援軍,河北諸郡再度淪於敵手。


在巨大的壓力下,駐守北方的賀蘭進明有了些許動搖,一度生出投靠安祿山的想法。一旦賀蘭進明倒戈,不僅會導致朝廷軍隊在戰場上的失利,甚至會造成許多心智不堅的官員效仿,到那時,局面將更加難以挽回。


為了穩住賀蘭進明,顏真卿派遣部下送去大筆軍費,並且力排眾議,將自己剛剛年滿十歲的兒子顏頗送去作為人質,只為堅定賀蘭進明的信心。在古代,交換人質的做法常見於春秋戰國時期,大多由君王子嗣擔任,大臣沒有交出自己的兒子作為人質的責任,顏真卿的這個做法,無疑表明了自己家族誓與大唐共存亡的決心。


事實也的確如此,天寶十五年,安祿山派大軍圍攻顏杲卿駐守的常山,俘獲了他的兒子、顏真卿的堂侄季明,以此要挾顏杲卿獻城投降。顏杲卿在城上怒斥惡賊,堅決不為所動,敵將惱羞成怒,直接在陣前將季明斬首戮屍。不久後,常山城破,顏杲卿被押往洛陽,在安祿山面前仍拒不投降,嗔目怒斥賊人禍亂天下,最終被安祿山處以極刑。


兩年後,顏真卿終於尋到侄兒季明的頭顱,焚香祭奠痛哭不已,寫下了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


在“三秦流血已成川”的安史之亂中,顏真卿一族已經為國家奉獻了力所能及的一切,這個向來以文章和書法傳世的家族在此期間表現出了文人身上罕見的血性與堅忍。求仁而得仁,如果說儒家有為了實現理想而不惜捨棄生命的決心,那麼顏真卿一族即是最好的例子。


顏真卿,比書法更讓人敬仰的,是他的視死如歸,為國赴難!

顏真卿《祭侄文稿》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唐軍在回紇軍隊的幫助下收復長安,唐肅宗和太上皇玄宗也相繼還京。


經此一亂後,朝廷的禮法和制度都經受了很大的破壞,不復當初莊嚴肅穆的景象,急需重新規劃和約束。


亂世當用重典,不僅體現在刑罰力度加大上,對於道德有教化作用的禮法也應當以更加嚴格的姿態奉行。顏真卿深諳此道,在此後的數月間,有多位大臣因為做出有違禮法的舉動而被他彈劾,朝堂風氣為之一改。


在長安陷落期間,李唐宗室的太廟被戰火焚燬。顏真卿認為“雖天子夢晨,典法不廢”,於是奏請皇帝在長安郊外修築祭壇,並依照古代禮儀面朝東方哭泣,以告慰先代帝王之靈,同時也能對人心起到安撫作用。但遺憾的是,這條建議最終沒有被採納。


對於大亂甫定的朝局,顏真卿傾盡所能去加以挽救,軍國大事、禮法條例,但凡亟待修整的,他都不遺餘力地投入到當中去。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大亂之前,他曾因為過於剛直廉明而被奸相楊國忠排擠,現在,他再次因為直言勸諫被宰相和御史攻訐,不久之後就遭到貶謫,外放為饒州刺史。


在此之後,因為預言了一次小規模的叛亂,顏真卿被肅宗短暫召回京師擔任要職。在此時的皇室中,肅宗雖然登基稱帝,但玄宗李隆基仍然以太上皇身份居住在宮中。一直以來,肅宗都對玄宗有所戒備,生怕以不光彩手段得來的皇位會隨時被奪走。


宦官李輔國和皇后張良娣瞭解了肅宗的心思,趁機從中作梗,迫害玄宗,將其強行遷往破舊的西宮居住。


顏真卿認為做臣子的不應忘記故主,於是率領百官前往西宮向玄宗請安。這個舉動招致了李輔國的怨恨,很快就下達了對顏真卿的貶謫命令。


此後的數年乃至整個唐朝中後期,朝政始終掌握在宦官和一群心術不正的宰相手中,許多對朝忠心耿耿的大臣都因為不願趨炎附勢而遭到陷害,顏真卿自然也不會倖免。


宰相元載為了把持朝政排除異己,要求剛繼位的代宗下詔,群臣上奏的奏摺必須先經自己過目才能呈給皇帝御覽。這一舉動,無疑是僭越和對君王的蔑視,奉行儒家思想的顏真卿絕對無法容忍,於是上奏堅決反對,結果卻遭到元載一黨和宦官們的群起攻擊,被貶為官職極其低微的“峽州別駕”。


接下來的十年裡,顏真卿一直在外地做官,不得參與中央朝廷的事務,但在地方任上,他也是政績卓著,對撫州一代的水利和農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直至今日,在當地千金陂一代,還存有紀念他的廟宇祠堂。


元載因罪被誅後,顏真卿還朝擔任尚書之職,但經歷也與之前大略相同,他提出的諸多意見都因為權臣阻撓而不得實施。先後幾任宰相都十分畏懼他的剛直不阿,但因為他的聲望高著,並未作出過分的舉動,顏真卿依然身居太師之位。


這樣的局面如果長期持續下去,顏真卿或許得以安享晚年,他的一生已經嘗過太多的痛苦艱辛,理當得到片刻的安歇和撫慰。但是,不知是天意的安排,還是人之險惡心腸的陷害,顏真卿最終還是走上了一條慷慨壯烈、令人淚水沾襟的歸路。


顏真卿,比書法更讓人敬仰的,是他的視死如歸,為國赴難!


公元783年,手握重兵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發動叛亂,攻陷汝州城。這時主政的宰相名叫盧杞,向來以相貌奇醜、性格狠毒陰鷙聞名。


盧杞的父親名叫盧奕,在安史之亂中為國捐軀,死後首級被送到顏真卿處。當時,盧奕首級上滿是鮮血,顏真卿不忍用布擦拭烈士之首,竟然以自己舌尖舐盡鮮血。這份恩情,按理說做兒子的應當心懷感激,但盧杞卻以此為恥辱,處處尋找機會陷害垂垂老矣的顏真卿。


李希烈兵變後,盧杞趁機上奏唐德宗,要將顏真卿派往亂軍中宣讀朝廷旨意,而昏聵的皇帝居然準其所請。


這件事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百官堅決反對,認為

一旦失去顏真卿這一國老,將令朝廷蒙上巨大的恥辱。


顏真卿當然明白盧杞心中所想,但他所受的儒家教育不允許他違背君主的旨意,他也迫切希望能為國家做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即便自己已經年近八旬,此去必會死於賊人刀下,也毫不在乎。


顏真卿剛到亂軍中,還未來得及宣讀聖旨,李希烈的養子和部將們合計上千人就圍了上來,手持尖刀對顏真卿加以不堪的辱罵和恫嚇,但他始終面不改色。


為了洗刷罪行,免於被追究責任,李希烈逼迫顏真卿給皇帝寫信,要求下達赦免叛亂之罪的聖旨。顏真卿既然已抱定必死之下前來,又怎麼會為了賊人辯護,汙自己一生的清名?於是他對李希烈的威逼利誘置若罔聞,只寫信告訴自己的兒孫要刻苦讀書、勤勉為人,除此之外再無其他。事實上,這些話已經相當於遺言。


不久之後,李希烈舉辦宴會,在顏真卿的面前假借伶人之口攻訐朝政,炫耀自己將會像古代梟雄那樣攻陷長安然後稱帝。顏真卿面叱了這種荒唐狂妄的舉動,打算轉身拂袖離去,李希烈出於羞愧,才叫停了伶人歌舞。


宴會上,李希烈的手下不斷吹捧顏真卿,稱一旦李希烈稱帝,顏真卿就是做宰相的不二人選。


顏真卿大怒而起,說:“你們聽說過顏杲卿沒有,那是我的兄長,在安史之亂中寧死不降安祿山。我如今將近八十歲,蒙大唐的恩賜才官居太師,餘生能做的就是守護我兄長和侄兒留下來的忠貞節氣,雖死不渝,又怎麼會屈從在你們這群亂黨小兒的脅迫之下!”


說完轉身離去,只剩下一群人留在原地羞愧難當,一言不發。


李希烈見勸降不果,於是惱羞成怒,派人在庭院中挖了一丈大的坑,揚言要將他活埋。顏真卿卻說:“死而死矣,又何必搞這些鬼把戲?”


李希烈無奈,只好將他押送到蔡州龍興寺,顏真卿已經將自己的遺囑、墓誌銘和祭文全部寫好,指著寺院西牆對李希烈說:“此處就是我的死地。”


公元784年,朝廷軍在戰場上漸漸取得優勢,接連平定了幾處的大規模叛亂,只剩李希烈還在苟延殘喘。他派人將顏真卿架到柴火堆旁,最後一次逼迫顏真卿投降,得到的仍是與之前相同的答覆。


李希烈怒不可遏,在同年八月二十三日,派宦官將顏真卿縊死寺中,享年七十六歲。消息傳回長安後,三軍縞素,天下震動,一代忠骨就此長埋地下。


歷史的光彩在於,讀者總能在撥開雲霧之後發現更為廣闊的天地,拋開那些絢麗的表象,我們才能挖掘到人類靈魂深處潛藏著的偉大意志。


顏真卿同一時代的人中,爭權奪利者、虛偽矯飾者、弄權謀私者、包藏禍心者不知凡幾,任憑他們通天手段,最終所得不過是生前的報應和死後的惡名。


顏真卿因為他的剛直正義,一生為權奸所排擠迫害,暮年仍以老病羸弱之軀毅然赴死,真所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令後人扼腕嘆息。然則“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他所奉行和傳承的忠誠和勇敢之意志才是萬古不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